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國古代聲名赫赫的世家大族是如何消亡的?

世家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而《史記》中的世家用來記載諸侯的事蹟,這與後來所謂的世家大族還是有區別的。

世家大族,顧名思義便是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

天下第一世家——清河崔氏

關於歷史上的世家大族,《新唐書•柳芳氏族論》中有詳細的說明:

(晉)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號郡姓,韋、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

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竇首之。山東之人質,故尚婚婭。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關中之人雄,故尚冠冕。代北之人武,故尚貴戚。

因此,世家大族一詞更準確的說是形容從東漢開始的以經學傳家,累世為官的士大夫豪族階層。

世家大族起源于東漢,從曹丕篡漢稱帝,接受潁川士人領袖陳群的九品中正制開始,世家大族開始有了制度的保證。

而從司馬炎篡魏開始,世家出身的河內司馬氏登上了歷史舞臺,

而晉朝的統治便是世家的聯合,從此我國進入了世家大族的時代。

那世家大族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1、世家大族人身的消亡

東晉的桓玄之亂終結門閥時代

世家大族最盛之時在東晉,號稱門閥,琅琊王氏、潁川庾氏、龍亢桓氏、陳郡謝氏先後主政東晉。

瞭解門閥,此書不可不讀

西元403年,桓溫之子桓玄叛亂後被劉裕擊敗,桓氏被滅族,終結了東晉的門閥時代,同時東晉的歷史也走到了盡頭。

南朝的侯景之亂

西元548年,“宇宙大將軍”侯景在南朝梁發動叛亂,“若破城邑,淨殺卻,使天下知吾威名!”這是侯景說的,也是侯景做的。

侯景之亂將江左僑姓士族屠戮殆盡,寒族陳霸先崛起建立了南朝唯一一個不是世家大族建立的王朝。

北朝的河陰之變

西元528年,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北魏的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人皆遇害,史稱“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爾朱榮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

最終導致了北魏的分裂。

唐朝的黃巢之亂

西元881年,黃巢大軍佔領長安,其部屬“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唐宗室留長安者幾無遺類,中原世家大族在黃巢刀下逐漸消亡,而大唐帝國從此名存實亡。

長安從此沉淪

朱溫發動的白馬驛之禍

天佑二年(西元905年),朱溫敕令裴樞、獨孤損、崔遠、陸康、王溥、趙崇、王贊等朝臣自殺。

隨後朱溫于滑州白馬驛(今河南滑縣境),一夕盡殺左僕射裴樞、新除清海軍節度使獨孤損、右僕射崔遠、吏部尚書陸扆、工部尚書王溥、守太保致仕趙崇、兵部侍郎王贊等“衣冠清流”三十餘人,投屍于河,史稱“白馬驛之禍”。

白馬驛之禍是對唐朝舊臣和世家大族的一次徹底的清除,從此唐朝政府的勢力基本被掃除。

白馬驛之禍標誌著從晉朝開始的世家大族從肉體上消失了。

2、世家大族賴以生存的制度的消亡

世家大族的制度保障便是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因此兩晉南北朝是世家大族的黃金時代。

從隋唐開始,科舉制開始建立,從此寒門可以通過考試進入朝堂,改變了世家大族的格局。

牛李黨爭

但唐朝仍然是世家大族的時代,科舉僅是輔助,唐朝士族子弟多以門蔭入仕,而當時以門蔭入仕並非恥事,反而是足以炫耀的家資。

唐末的“牛李黨爭”某種程度上便是“世家”與“科舉”的決戰。

牛李黨爭中兩黨分歧的焦點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什麼途徑來選拔官吏;二是如何對待藩鎮。

而如何選拔官吏便是科舉與世家之爭,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認為牛黨代表進士出身的官僚,李黨代表北朝以來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僚。他們之間的分歧不僅是政見不同,也包括對禮法﹑門風等文化傳統的態度之異。

長達四十多年的“牛李黨爭”,以代表進士階層的牛黨執政,並失去爭鬥的對手,而宣告結束。

宋朝科舉

隨著唐末世家大族被摧毀,宋朝進入了一個扁平化的社會,趙匡胤為了防止藩鎮割據的重現,重文輕武,大興科舉,從此中國進入了文官社會,漢唐時期的出將入相不復存在。

在宋代,士人所推崇的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南北朝隋唐時期門第和士族、庶族,完全走入了歷史的故紙堆。

