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社力作|一個蘇北村莊的文化興村路

“最江蘇”導讀

位於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的馬莊村,是一個人均年收入1.85萬元的蘇北村莊。雖然收入僅略高於江蘇全省農民平均水準,但依靠對“文化立村、文化興村”的堅守,演繹著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

一個蘇北村莊的文化興村路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陳剛 朱旭東 李燦

位於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的馬莊村,是一個人均年收入1.85萬元的蘇北村莊。雖然收入僅略高於江蘇全省農民平均水準,但依靠對“文化立村、文化興村”的堅守,演繹著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

“不可能”的村裡事

擁有一支拿過“國際大獎”的農民樂團,是馬莊的響亮名片。36歲的樂團團長孟輝,

至今還記得15年前第一次用小號吹成曲時的興奮。1988年組建的蘇北第一支農民銅管樂隊,由20多位土生土長的農民組成,他們自己編排的小品、快板、舞蹈、歌曲等節目,寓教於樂,非常接地氣。不僅在徐州和江蘇打響了名聲,還多次走出國門。在義大利第八屆國際音樂節時,他們獲得了二等獎的佳績。

村黨委書記、前農民樂團團長孟國棟向本刊記者介紹說,農民樂團還利用自身優勢,

編排了一系列接地氣、正能量的作品,如《新思想引領新時代》《“兩學一做”促發展》等,用鄉親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把節目送到鄉村社區、田間地頭。

不僅有樂團,馬莊還有“村歌”《馬莊之歌》;每月1日的升國旗儀式,也已成了馬莊群眾生活的一部分。

“哥,我現在想哭,能有這麼多人來就真是非常不容易了。”2016年,徐州市公安局在馬莊村做禁毒宣傳,現場200多人按村民小組自動列隊的場景,

讓這位民警非常詫異,對孟國棟直呼“這不可能。”

農民樂團“吹”出農民“精氣神”

文化育人,潛移默化。一些社會的“老難題”在馬莊也有了新表達。如被視為“國際難題”的婆媳關係,在馬莊卻有許多和諧孝親的範例。

村裡鼓勵年輕人逢節假日給老人送禮物、買鞋做衣服,

村幹部還會將這些統計下來,張榜公佈以示激勵;每年底,村裡都會表彰10位元“十佳婆婆”和10位“十佳媳婦”,頒發證書和一定的獎勵。村原書記孟慶喜介紹說,比如“好婆婆”的標準,會考量她與兒媳婦的關係,是否關心兒媳等,“村組幹部還要聽取鄰居和親戚的意見。”

“每次回娘家,我媽都自豪地對人說,‘我們家閨女是她們村的十佳媳婦’。”已連續10年被評上“十佳媳婦”的馬莊四組村民夏莉說,

大家都很認可這個榮譽,親戚朋友也非常認可她。

這樣一些長期堅持的評選,讓馬莊村湧現出一大批“優秀村幹部”“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家庭”。孟國棟說,多年來村裡無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發生,沒有封建迷信活動,沒有不孝順老人的現象。樂於奉獻、建功立業、見義勇為的好人好事則層出不窮。

“金不換”的幸福感

“人心特別齊,活得有滋味。別的村都羡慕。”從外鄉嫁到馬莊的李紅俠說。一些在別人看來似乎“不可能”的事,在馬莊,老百姓早就習以為常,並以此為自豪。

在馬莊,大年初一就拉開春節運動會的序幕,元宵節有燈會,三月初八有廟會,夏季有納涼晚會,其他重要節假日還舉辦各種民俗活動……元宵燈會最熱鬧的一年,十裡八鄉來了約有3萬人。

除了升國旗,馬莊每月還至少播放兩場電影;每半月出版一期壁報、畫廊;每季度舉辦一次文化知識科學講座……這些已成為馬莊人生活的一部分。“參加升旗儀式,心情特別好,精氣神是真的不一樣。”71歲的保潔員王克金說。

用村民們的話說,文化活動豐富了,讓大家感覺“很溫暖”,精神更加充實,工作生活中養老敬老、積極向上的氛圍也就水到渠成了。

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

40歲的李紅俠,目前任馬莊農民樂團副團長,也是一名老隊員了。“作為一名女性,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平時就在村裡排練,還能照顧家庭,我挺滿足的。”

