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同為清代女強人,慈禧為何就不如孝莊皇后?原因有這4個

看讀歷史,大家好,我是小A。

清朝時期,有兩位非常出名的政治女強人,一個是眾人皆知的慈禧太后,另一個便是孝莊皇后。可在如今眾人的評價中,慈禧太后的名聲非常差勁,簡直可以說是聲名狼藉。

而孝莊皇后的名聲,卻好過眾人。康熙帝甚至佩服地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可見孝莊皇后的名聲,是眾人有目共睹的。

慈禧與孝莊

可奇怪的是,二人相似點頗多:都是政治女強人,都經歷過數代皇帝,都經歷了喪子之痛。

二人如此相似,為何名聲卻有天壤之別?細細數來,原因有以下4個。

一、 所處時代不同

慈禧出生於1835年,距離第一次鴉☆禁☆片戰爭爆發僅僅差了5年。可以說,慈禧的幼年,充斥了清朝喪權辱國的恥辱。風雨飄渺的晚清,早就是一艘誰也駕馭不了的破船。列強個個虎視眈眈,對中國這塊肥肉垂涎欲滴。

可不巧的是,除了洋人跟清朝過不去,頻繁爆發的天災也讓清廷不堪重負。民間對於清朝的統治也是極為不滿,

有包括太平天國、撚軍、同治回亂等事件發生。而這一切,卻要一個女人來承擔。對於慈禧而言,能在死去的那一刻看到大清還沒亡,已經不幸中的萬幸了。

而孝莊卻成長與清朝的崛起時期,皇太極兩征朝鮮,滅察哈爾,

並且取得了對明朝的松錦大捷。順治時期,在多爾袞的幫助下,清軍順利入關。而後康熙帝繼位後,又開闢了所謂康乾盛世,取得了諸多軍事上的勝利。此時的清朝處在上升期,換句話說,孝莊皇后的命明顯要比慈禧好。二人所處時代的不同,註定了慈禧更難執政。

二、政治手段不同

提到慈禧太后執政,我們立刻就會想到一個詞,“垂簾聽政”。所謂垂簾聽政,最早是因為漢朝皇帝帽子上都有簾子,

所以皇后執政也要在簾子後面,比如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呂後。可要說垂簾聽政最出名的是誰,那只有慈禧太后。除了咸豐帝,同治、光緒、宣統三朝,都是由慈禧垂簾聽政。可是慈禧這樣做,不過是保證皇帝一直都是自己傀儡。時間長了,清朝根本後繼無人。因此在慈禧死後3年,清朝滅亡也是非常合理的。

而孝莊皇后則不同,她參與政治僅僅是因為皇帝年幼,確實啥也不懂。等把皇帝培養好了,她自己便退居幕後。康熙帝說:“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說明孝莊皇后以教誨為主,而不是把控朝政。只是偶爾有一些事情,皇帝無法處理,她才出手替皇帝辦事,可見孝莊皇后一直都想主張皇帝親政,而非獨攬大權,這也是她名聲好的一個原因。

三、二者用人不同

慈禧太后最大的政治理念,便是重用滿人。在慈禧的心中,清朝的統治已經被漢人極大威脅,所以要排斥漢人。最明顯的就是清末新政時期,清朝要改成君主立憲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可這種制度下,最有權力的內閣,卻偏偏不讓漢人進。袁世凱是當時掌控清朝命根子的漢人,他本來想進內閣,一看內閣名單沒有自己,心都涼了。

而孝莊皇后卻與慈禧截然相反,她主張的是“團結一致”。孝莊是蒙古人,不是滿人,所以也沒必要獨尊滿人。事實證明,主張團結一致的清朝,國力確實是蒸蒸日上。清朝前期對於漢人、蒙古人的重用,也協助清朝在短短2年時間內,就佔領關內大多地區。

四、孩子死後態度不同

孝莊皇后和慈禧太后都經歷過喪子之痛。孝莊皇后的兒子順治帝,先是愛人病逝,又削髮為僧,最後患上天花而死,年僅23歲。慈禧太后的兒子同治皇帝,同樣是患天花而死(另說死於梅毒)。兩位女強人雖然都有一個患天花而死的孩子,可態度卻截然不同。

孝莊皇后在順治皇帝死去後,一心輔佐康熙,希望能把他培養成一代君王。每逢清軍打仗得勝歸來,孝莊皇后都會把省下來的財物,分發給將士們。由此看出,在孝莊皇后的心中,逝者已去,孫子康熙的事業比什麼都重要。孝莊皇后最愛的,不是家人,而是大清江山。

同治皇帝年輕的畫像

慈禧卻大為不同。她的兒子同治帝,19歲便離世,這讓慈禧痛不欲生。因為同治帝生前曾想重修圓明園,但遭到包括她在內的眾人一致反對。同治死後,慈禧就對修園一事耿耿於懷,總覺得自己虧欠了兒子。因為圓明園不好重修,慈禧就修了個頤和園。雖然那個節骨眼錢應該用在北洋水師上,可滿朝文武看出了太后的心思,都不敢多言語。正是因為沉浸在愧對兒子的心結中,才招致了甲午戰爭慘敗,大清朝才進一步喪權辱國。二人對死去兒子的不同態度,也成了後世對她們評價截然不同的原因之一。

而非獨攬大權,這也是她名聲好的一個原因。

三、二者用人不同

慈禧太后最大的政治理念,便是重用滿人。在慈禧的心中,清朝的統治已經被漢人極大威脅,所以要排斥漢人。最明顯的就是清末新政時期,清朝要改成君主立憲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可這種制度下,最有權力的內閣,卻偏偏不讓漢人進。袁世凱是當時掌控清朝命根子的漢人,他本來想進內閣,一看內閣名單沒有自己,心都涼了。

而孝莊皇后卻與慈禧截然相反,她主張的是“團結一致”。孝莊是蒙古人,不是滿人,所以也沒必要獨尊滿人。事實證明,主張團結一致的清朝,國力確實是蒸蒸日上。清朝前期對於漢人、蒙古人的重用,也協助清朝在短短2年時間內,就佔領關內大多地區。

四、孩子死後態度不同

孝莊皇后和慈禧太后都經歷過喪子之痛。孝莊皇后的兒子順治帝,先是愛人病逝,又削髮為僧,最後患上天花而死,年僅23歲。慈禧太后的兒子同治皇帝,同樣是患天花而死(另說死於梅毒)。兩位女強人雖然都有一個患天花而死的孩子,可態度卻截然不同。

孝莊皇后在順治皇帝死去後,一心輔佐康熙,希望能把他培養成一代君王。每逢清軍打仗得勝歸來,孝莊皇后都會把省下來的財物,分發給將士們。由此看出,在孝莊皇后的心中,逝者已去,孫子康熙的事業比什麼都重要。孝莊皇后最愛的,不是家人,而是大清江山。

同治皇帝年輕的畫像

慈禧卻大為不同。她的兒子同治帝,19歲便離世,這讓慈禧痛不欲生。因為同治帝生前曾想重修圓明園,但遭到包括她在內的眾人一致反對。同治死後,慈禧就對修園一事耿耿於懷,總覺得自己虧欠了兒子。因為圓明園不好重修,慈禧就修了個頤和園。雖然那個節骨眼錢應該用在北洋水師上,可滿朝文武看出了太后的心思,都不敢多言語。正是因為沉浸在愧對兒子的心結中,才招致了甲午戰爭慘敗,大清朝才進一步喪權辱國。二人對死去兒子的不同態度,也成了後世對她們評價截然不同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