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女記者遇到的四類奇葩總裁

到了年底,一堆採訪任務。在京城當記者的閨蜜A發來資訊說,

“我回來了,聚聚?”

還來不及考慮去還是不去,從滬上回來的記者閨蜜Y也發來了同樣的資訊,還說叫上了圈裡的L、C和其他姐妹。

我只能咬咬牙起床赴約,同時心裡還有點小期待。

要問我為啥?答案不是明擺著麼?女人聚在一起最喜歡幹嘛?無非是聊聊家長里短,順帶吐槽一下遇到的奇葩事。

都說三個女人一台戲,一群女記者不就是“戲精”麼!

還別說,跑財經口的她們,遇到的奇葩總裁有點多。

奇葩一:自以為是型,滿肚子歪心思

話題從A那裡開始。

一次,領導給她派了個活,採訪一位酒業知名總裁H。H有40多歲,熱衷於贊助和參加各種行業社交活動,所以A對他多多少少知道些情況。

於是,A欣然接了活。見面時,H的辦公桌上擺了許多酒。A以為是採訪需要進行展示,沒想到H提議要和她一邊品酒一邊採訪。A雖然有點酒量,但她並不喜歡喝酒,便以不會喝酒的理由拒絕了。

H便開了瓶酒,自己一個人喝上了。

採訪剛開始聊得還不錯,可聊著聊著A發現有些不對勁。寒暄時明明知道A不會喝酒,H卻時不時地問她要不要來點兒。重點是她讓H聊他創業的事兒,他卻說起他離婚的事,而且把過錯歸結在女方身上,而他則是深情人設。為了把H拉回“正軌”,她問他做酒的一些行銷秘訣,他回答說他賣的酒是健康酒,喝了身體好,自然賣得好。

正當A覺得可以鬆口氣時,

H冷不丁地來了一句,“我身體很好,和你男朋友有得一比。”

A當時就想罵人,掀桌子走人。可想想這是領導安排的採訪,只好說“我還有其他事情,採訪就到這了”。

A那時的內心十分焦躁,心想我那敬愛的領導,您居然安排我採訪這貨!

H見A這樣,又說“來我這上班吧,保證給你的錢會比現在多”。

A笑著對H說,“謝謝,可惜我的錢也不少!”

A這時的內心獨白其實是,“姐可不稀罕錢,如果稀罕當初就不會做記者了。

然後,A起身瀟灑地離開了。出門的同時,順便拿出手機把這位H總拉黑了。

這並不是A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類似事情在圈子裡還真有點多,就看你自己怎麼想,畢竟也有女記者成功成為最年輕女首富的。

不過,在A這裡,她常常會因此鬱悶不已。她想,H總這類總裁,明明將產品做得不錯,市場做得也還可以,為什麼就不能把心思放在企業更好地發展上?

奇葩二:一意孤行型,
容不得別人說不

閨蜜Y因為常常與創業者打交道,往往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情。

看起來文質彬彬的D有30多歲,是Y在路演活動上遇到的一位創業者。他創立的公司業務專注于北斗衛星導航技術,並將之運用於定位導航、駕校培訓、無人駕駛等智慧駕駛領域,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行業內已小有名氣。

隨著智慧駕駛越來越火,D當然不甘心於現在所取得的成績,他總希望公司能夠“幾級跳”成為行業龍頭。要想達成這一目標,資本的助力必不可少。於是,他開始準備將公司在創業板IPO。

為了讓資本更加青睞,D決定擴大自己的業務版圖。由於長期做與車相關的北斗導航解決方案,又關注到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趨勢,而後者仍存在充電難、充電樁建設難的瓶頸,他選擇切入新能源汽車充電市場,以移動充電車的形式提供O2O服務。

具體來說,即當使用者需要充電時,通過APP呼叫,附近的移動充電車便會到達現場提供服務。

Y聽完路演後,認為D提出的新業務方向有點意思,卻又覺得哪裡有點不對。隨後,便對D和現場的一些投資人進行了採訪。

準備充足後,Y寫了篇稿件,總體上肯定了D的創業經歷,同時也呈現了投資人對新業務提出的一些建議,比如一開始攤子不要鋪太大。

稿件寫出來後,Y還將稿件發給了D。

沒想到,D瞬間“馬景濤附體”,對Y咆哮說,“你們嘰嘰歪歪說個啥?小心出門不得好!我們方向很正確,哪裡有什麼問題?趕緊把投資人說的那些不好的地方刪了!”

