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把俄羅斯戰機打下來的,是幫什麼人

3日,俄羅斯一架蘇-25戰機3日在敘利亞西北部伊德利蔔省被可擕式防空導彈擊落,飛行員喪生。俄羅斯國防部3日發佈的消息說,俄方確認擊落俄戰機的可擕式防空導彈發射自“征服陣線”控制的伊德利蔔省某區域。

俄駐敘部隊隨後對該區域實施精確打擊,共打死30多名“征服陣線”武裝分子。

擊落蘇-25這件事,似乎很清楚,但又很模糊。比方說,這個“征服陣線”到底是什麼來頭?

崛起

其實,“征服陣線”或者全稱“征服沙姆陣線”(沙姆是阿拉伯世界對於地中海東岸大敘利亞地區的稱呼),

2016年之前都不存在。它的前身有著更黑暗的過往——在這一年7月之前,它叫“救國陣線”(也叫“努斯拉陣線”),在公開場合,“救國陣線”曾經是“基地”組織和“伊拉克伊斯蘭國”的分支。那次改名,不如說是洗白,是為了和已經惡名昭著的“基地”切割。

“征服陣線”故事,還得從伊拉克開始說起。

2011年,在伊拉克已經風生水起的“伊拉克伊斯蘭國”領導人巴格達迪的高級助手阿布·穆罕默德·古拉尼回到敘利亞,

隨後開始在各武裝組織中招兵買馬。次年1月,“救國陣線”在社交媒體上正式亮相。在亮相之前,“救國陣線”進行的第一次武裝行動,攻擊的就是大馬士革和代爾祖爾的敘利亞安全部隊。2012下半年,“救國陣線”的武裝人員在阿勒頗與敘政府軍多次展開激烈巷戰,展示出的軍事素養,遠勝於有美國在背後支持的“敘利亞自由軍”。

不到兩年,

“救國陣線”就成為敘利亞規模最大的聖戰組織。2013年3月,包括“救國陣線”聯手其他兩支反對派武裝聯合攻佔了敘利亞東北部的拉卡,這是反對派武裝攻佔的第一個省會城市。2013年4月,“救國陣線”正式宣稱效忠“基地”組織。

決裂

但事情在這時候便開始起了變化。

這個變化起先看似微妙,後來卻決定了中東恐怖組織走向。按“江湖規矩”論,“救國陣線”是巴格達迪名下的分支,巴格達迪雖然已經亮出了“伊拉克伊斯蘭國”的名頭,但畢竟當時還打著“伊拉克組織”的旗號。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在“基地”組織內,“伊拉克伊斯蘭國”是“分舵”,“救國陣線”則只是一介“堂主”。而今古拉尼直接投靠“基地”,幾乎就要和原先的“上級”平起平坐了。

2013年4月,巴格達迪出手“清理門戶”。

他單方面宣佈,將“伊拉克伊斯蘭國”與“救國陣線”合併,更名為“伊拉克和敘利亞伊斯蘭國”。但這還是檯面上的官樣文章,有報導稱,在宣佈合併之後,巴格達迪親赴敘利亞,從“救國陣線”這邊拉走了不少人馬。

已經坐大的“救國陣線”無論如何是不肯再屈居人下吃這樣的暗虧的。古拉尼把官司打到了紮瓦赫裡那裡,2013年6月,半島電視臺報導,紮瓦赫裡致信巴格達迪和古拉尼,反對兩個組織合併,並派出調停特使。但調解顯然無效,之後紮瓦赫裡公開宣佈“救國陣線”和“伊拉克伊斯蘭國”互不隸屬,分別是“基地”組織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分支。

但畢竟槍桿子硬過嘴皮子,更何況此時本·拉丹已經被擊斃,“基地”組織式微,巴格達迪乾脆在2014年2月3日宣佈正式脫離“基地”組織,自立門戶。“救國陣線”也針鋒相對,其下屬的一些武裝力量與“伊斯蘭國”擦槍走火打得不亦樂乎。2014年2月,“基地”組織公開宣佈與“伊斯蘭國”割斷關係,同月古拉尼放話向“伊斯蘭國”開戰。2014年4月16日,“伊斯蘭國”殺死“救國陣線”在伊德利卜省的指揮官。2014年5月,“救國陣線”和“伊斯蘭國”在代爾祖爾省終於大打出手,此戰他們未討得什麼便宜,反而丟失了不小的一塊領地還包括油田。

偽裝

這之後“救國陣線”轉進敘利亞西部的伊德利蔔省,獲得可觀戰績。到2015年夏天,“救國陣線”幾乎控制了伊德利蔔省包括省會在內的全境,背靠土耳其邊境,獲得大筆金援和軍火,並在那裡建立了“伊斯蘭教法法庭”以取代了當地政府。此外,“救國陣線”組織還在阿勒頗省西部,以及哈馬、霍姆斯、達拉部分地區頗有斬獲。