跟馬莊的幹部群眾聊天,“名聲”是他們口中的一個高頻詞:樂團“吹”響了馬莊的名聲,讓大家有了自豪感,也主動想維護好村子的名聲。“即使村裡有沒做到的,大家也心往一處聚,勁往一處使。”孟國棟說。

“在生活中,誰都不想得到壞名聲,大夥兒都在競爭好名聲。”59歲的村民夏桂美說。

在李紅俠看來,農民不應該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還應該有充實的文化生活,不一樣的精神狀態。

“論經濟,馬莊在徐州也排不到第一梯隊,但是文化生活方面,我們當仁不讓!這種獲得感、幸福感是票子買不來的!”孟國棟說。

維護鄉風民俗,黨員幹部帶起了頭。走進村子,可以見到不少人家的大門旁掛著“共產黨員戶”牌子,公示黨員資訊、照片和聯繫方式,還寫有黨員們的公開承諾。

雖然村口和主要路口都安裝了攝像頭,但村兩委堅持輪流值班,除了到村民小組、在村企業,值班幹部晚上還要巡查到淩晨兩點左右,這是人睡眠最深的時候,也是入室盜竊的時間段。“讓老百姓睡個安穩覺,通過值班,給外面一些信號,讓‘鉗工’(指小偷)知道馬莊不能去。”孟國棟說。

“守住精神,鄉村才有魂”

“村史館”裡的老物件和圖片,記錄著馬莊村的發展歷程,而一部農民樂團的發展史,更真實地記錄了這座村莊的興衰。

小小的馬莊村為什麼會有一個農民樂團?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馬莊還十分貧窮落後,在全鎮18個村中排第13位。在“專注掙錢”的同時,不少村民被不良風氣浸染,賭博、酗酒、打架、鬥毆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

“守住精神,鄉村才有魂。”孟慶喜說。幹過30年村書記的他當初宣導成立農民樂團,既有提升知名度、“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考慮,又覺得應該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通過“自編自演、自娛自樂、自我教育”,提升村民素質,淨化社會風氣。

馬莊村全景圖

但馬莊農民樂團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曾一度面臨解散。以前馬莊的銅管樂隊不用考慮掙錢,村集體有4個小煤礦,可以“養”著樂隊。2001年,在徐州市開展的整頓中,馬莊的4個小煤礦全部關停,“養不起樂團了,不少演員被拉走了。”孟國棟告訴記者,他2002年從江蘇省梆子劇團被“拉”回村的時候,農民樂團就剩六七個人。

沒有了集體經濟的“靠山”,農民樂團開始向市場要出路,不僅依靠每年上百場商業演出養活了樂團,還購置相應設備謀求更大發展。

對於那些年的打拼,身兼駕駛員、小號手等多種角色的現任團長孟輝記憶深刻。他告訴記者,當初人手不夠,大家就各自多練幾樣樂器;30斤重的軍鼓,從早8點背到晚上10點;演出時遇上大雨,團員們搶著搬設備而淋濕了鋪蓋卷;女團員能爬到7米多高的架子上去掛燈……

“演出你可能演不過專業團隊,但從精神上來說,可能沒有團隊能跟我們比。”孟國棟說。

這麼辛苦為什麼?因為群眾喜歡。孟國棟說,這讓老百姓有了歸屬感、自豪感、認同感。

如今的馬莊,已經擁有“全國文明村”、“中國民俗文化村”等30多項國家級榮譽。

“讓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

與馬莊村一路之隔的潘安湖,以前是採煤塌陷區,經過多年的治理修復,現在是一個年接待遊客超600萬人次的國家級濕地公園。10歲就學會縫製香包的王秀英,是非遺中藥香包的傳承人。早年間,馬莊開始發展旅遊產業,這裡的手工香包就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產品。2016年,僅“王秀英香包”就賣出了30多萬件,收入600多萬元,帶動了全村200餘人就業,從業者人均年收入超過了3萬元。