Y就有點懵了,她又仔細看了一遍稿件,發現投資人都是以如何做得更好的角度在談建議。她也是秉著“創業不易,多多保護創業者”的心態,客觀地呈現一個企業的發展。

於是,Y決定再跟D溝通一下,還沒開口D就發飆了,“你是不是沒聽明白?我的要求說一不二,不然我不允許你報導了。”

聽到這裡,Y原本壓抑著的火瞬間也爆發了,“D總,稿件是嚴格按照新聞流程在操作,報不報導的權利在我可不在你!”

說完,Y便掛了電話。然後,D開始連環奪命Call,Y直接視而不見。

D這樣的創業者,Y見怪不怪了。在她看來,創業者把自己的事業當作孩子一樣來愛並沒有錯,可是就像不能溺愛孩子一樣,做事業也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容不得別人說不,正所謂兼聽則明。

Y最終沒有刪掉投資人的建議,也沒有和D再聯繫。後來聽說,D的新業務並沒有開展起來,IPO也還沒有動靜。

Y因此自我調侃說,“都是我害的!”

奇葩三:無能為力型,迷戀專家的痛

L接過話題時,更多地流露出一種同情心。

這幾年,很多鄉鎮都在發展特色產業,也因此湧現出了一些鄉鎮企業家。

F有50多歲,是L認識的一位元知名的鄉鎮企業家。他的家鄉盛產一種中藥材,用它製成的產品種類很多。大大小小有幾十種,牙膏、肥皂、洗手液、清新劑、精油、膏藥貼、眼貼、肩頸包等。

F做的便是賣這些產品的生意。為了將產品賣出去,F開了幾十家體驗店,銷售收入也還說得過去,每年有好幾千萬元。

過去由於家庭條件原因,F沒有上大學,這是他心裡的痛。所以,日子過好之後,他總愛到處去學習,而且特別喜歡聽專家講課。每次聽說哪裡有專家講課,他都會出錢到現場學習。

這些年來電商一直較火,F聽的課裡面很多都與電商有關。時間長了,他也有了做電商的主意。F招了一批年輕人,開始在淘寶上賣產品。不過,電商銷售一直上不去。

於是,F想到了給自己上課的那些專家。為了讓員工學習電商銷售技巧,F不惜花重金,多次請來專家給他們講課。上課內容大體是講如何吸引用戶進店鋪,如何和用戶互動,如何提高用戶的複購率......

每次學習之後,銷量只是微漲。長此以往,F請專家的費用遠遠超出了電商銷售收入。慢慢地,淘寶店鋪幾乎成了擺設。

F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電商發展上,門店的銷售收入也有所下滑,這讓F陷入了窘境。

L就F的經歷問了一家電商排名靠前的企業負責人,對方告訴L說,“一些專家根本就沒有實戰經驗,哪能指望他們指導企業怎麼做,講的內容只能是條條框框,即便講得很有道理,也需要有懂的人去執行,要知道人才才是做事成功最重要的保證。F太過迷戀專家,還不如把錢拿出來直接請有經驗的人來做,效果會很不一樣。

