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棉裹鐵”“老熊當道”的蘇軾二賦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蘇軾的書法看似平實、樸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蕩的氣息,

就像他淵厚的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 他長於行書、楷書, 筆法肉豐骨勁, 跌宕自然, 給人以"大海風濤之氣"、"古槎怪石之形"的藝術美感。 蘇軾的書法,後人讚譽頗高。黃庭堅他在《山谷集》裡說:"其書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蘇)為第一"。傳世書跡有《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行書卷為《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合卷,均為蘇軾撰並書。此兩賦並後記,為白麻紙七紙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前者行書32行,287字;後者行書35行,312字;又有自題10行,85字,前後總計684字,為所見其傳世墨蹟中字數最多者。前者作於西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西元1093年,為蘇軾晚年所作,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雲:“紹聖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

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時年已五十九歲。

蘇軾行書《洞庭春色賦》釋文:

吾聞橘中之樂,不減商山。豈霜餘之不食,而四老

人者遊戲於其間。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舉棗葉之有餘,納芥子其何艱,宜賢王之達觀,寄

逸想于人寰。嫋嫋兮春風,泛天宇兮清閒。吹洞庭之白浪,漲北渚之蒼灣。 攜佳人而往遊,勤霧鬢與風鬟,命黃頭之千奴,卷震

澤而與俱還,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雲蒸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銀罌,紫絡青倫,隨屬車之鴟夷,款木門之

銅鐶。分帝觴之餘瀝,幸公子之破慳。我洗盞而起嘗,散腰足之痹頑。盡三江於一吸,吞魚龍之神奸,醉夢紛紜,始如髦蠻,

鼓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瓊關。臥松風之瑟縮,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於渺茫,吊夫差之惸鰥,屬此觴於西子,洗亡國之愁

顏。驚羅襪之塵飛,失舞袖之弓彎。覺而賦之,以授公子曰:烏乎噫嘻:吾言誇矣:公子其為我刪之。

《中山松醪賦》

始余宵濟於衡漳,車徒涉而夜號。燧松明而識淺,散星宿於亭皋。鬱風中之香霧,若訴予

以不遭。豈千歲之妙質,而死斤斧於鴻毛。效區區之寸明,曾何異於束蒿。爛文章之糾纏,驚節解而流膏。嗟構廈其已遠,

尚藥石之可曹。收薄用於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爾灰燼之中,免爾螢爝之勞。取通明於盤錯,出肪澤於烹熬。與黍麥而

皆熟,沸舂聲之嘈嘈。味甘餘而小苦,歎幽姿之獨高。知甘酸之易壞,笑涼州之蒲萄。似玉池之生肥,非內府之蒸羔。酌以癭藤

之紋樽,薦以石蟹之霜螯。曾日飲之幾何,覺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罷兒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遊遨。跨

超峰之奔鹿,接掛壁之飛猱。遂從此而入海,渺翻天之雲濤。使夫嵇、阮之倫,與八仙之群豪。或騎麟而翳風,爭榼挈

而瓢操。顛倒白綸巾,淋漓宮錦袍。追東坡而不可及,歸哺歠其醨糟。漱松風於齒牙,猶足以賦《遠遊》而續《離騷》也。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自題:“始安定郡王以黃柑釀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猶子德麟得之以餉予,戲為作賦。後予為中

山守,以松節釀酒,複以賦之。以其事同而文類,故錄為一卷。紹聖元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

邑書此。東坡居士記。”

此時,蘇軾筆墨更為老健,《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二賦筆意雄勁,結字極緊,意態閒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 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如棉裹鐵”如“老熊當道”。 乾隆曾評:“精氣盤鬱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明張孝思雲:“此二賦經營下筆,結構嚴整,郁屈瑰麗之氣,回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王世貞雲:“此不惟以古雅勝,且姿態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

幸公子之破慳。我洗盞而起嘗,散腰足之痹頑。盡三江於一吸,吞魚龍之神奸,醉夢紛紜,始如髦蠻,

鼓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瓊關。臥松風之瑟縮,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於渺茫,吊夫差之惸鰥,屬此觴於西子,洗亡國之愁

顏。驚羅襪之塵飛,失舞袖之弓彎。覺而賦之,以授公子曰:烏乎噫嘻:吾言誇矣:公子其為我刪之。

《中山松醪賦》

始余宵濟於衡漳,車徒涉而夜號。燧松明而識淺,散星宿於亭皋。鬱風中之香霧,若訴予

以不遭。豈千歲之妙質,而死斤斧於鴻毛。效區區之寸明,曾何異於束蒿。爛文章之糾纏,驚節解而流膏。嗟構廈其已遠,

尚藥石之可曹。收薄用於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爾灰燼之中,免爾螢爝之勞。取通明於盤錯,出肪澤於烹熬。與黍麥而

皆熟,沸舂聲之嘈嘈。味甘餘而小苦,歎幽姿之獨高。知甘酸之易壞,笑涼州之蒲萄。似玉池之生肥,非內府之蒸羔。酌以癭藤

之紋樽,薦以石蟹之霜螯。曾日飲之幾何,覺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罷兒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遊遨。跨

超峰之奔鹿,接掛壁之飛猱。遂從此而入海,渺翻天之雲濤。使夫嵇、阮之倫,與八仙之群豪。或騎麟而翳風,爭榼挈

而瓢操。顛倒白綸巾,淋漓宮錦袍。追東坡而不可及,歸哺歠其醨糟。漱松風於齒牙,猶足以賦《遠遊》而續《離騷》也。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自題:“始安定郡王以黃柑釀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猶子德麟得之以餉予,戲為作賦。後予為中

山守,以松節釀酒,複以賦之。以其事同而文類,故錄為一卷。紹聖元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

邑書此。東坡居士記。”

此時,蘇軾筆墨更為老健,《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二賦筆意雄勁,結字極緊,意態閒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 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如棉裹鐵”如“老熊當道”。 乾隆曾評:“精氣盤鬱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明張孝思雲:“此二賦經營下筆,結構嚴整,郁屈瑰麗之氣,回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王世貞雲:“此不惟以古雅勝,且姿態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