因此,宋朝的大興科舉,從制度上消滅了世家大族,或者說世家大族生存的土壤不復存在了。

3、科技的力量——印刷術使文化得以普及

世家大族在東漢至兩晉的崛起,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世家大族壟斷了文化,文化教育水準的極度不平衡使得士族可以輕而易舉的主導整個社會輿論,獲得敬仰,即使戰亂頻仍的南北朝時期士族的知識文化水準也不是平民庶族所能比擬的。

唐朝的雕版印刷術和宋朝的活字印刷術改變了這一切,文化向底層的普及使曾經的寒族對士族階層的敬仰逐漸消失。

印刷術普及了文化

當“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之時,當士子以恩蔭入仕為恥之時,世家大族的觀念也就不復存在了。

其實民國時期大師頻出也是這個道理,當文化普及,民智已開之後,“大師”也就所剩無幾了。

綜上所述,世家大族發源于東漢末年,在晉朝形成,並在東晉以門閥形式壟斷了朝政。而隨著河陰之變、侯景之亂、黃巢之亂、白馬驛之禍和科舉、科技的發展,世家大族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風煙中。

天佑二年(西元905年),朱溫敕令裴樞、獨孤損、崔遠、陸康、王溥、趙崇、王贊等朝臣自殺。

隨後朱溫于滑州白馬驛(今河南滑縣境),一夕盡殺左僕射裴樞、新除清海軍節度使獨孤損、右僕射崔遠、吏部尚書陸扆、工部尚書王溥、守太保致仕趙崇、兵部侍郎王贊等“衣冠清流”三十餘人,投屍于河,史稱“白馬驛之禍”。

白馬驛之禍是對唐朝舊臣和世家大族的一次徹底的清除,從此唐朝政府的勢力基本被掃除。

白馬驛之禍標誌著從晉朝開始的世家大族從肉體上消失了。

2、世家大族賴以生存的制度的消亡

世家大族的制度保障便是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因此兩晉南北朝是世家大族的黃金時代。

從隋唐開始,科舉制開始建立,從此寒門可以通過考試進入朝堂,改變了世家大族的格局。

牛李黨爭

但唐朝仍然是世家大族的時代,科舉僅是輔助,唐朝士族子弟多以門蔭入仕,而當時以門蔭入仕並非恥事,反而是足以炫耀的家資。

唐末的“牛李黨爭”某種程度上便是“世家”與“科舉”的決戰。

牛李黨爭中兩黨分歧的焦點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什麼途徑來選拔官吏;二是如何對待藩鎮。

而如何選拔官吏便是科舉與世家之爭,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認為牛黨代表進士出身的官僚,李黨代表北朝以來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僚。他們之間的分歧不僅是政見不同,也包括對禮法﹑門風等文化傳統的態度之異。

長達四十多年的“牛李黨爭”,以代表進士階層的牛黨執政,並失去爭鬥的對手,而宣告結束。

宋朝科舉

隨著唐末世家大族被摧毀,宋朝進入了一個扁平化的社會,趙匡胤為了防止藩鎮割據的重現,重文輕武,大興科舉,從此中國進入了文官社會,漢唐時期的出將入相不復存在。

在宋代,士人所推崇的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南北朝隋唐時期門第和士族、庶族,完全走入了歷史的故紙堆。

因此,宋朝的大興科舉,從制度上消滅了世家大族,或者說世家大族生存的土壤不復存在了。

3、科技的力量——印刷術使文化得以普及

世家大族在東漢至兩晉的崛起,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世家大族壟斷了文化,文化教育水準的極度不平衡使得士族可以輕而易舉的主導整個社會輿論,獲得敬仰,即使戰亂頻仍的南北朝時期士族的知識文化水準也不是平民庶族所能比擬的。

唐朝的雕版印刷術和宋朝的活字印刷術改變了這一切,文化向底層的普及使曾經的寒族對士族階層的敬仰逐漸消失。

印刷術普及了文化

當“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之時,當士子以恩蔭入仕為恥之時,世家大族的觀念也就不復存在了。

其實民國時期大師頻出也是這個道理,當文化普及,民智已開之後,“大師”也就所剩無幾了。

綜上所述,世家大族發源于東漢末年,在晉朝形成,並在東晉以門閥形式壟斷了朝政。而隨著河陰之變、侯景之亂、黃巢之亂、白馬驛之禍和科舉、科技的發展,世家大族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風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