華文網

福建江邊的迷宮古村,侵華日軍對它避而遠之,曾經是清朝軍事堡壘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不久後福建東南沿海的廈門、漳州、寧德等地相繼淪陷。有一條從福州琅岐流入東海貫穿福建全境名叫閩江的河流,在它的入海口15千米的閩江下游南岸有一個面積僅0.6平方千米擁有300多年歷史的神秘古村,

它叫琴江村。當年有一支日本陸軍部隊從閩江口登陸後朝福州城區方向進攻,當他們路過琴江村時發現村裡的地形複雜、街道縱橫交錯、建築佈局奇特。進村後的日本鬼子像走進了一個迷宮暈頭轉向,最終不得不改道而行,此後經過這裡的日軍部隊都對這裡避而遠之,這讓此處的村民們躲過了一場浩劫。

那麼琴江村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讓戰無不勝的日本鬼子畏之如虎呢?這要從琴江村為何建造說起。其實琴江村並不是一個普通的村莊,它曾是一座固若金湯的重要軍事城堡,其前身是清政府三江口水師旗營,曾經歷過鴉☆禁☆片戰爭、中法馬江之戰,

在近代戰爭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清政府為了構建東南海疆防線曾根據閩江兩岸的地理形勢布控設防,先後設立了長門炮臺群、閩安炮臺群和馬尾炮臺群三道防線形成了三個犄角,構築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鎖鏈,同時閩江口還停泊了滿載石頭的30艘帆船,隨時可以在江中沉石頭封閉金牌峽,對入侵敵人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琴江村正處於這海疆防線的關鍵之處,它位於閩江、馬江和琴江匯流的三江口咽喉位置,從水路上距離福州約35km,是境外船隻進入福州的必經之路,而且琴江村所在的水域狹小,灘塗眾多,水流湍急不利於大型軍艦佈陣騰挪,從軍事的角度來看琴江水師旗營有保護福州的功能,

在這裡駐兵佈防等於把守住了中國的東南大門。

琴江村在街巷交匯點都設計了T形和L形的路口,使街巷容易被人誤認為是死胡同,產生了被堵的假像,而整個村子呈回字形的佈局使得街巷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再加上所有的房屋風格大同小異、難以區分,

找不到明顯的標誌,因此走進琴江村的陌生人幾乎都難以百擺脫迷路的困境。其實琴江村如此佈局正是為巷戰做準備,在每個巷子口被廟宇掩護的地方留有一塊空地用於布下伏兵,一旦敵人攻破城牆進入了旗營內部就會迷失方向,這是埋伏在廟宇一側空地處的伏兵就會蜂擁而出。可是如此完美的防線卻還未發揮應有的作用就被認為悉數摧毀。

1884年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8艘軍艦駛進了中國東海,他們以遊歷觀光之名欺騙清政府避開了海疆第一道、第二道防線,不廢不費吹灰之力便直接進入到了第三道防線。法軍在清軍的款待下偵察地形然後佔據有利位置並突然向清軍發起進攻,可清政府卻下旨不准沿岸的大炮打法國軍艦,違者雖勝亦斬。

1884年8月23日中午1時56分,法艦艦首的大炮全部對準了中方的艦尾,中方艦隊連起錨都來不起倉促應戰,不到半小時中方慘敗,導致“大船去九條小船去成山,可憐兵和勇屍漂滿將間”的慘敗結局。法軍在清軍和當地百姓的頑強抵抗下無法登陸只好架穿退出閩江口,可憐所有防線炮臺上的大炮未發一炮就被法艦全部摧毀。

琴江村曾經與閩江沿岸的炮臺共同構建了東南沿海一道又一道的海疆長城,它佔據著有利地形,扼守海陸的咽喉要道,建造它的人運用了所有的智慧,參透了自然地理的玄機,使得這座軍事堡壘固若金湯,然而在腐敗的清政府統治下這些牢固的海疆長城在西方列前面前卻是形同虛設不堪一擊。

1884年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8艘軍艦駛進了中國東海,他們以遊歷觀光之名欺騙清政府避開了海疆第一道、第二道防線,不廢不費吹灰之力便直接進入到了第三道防線。法軍在清軍的款待下偵察地形然後佔據有利位置並突然向清軍發起進攻,可清政府卻下旨不准沿岸的大炮打法國軍艦,違者雖勝亦斬。

1884年8月23日中午1時56分,法艦艦首的大炮全部對準了中方的艦尾,中方艦隊連起錨都來不起倉促應戰,不到半小時中方慘敗,導致“大船去九條小船去成山,可憐兵和勇屍漂滿將間”的慘敗結局。法軍在清軍和當地百姓的頑強抵抗下無法登陸只好架穿退出閩江口,可憐所有防線炮臺上的大炮未發一炮就被法艦全部摧毀。

琴江村曾經與閩江沿岸的炮臺共同構建了東南沿海一道又一道的海疆長城,它佔據著有利地形,扼守海陸的咽喉要道,建造它的人運用了所有的智慧,參透了自然地理的玄機,使得這座軍事堡壘固若金湯,然而在腐敗的清政府統治下這些牢固的海疆長城在西方列前面前卻是形同虛設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