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空中醫療救護離尋常百姓還有多遠?

新華社上海4月11日新媒體專電常在美國電影中出現的醫療救援直升機正飛入國人的視野,但是航空醫療救護距離普通百姓還有多遠?

記者11日從正在上海舉辦的亞洲公務航空展上瞭解到,

儘管航空醫療救護受到不少社會資本關注,但一個完備的航空救護系統需要協調不少的資源和機構,真正發展起來還有不短的路要走。

航空醫療救護飛入國人視野

亞洲公務航空展4月11日-13日在上海舉辦,吸引了全球170多個公務機相關展商。

除了耳熟能詳的空客、波音、龐巴迪、達索獵鷹等國際大品牌豪華私人飛機外,還有幾架並不豪華卻能在危急時刻拯救生命的特種任務公務機展出。

比如北京市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的達索獵鷹2000LX專業醫療轉運固定翼飛機、金匯通用航空公司展出的阿古斯特維斯特蘭AW119救援直升機等。

作為一項新鮮事物,空中醫療救援近兩年吸引了不少社會資本的目光。

民營企業正陽投資集團已投資建立金匯通航、中美洲際直升機公司、正陽通用航空機場等通用航空領域企業,

正陽集團董事長鄒建明對記者說,已累計投資50多億元在通用航空產業,其中金匯通航2015年進入航空救護領域,2016年在13省佈局近20架直升機,預計2017年將在25省佈局70架直升機,逐步實現全國救援區域全覆蓋。

在實際救援中,空中醫療救護確實有陸地救護無法替代的作用。

上海金匯通航總經理趙焰給記者講述了幾個救援案例。

40歲的岳先生從西安驅車前往延安,行至銅川服務區突發高血壓危象。岳先生撥打120急救電話,但當時高速路堵車,120無法及時到達,於是撥打直升機救援電話,很快被送往醫院救治,脫離生命危險。

無錫陽山某次馬拉松現場,一名中年男子跑完突然出現昏厥、喪失意識、伴有嘔吐和呼吸困難等症狀,醫療站診斷為臨近休克狀態,

直升機緊急起飛,9分鐘後落地無錫101醫院。

北京市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空中救援辦公室副主任蘇楠告訴記者,2016年中心引進的達索獵鷹遠端固定翼飛機,裝有世界先進的完整醫療急救裝備,包括ECMO體外膜肺、呼吸機、監護儀除顫一體機、供氧系統、無線WIFI數位圖像傳輸系統等,可謂空中ICU。這架飛機救援案例已有100多個,曾往返18000公里,用時18小時將兩名受傷的中國維和軍人接回北京治療。

趙焰說,如今成功實施救援的案例越來越多,但實際上放眼全國,航空醫療救援應用占比少之又少。歐美等發達國家基本建立了完善的航空救援網路,在應急救援和轉運過程中發揮巨大作用,大大降低了病患的死亡率和疾病後遺症。

三大矛盾制約我國航空醫療救護

完備的空地互聯救護網路僅靠企業無法運轉,市場化的航空醫療救護是一項系統工程,記者採訪瞭解到,目前有三個矛盾制約我國航空醫療救護的發展。

第一,沿海城市有實力但需求少,偏遠地區有需求但資金少。

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的急救系統相對完善,陸地急救已經滿足了絕大多數的應急救護需求。而中西部地區醫療條件差,地廣人稀,一些危重病人亟需運送到醫療條件較好地區,但中西部地區經濟實力有限,難以負擔航空醫療救護的高昂費用。

第二,資本投資熱情高漲,市場需求尚未釋放。

可預見的廣闊市場吸引了資本湧入,有通用航空公司將未來發展的方向聚焦在航空醫療救護方面。

上海一家大型醫院副院長對記者說:“需求端是航空醫療救護發展終極問題。航空醫療救護的運行需要走市場化和社會化的道路,歐美國家大多有保險產品融入,以及慈善機構的參與,這兩方面在國內十分欠缺。”

第三,航空醫療救護為綜合工程,直升機的起降、使用、安全保障涉及到空軍、民航、城市交通、醫療系統等多個部門,單純一個部門難以協調。

全方位的航空醫療救護體系需頂層設計

任何一個社會綜合體系的建立離不開政府支持。據悉,應急救援、醫療救護已被列為“十三五”時期通用航空產業發展重點任務。

通航“十三五”規劃要求,推廣“政府支援、通航企業運營、保險業及醫療機構等參與”的商業模式,促進行業管理部門與醫療管理部門的協作。未來將出臺促進通用航空企業參與醫療救助、發展醫療救助的扶持政策,引導社會相關機構和資本如保險、紅十字會、基金等開發醫療救助業務。

業內專家建議,政府層面可對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准入標準、運行規範、從業者資格認證、相關法律問題等進行頂層設計,通過試點城市和地區探索解決方案。

趙焰對記者表示,航空醫療救護在起步階段,商業保險很難推廣,需要政府提供一些支援,比如選擇有實力的公司購買服務,約定一年中飛行次數,再結合商業保險的支持,市場化的航空醫療救護才能發展起來。

醫衛方面的專家表示,航空救援人員認證體系與設施准入標準需明確,國內還沒有針對空中救援人員的認證體系。

此外,救護過程中容易發生糾紛,比如,傷患在飛機上出現死傷,責任如何認定等問題,需要通過法律形式進行明確。

目前有三個矛盾制約我國航空醫療救護的發展。

第一,沿海城市有實力但需求少,偏遠地區有需求但資金少。

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的急救系統相對完善,陸地急救已經滿足了絕大多數的應急救護需求。而中西部地區醫療條件差,地廣人稀,一些危重病人亟需運送到醫療條件較好地區,但中西部地區經濟實力有限,難以負擔航空醫療救護的高昂費用。

第二,資本投資熱情高漲,市場需求尚未釋放。

可預見的廣闊市場吸引了資本湧入,有通用航空公司將未來發展的方向聚焦在航空醫療救護方面。

上海一家大型醫院副院長對記者說:“需求端是航空醫療救護發展終極問題。航空醫療救護的運行需要走市場化和社會化的道路,歐美國家大多有保險產品融入,以及慈善機構的參與,這兩方面在國內十分欠缺。”

第三,航空醫療救護為綜合工程,直升機的起降、使用、安全保障涉及到空軍、民航、城市交通、醫療系統等多個部門,單純一個部門難以協調。

全方位的航空醫療救護體系需頂層設計

任何一個社會綜合體系的建立離不開政府支持。據悉,應急救援、醫療救護已被列為“十三五”時期通用航空產業發展重點任務。

通航“十三五”規劃要求,推廣“政府支援、通航企業運營、保險業及醫療機構等參與”的商業模式,促進行業管理部門與醫療管理部門的協作。未來將出臺促進通用航空企業參與醫療救助、發展醫療救助的扶持政策,引導社會相關機構和資本如保險、紅十字會、基金等開發醫療救助業務。

業內專家建議,政府層面可對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准入標準、運行規範、從業者資格認證、相關法律問題等進行頂層設計,通過試點城市和地區探索解決方案。

趙焰對記者表示,航空醫療救護在起步階段,商業保險很難推廣,需要政府提供一些支援,比如選擇有實力的公司購買服務,約定一年中飛行次數,再結合商業保險的支持,市場化的航空醫療救護才能發展起來。

醫衛方面的專家表示,航空救援人員認證體系與設施准入標準需明確,國內還沒有針對空中救援人員的認證體系。

此外,救護過程中容易發生糾紛,比如,傷患在飛機上出現死傷,責任如何認定等問題,需要通過法律形式進行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