“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年婦女都回來跟我一起縫製香包,她們每月能掙3000多元。”王秀英開心地說,她一年能有20萬元的純收入,在潘安湖景區還有了自己的香包製作室。最近,王秀英們非常忙,因為手工中藥香包賣斷了貨,前來訂貨的人只能排隊等候。

馬莊村早年靠“文化立村”成名後,有不少企業前來投資。2011年,一家液壓零部件公司到村裡投資,為徐工集團做配套,200多村民成為工人,“每人每月最少收入也有四五千”。村民解決了就業、增加了收入,集體經濟也有了積累。

馬莊全村原有耕地3000多畝,採煤塌陷地治理成為濕地公園後,村子成為生態觀光旅遊的熱土。村裡積極建成盛景莊園、兩漢採摘園等千餘畝採摘項目,並充分利用民俗優勢資源,大力興辦農家樂、民宿、小吃街、購物街等專案,鼓起群眾“錢袋子”。

“邊上的潘安湖由礦坑變成了風景區,馬莊村的文化符號在不斷放大,老百姓搞民俗文化旅遊的信心也越來越強,形成了良性迴圈。”孟慶喜說。

村裡還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投入200多萬元對全村環境全面淨化、綠化、美化;還為全村400多戶改造管道,在太陽能沼氣迴圈利用上開動腦筋,村民生產生活實現了綠色化。

“如果鄉村振興需要一雙翅膀,一翼是產業富民,另一翼就是文化精神。”孟國棟說,經過近30年的探索,馬莊村已形成“文化立村、文化興村”的發展思路,不僅改變了鄉村的精神風貌,塑造了奮發向上的馬莊精神,而且讓老百姓在富起來的同時,也文明了起來。

一些在別人看來似乎“不可能”的事,在馬莊,老百姓早就習以為常,並以此為自豪。

在馬莊,大年初一就拉開春節運動會的序幕,元宵節有燈會,三月初八有廟會,夏季有納涼晚會,其他重要節假日還舉辦各種民俗活動……元宵燈會最熱鬧的一年,十裡八鄉來了約有3萬人。

除了升國旗,馬莊每月還至少播放兩場電影;每半月出版一期壁報、畫廊;每季度舉辦一次文化知識科學講座……這些已成為馬莊人生活的一部分。“參加升旗儀式,心情特別好,精氣神是真的不一樣。”71歲的保潔員王克金說。

用村民們的話說,文化活動豐富了,讓大家感覺“很溫暖”,精神更加充實,工作生活中養老敬老、積極向上的氛圍也就水到渠成了。

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

40歲的李紅俠,目前任馬莊農民樂團副團長,也是一名老隊員了。“作為一名女性,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平時就在村裡排練,還能照顧家庭,我挺滿足的。”

跟馬莊的幹部群眾聊天,“名聲”是他們口中的一個高頻詞:樂團“吹”響了馬莊的名聲,讓大家有了自豪感,也主動想維護好村子的名聲。“即使村裡有沒做到的,大家也心往一處聚,勁往一處使。”孟國棟說。

“在生活中,誰都不想得到壞名聲,大夥兒都在競爭好名聲。”59歲的村民夏桂美說。

在李紅俠看來,農民不應該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還應該有充實的文化生活,不一樣的精神狀態。

“論經濟,馬莊在徐州也排不到第一梯隊,但是文化生活方面,我們當仁不讓!這種獲得感、幸福感是票子買不來的!”孟國棟說。

維護鄉風民俗,黨員幹部帶起了頭。走進村子,可以見到不少人家的大門旁掛著“共產黨員戶”牌子,公示黨員資訊、照片和聯繫方式,還寫有黨員們的公開承諾。

雖然村口和主要路口都安裝了攝像頭,但村兩委堅持輪流值班,除了到村民小組、在村企業,值班幹部晚上還要巡查到淩晨兩點左右,這是人睡眠最深的時候,也是入室盜竊的時間段。“讓老百姓睡個安穩覺,通過值班,給外面一些信號,讓‘鉗工’(指小偷)知道馬莊不能去。”孟國棟說。

“守住精神,鄉村才有魂”

