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愛立信“殺雞取卵”,中國通信巨頭正贏得未來

最近,愛立信發佈了2017年第四季度的財報,這也意味著全年的經營“成績”也出爐了,但情況非常不樂觀,全年營業收入繼續下滑至2013億克朗,而利潤則更是從2016年的淨利潤19億克朗在一年間斷崖式地掉至淨虧損381億克朗(約304億人民幣),

資料“毫不客氣”地顯示這家成立於1876年的歐洲通信巨頭在4G建設步入後期、5G建設尚未開始的青黃不接時期裡,正一步步走進一個異常艱難的局面。

每一個愛立信的挫敗,背後都有華為的“助攻”,這一次也不例外,

對於17年業績的低迷,愛立信解釋說,主要原因是失去了大部分中國內地LTE(4G)設備市場。而失去的這部分市場被誰吃掉的呢?毫無疑問,華為。

為了應對這個局面,愛立信果斷把利刃架到了員工的脖子上,第四季度裁員1萬人,全年合計裁員1萬7千人。當然,他們不光裁員工,發起狠來連管理層都裁,兩個核心部門的管理者黯然離去。所以,在感受行業興衰變化這個事情上,歐美國家的員工可能比國內通信行業的員工要深切得多,

在國外每年不被裁員一次都不足以談人生,而在中國,裁員是非常沉重的話題,尤其對於很多人到中年的通信人而言。

但是,讓人意外的是,在這樣艱難的局面下,愛立信依然堅持向股東派息——每股派息1瑞典克朗。對此,有業界人士評論說“愛立信的CEO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寧肯全球裁員砍員工,也要抽血喂股東,前景堪憂啊”。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兩家著名的通信設備廠商中興和華為的表現。

1月18日,華為舉行2017年市場頒獎典禮,公佈了2017年的關鍵經營資料,其中2017年全年營業收入增長25.7%,達到6559億人民幣,折合1022億美元,這是華為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的大關。當然,對這個成績貢獻最大的還是華為手機,

消費者BG(主要是智慧手機業務)實現收入441美元,同比上升57.4%。而運營商BG(通信設備業務)收入450億美元,與2016年基本持平。千萬別輕視這個“持平”,因為在世界各大運營商在有計劃地收縮4G網路投資的大背景下,能實現“持平”已經是很難得,畢竟5G要來了,能平穩過渡到5G則有很大的機會能贏得下一波市場。

2月2日,中興通訊發佈2017年業績,2017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088.20億元人民幣,

同比增長7.49%,而淨利潤更是暴漲近300%,達到45.54億元,基本每股收益為1.09元。這也意味著中興已經從美國巨額罰款的陰影中走出來了,17年良好的業績表現主要是受益于全球運營商在電信網路的持續投入以及政企市場的開拓,集團運營商網路、消費者業務和政企業務收入均同比增長。

當然,華為、中興的發展很大程度是得益于中國龐大的通信市場,以及中國三家運營商的激烈競爭,在這種競爭下,三家運營商會產生很多“重複投資”,如同一地域三家運營商可能多達6、7張網同時覆蓋,這對通信設備廠商來說是很大的利好。但是,從近幾年華為、中興的表現來看,它們都已經具備全球化佈局的能力,有能力、更有勇氣與全球各個巨頭廠商進行競爭,逐步從產品跟隨、策略跟隨,走向創新、走向引領。

而對於未來,與愛立信的“殺雞取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雙雄正積極佈局未來,如不久前中興發佈公告,擬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30億元,用於面向5G網路演進的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專案;而華為一直以來都在研發上砸重金,預計18年投入將超過150億美元,其中在5G上的投入非常巨大,華為當前在5G上已經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繼拿下5G短碼方案,最近又聯合德國電信、英特爾等成功完成全球首個5G互通性開發測試。

中國雙雄正在贏得未來。

在這種競爭下,三家運營商會產生很多“重複投資”,如同一地域三家運營商可能多達6、7張網同時覆蓋,這對通信設備廠商來說是很大的利好。但是,從近幾年華為、中興的表現來看,它們都已經具備全球化佈局的能力,有能力、更有勇氣與全球各個巨頭廠商進行競爭,逐步從產品跟隨、策略跟隨,走向創新、走向引領。

而對於未來,與愛立信的“殺雞取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雙雄正積極佈局未來,如不久前中興發佈公告,擬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30億元,用於面向5G網路演進的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專案;而華為一直以來都在研發上砸重金,預計18年投入將超過150億美元,其中在5G上的投入非常巨大,華為當前在5G上已經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繼拿下5G短碼方案,最近又聯合德國電信、英特爾等成功完成全球首個5G互通性開發測試。

中國雙雄正在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