奇葩四:特殊愛好型,唱歌要人命

話題到C那裡,她說你們講的話題都好沉重,我來個歡樂點的。

C要說的Z,是互聯網圈裡的知名人士,人稱“互聯網戰士”,幾乎和大佬們都“幹過架”,最近活躍於某檔綜藝節目中。

C要吐槽的不是Z的人品,也不是Z的事業,而是他的特殊愛好。一般來說,像Z這個量級的總裁,要麼喜歡打打高爾夫,要麼喜歡讀讀書,又或者是跑跑步。

可Z偏不,他是一位元骨灰級音樂發燒友。喜歡音樂倒也沒有什麼問題,那些唱歌唱得比歌手還要好的總裁也有那麼幾個,問題是Z“五音不全”。

Z喜歡音樂到什麼程度了呢?他可以全世界去尋找最頂級的音響設備,以及具有年代感的黑膠唱片機。他會為了黑膠唱片和原聲CD究竟哪個音質好,在網路上和人爭得“面紅耳赤”。每次去其他總裁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音響。

不僅如此,他的辦公室和家裡,堆滿了黑膠唱片和原聲CD。他還在辦公大樓裡專門修了聽音室,家裡也建了具有頂級視聽效果的家庭影院......

上大學時就酷愛音樂的Z,特別喜歡鄧麗君和劉文正那個年代的歌曲,目前已經在追逐音樂的路上“燒了”好幾千萬。

其實Z知道自己唱歌上不了檯面,一開口准要人命。但他就是喜歡音樂,享受跳動的每一個旋律。如果他有一副好嗓子,沒准每年因年會唱歌上熱搜的就是他了。

正因為有自知之明,所以Z很少在人面前唱歌。可有時候氣氛到了或者是聊嗨了,他還是會忍不住哼上一曲,然後就有了讓人吐槽的機會。

“別看Z這類大佬平時很嚴肅,聊起自己愛好時卻是非常可愛和率真。”C最後笑著說,“誰沒有個愛好,就算被人吐槽也願意!”

故事暫且講到這裡。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創業維艱,企業基業長青更難。願所有的創業者和企業家,不忘初心。

要想達成這一目標,資本的助力必不可少。於是,他開始準備將公司在創業板IPO。

為了讓資本更加青睞,D決定擴大自己的業務版圖。由於長期做與車相關的北斗導航解決方案,又關注到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趨勢,而後者仍存在充電難、充電樁建設難的瓶頸,他選擇切入新能源汽車充電市場,以移動充電車的形式提供O2O服務。

具體來說,即當使用者需要充電時,通過APP呼叫,附近的移動充電車便會到達現場提供服務。

Y聽完路演後,認為D提出的新業務方向有點意思,卻又覺得哪裡有點不對。隨後,便對D和現場的一些投資人進行了採訪。

準備充足後,Y寫了篇稿件,總體上肯定了D的創業經歷,同時也呈現了投資人對新業務提出的一些建議,比如一開始攤子不要鋪太大。

稿件寫出來後,Y還將稿件發給了D。

沒想到,D瞬間“馬景濤附體”,對Y咆哮說,“你們嘰嘰歪歪說個啥?小心出門不得好!我們方向很正確,哪裡有什麼問題?趕緊把投資人說的那些不好的地方刪了!”

Y就有點懵了,她又仔細看了一遍稿件,發現投資人都是以如何做得更好的角度在談建議。她也是秉著“創業不易,多多保護創業者”的心態,客觀地呈現一個企業的發展。

於是,Y決定再跟D溝通一下,還沒開口D就發飆了,“你是不是沒聽明白?我的要求說一不二,不然我不允許你報導了。”

聽到這裡,Y原本壓抑著的火瞬間也爆發了,“D總,稿件是嚴格按照新聞流程在操作,報不報導的權利在我可不在你!”

說完,Y便掛了電話。然後,D開始連環奪命Call,Y直接視而不見。

D這樣的創業者,Y見怪不怪了。在她看來,創業者把自己的事業當作孩子一樣來愛並沒有錯,可是就像不能溺愛孩子一樣,做事業也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容不得別人說不,正所謂兼聽則明。

Y最終沒有刪掉投資人的建議,也沒有和D再聯繫。後來聽說,D的新業務並沒有開展起來,IPO也還沒有動靜。

Y因此自我調侃說,“都是我害的!”