“村史館”裡的老物件和圖片,記錄著馬莊村的發展歷程,而一部農民樂團的發展史,更真實地記錄了這座村莊的興衰。

小小的馬莊村為什麼會有一個農民樂團?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馬莊還十分貧窮落後,在全鎮18個村中排第13位。在“專注掙錢”的同時,不少村民被不良風氣浸染,賭博、酗酒、打架、鬥毆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

“守住精神,鄉村才有魂。”孟慶喜說。幹過30年村書記的他當初宣導成立農民樂團,既有提升知名度、“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考慮,又覺得應該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通過“自編自演、自娛自樂、自我教育”,提升村民素質,淨化社會風氣。

馬莊村全景圖

但馬莊農民樂團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曾一度面臨解散。以前馬莊的銅管樂隊不用考慮掙錢,村集體有4個小煤礦,可以“養”著樂隊。2001年,在徐州市開展的整頓中,馬莊的4個小煤礦全部關停,“養不起樂團了,不少演員被拉走了。”孟國棟告訴記者,他2002年從江蘇省梆子劇團被“拉”回村的時候,農民樂團就剩六七個人。

沒有了集體經濟的“靠山”,農民樂團開始向市場要出路,不僅依靠每年上百場商業演出養活了樂團,還購置相應設備謀求更大發展。

對於那些年的打拼,身兼駕駛員、小號手等多種角色的現任團長孟輝記憶深刻。他告訴記者,當初人手不夠,大家就各自多練幾樣樂器;30斤重的軍鼓,從早8點背到晚上10點;演出時遇上大雨,團員們搶著搬設備而淋濕了鋪蓋卷;女團員能爬到7米多高的架子上去掛燈……

“演出你可能演不過專業團隊,但從精神上來說,可能沒有團隊能跟我們比。”孟國棟說。

這麼辛苦為什麼?因為群眾喜歡。孟國棟說,這讓老百姓有了歸屬感、自豪感、認同感。

如今的馬莊,已經擁有“全國文明村”、“中國民俗文化村”等30多項國家級榮譽。

“讓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

與馬莊村一路之隔的潘安湖,以前是採煤塌陷區,經過多年的治理修復,現在是一個年接待遊客超600萬人次的國家級濕地公園。10歲就學會縫製香包的王秀英,是非遺中藥香包的傳承人。早年間,馬莊開始發展旅遊產業,這裡的手工香包就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產品。2016年,僅“王秀英香包”就賣出了30多萬件,收入600多萬元,帶動了全村200餘人就業,從業者人均年收入超過了3萬元。

“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年婦女都回來跟我一起縫製香包,她們每月能掙3000多元。”王秀英開心地說,她一年能有20萬元的純收入,在潘安湖景區還有了自己的香包製作室。最近,王秀英們非常忙,因為手工中藥香包賣斷了貨,前來訂貨的人只能排隊等候。

馬莊村早年靠“文化立村”成名後,有不少企業前來投資。2011年,一家液壓零部件公司到村裡投資,為徐工集團做配套,200多村民成為工人,“每人每月最少收入也有四五千”。村民解決了就業、增加了收入,集體經濟也有了積累。

馬莊全村原有耕地3000多畝,採煤塌陷地治理成為濕地公園後,村子成為生態觀光旅遊的熱土。村裡積極建成盛景莊園、兩漢採摘園等千餘畝採摘項目,並充分利用民俗優勢資源,大力興辦農家樂、民宿、小吃街、購物街等專案,鼓起群眾“錢袋子”。

“邊上的潘安湖由礦坑變成了風景區,馬莊村的文化符號在不斷放大,老百姓搞民俗文化旅遊的信心也越來越強,形成了良性迴圈。”孟慶喜說。

村裡還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投入200多萬元對全村環境全面淨化、綠化、美化;還為全村400多戶改造管道,在太陽能沼氣迴圈利用上開動腦筋,村民生產生活實現了綠色化。

“如果鄉村振興需要一雙翅膀,一翼是產業富民,另一翼就是文化精神。”孟國棟說,經過近30年的探索,馬莊村已形成“文化立村、文化興村”的發展思路,不僅改變了鄉村的精神風貌,塑造了奮發向上的馬莊精神,而且讓老百姓在富起來的同時,也文明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