奇葩三:無能為力型,迷戀專家的痛

L接過話題時,更多地流露出一種同情心。

這幾年,很多鄉鎮都在發展特色產業,也因此湧現出了一些鄉鎮企業家。

F有50多歲,是L認識的一位元知名的鄉鎮企業家。他的家鄉盛產一種中藥材,用它製成的產品種類很多。大大小小有幾十種,牙膏、肥皂、洗手液、清新劑、精油、膏藥貼、眼貼、肩頸包等。

F做的便是賣這些產品的生意。為了將產品賣出去,F開了幾十家體驗店,銷售收入也還說得過去,每年有好幾千萬元。

過去由於家庭條件原因,F沒有上大學,這是他心裡的痛。所以,日子過好之後,他總愛到處去學習,而且特別喜歡聽專家講課。每次聽說哪裡有專家講課,他都會出錢到現場學習。

這些年來電商一直較火,F聽的課裡面很多都與電商有關。時間長了,他也有了做電商的主意。F招了一批年輕人,開始在淘寶上賣產品。不過,電商銷售一直上不去。

於是,F想到了給自己上課的那些專家。為了讓員工學習電商銷售技巧,F不惜花重金,多次請來專家給他們講課。上課內容大體是講如何吸引用戶進店鋪,如何和用戶互動,如何提高用戶的複購率......

每次學習之後,銷量只是微漲。長此以往,F請專家的費用遠遠超出了電商銷售收入。慢慢地,淘寶店鋪幾乎成了擺設。

F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電商發展上,門店的銷售收入也有所下滑,這讓F陷入了窘境。

L就F的經歷問了一家電商排名靠前的企業負責人,對方告訴L說,“一些專家根本就沒有實戰經驗,哪能指望他們指導企業怎麼做,講的內容只能是條條框框,即便講得很有道理,也需要有懂的人去執行,要知道人才才是做事成功最重要的保證。F太過迷戀專家,還不如把錢拿出來直接請有經驗的人來做,效果會很不一樣。

奇葩四:特殊愛好型,唱歌要人命

話題到C那裡,她說你們講的話題都好沉重,我來個歡樂點的。

C要說的Z,是互聯網圈裡的知名人士,人稱“互聯網戰士”,幾乎和大佬們都“幹過架”,最近活躍於某檔綜藝節目中。

C要吐槽的不是Z的人品,也不是Z的事業,而是他的特殊愛好。一般來說,像Z這個量級的總裁,要麼喜歡打打高爾夫,要麼喜歡讀讀書,又或者是跑跑步。

可Z偏不,他是一位元骨灰級音樂發燒友。喜歡音樂倒也沒有什麼問題,那些唱歌唱得比歌手還要好的總裁也有那麼幾個,問題是Z“五音不全”。

Z喜歡音樂到什麼程度了呢?他可以全世界去尋找最頂級的音響設備,以及具有年代感的黑膠唱片機。他會為了黑膠唱片和原聲CD究竟哪個音質好,在網路上和人爭得“面紅耳赤”。每次去其他總裁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音響。

不僅如此,他的辦公室和家裡,堆滿了黑膠唱片和原聲CD。他還在辦公大樓裡專門修了聽音室,家裡也建了具有頂級視聽效果的家庭影院......

上大學時就酷愛音樂的Z,特別喜歡鄧麗君和劉文正那個年代的歌曲,目前已經在追逐音樂的路上“燒了”好幾千萬。

其實Z知道自己唱歌上不了檯面,一開口准要人命。但他就是喜歡音樂,享受跳動的每一個旋律。如果他有一副好嗓子,沒准每年因年會唱歌上熱搜的就是他了。

正因為有自知之明,所以Z很少在人面前唱歌。可有時候氣氛到了或者是聊嗨了,他還是會忍不住哼上一曲,然後就有了讓人吐槽的機會。

“別看Z這類大佬平時很嚴肅,聊起自己愛好時卻是非常可愛和率真。”C最後笑著說,“誰沒有個愛好,就算被人吐槽也願意!”

故事暫且講到這裡。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創業維艱,企業基業長青更難。願所有的創業者和企業家,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