“救國陣線”風頭如此強勁,勢必引來追剿。敘利亞政府軍自不待言,美國在2012年12月也宣佈“救國陣線”為“基地”分支。俄羅斯則更加強悍,從俄軍介入敘利亞內戰以來,就一直欲置“救國陣線”和後來的“征服陣線”於死地。到去年年初,在敘利亞軍隊和俄軍聯手打擊之下,代爾祖爾省的“征服陣線”勢力基本已被驅逐。去年10月,在針對“征服陣線”的一次空襲行動中,俄軍炸傷了“征服陣線”的頭目古拉尼,並消滅了12名“征服陣線”戰地指揮官、50多名保鏢。在敘利亞的和談中,“征服陣線”也從來沒有被列為談判對手。

不過,從擊落俄軍戰鬥機這件事看,要征服“征服陣線”,又的確是件不那麼容易完成的任務。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征服陣線”的可謂恐怖組織中的“演技派”。一方面,它在正式亮相後的短短4年多時間裡,便出手製造了600起恐怖襲擊事件,爆炸綁架樣樣不缺,被《華盛頓郵報》稱為“敘利亞最具進攻性、最為成功的一支叛軍”。另一方面,古拉尼反復宣稱,“征服陣線”雖然也試圖推翻巴沙爾政權,也試圖在敘利亞建立神權國家,但這個過程是“漸進”的。據稱,在“征服陣線”佔領區,宗教極端氣氛不那麼濃厚,陣線還開設學校,徵收“賦稅”,這一點,與氣焰囂張不可一世動不動就喊打喊殺的“伊斯蘭國”看上去似乎略有區別。無怪乎2012年12月,當美國將“救國陣線”列入國際恐怖組織名單時,有29個敘利亞反對派勢力對此表示不滿。這也應了那句古話,“知人知面難知心”。

結盟

“征服陣線”打而不倒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它很少單打獨鬥。創立之初,“征服陣線”甚至在敘利亞軍隊中都能招募到軍官和士兵。至於和敘利亞的其他反政府武裝組織,“征服陣線”則更是有著複雜的關係。有分析者將這種關係稱為“嵌入”模式。用這種“合縱連橫”的方式,“征服陣線”逐步將各個武裝派別吸附到自己身邊,構成一個綿密的網路,有時甚至都不避諱是不是挖了別人牆角。

有分析認為,“救國陣線”和後來的“征服陣線”在敘利亞組成了一個包括三個層次的盟友體系。第一層,對於那些與自己意識形態相似且立場激進的武裝組織,“征服陣線”與其進行全面的密切合作。最突出的例子如“沙姆自由人”,這個組織原先屬於“伊斯蘭陣線”麾下,但該組織的創始人之一阿布·哈立德·蘇裡原本就是紮瓦赫裡派到敘利亞,調停當時“救國陣線”與“伊斯蘭國”糾紛的特使,關係不可謂不親密。

第二層,是那些與“征服陣線”具有意識形態相似性但立場更為溫和的組織,“征服陣線”與其保持戰場上的密切合作,試圖通過長期的合作對其施加影響,從而逐漸使其轉化為第一層盟友。這樣的組織包括“沙姆軍團”“沙姆戰士”,以及同樣隸屬於“伊斯蘭陣線”中的“沙姆之鷹”“伊斯蘭軍”等。

第三層,是包括敘利亞自由軍在內的世俗反對派武裝。“征服陣線”在戰場上與這些武裝合作。當然,從這些武裝那裡,“征服陣線”也能“借殼”,避開國際社會對於出售武器裝備的禁區,獲得土耳其、沙特、美國等幕後“金主”的大筆支援。據報導,在“征服陣線”直接或間接獲得的軍火中,就有蘇制SA-16肩扛式地空導彈、美制陶氏反坦克導彈、HT-16PGJ肩扛式地空導彈。

不過,“征服陣線”再改名再“嵌入”,打打殺殺刀口舔血的習氣還是戒不掉。有報導稱,前年年末丟失阿勒頗後,鐵板一塊的“征服陣線”聯盟出現分裂。去年1月,“征服陣線”的主戰派與主和派在伊德利蔔省開戰。3月在攻打哈馬時,主戰派受挫。7月得到了外援的主戰派再次向主和派挑起戰端——看上去,“征服陣線”的這層暗黑底色,是怎麼也洗不掉的了。

欄目主編:陳煜驊 文字編輯:陳煜驊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反對兩個組織合併,並派出調停特使。但調解顯然無效,之後紮瓦赫裡公開宣佈“救國陣線”和“伊拉克伊斯蘭國”互不隸屬,分別是“基地”組織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分支。

但畢竟槍桿子硬過嘴皮子,更何況此時本·拉丹已經被擊斃,“基地”組織式微,巴格達迪乾脆在2014年2月3日宣佈正式脫離“基地”組織,自立門戶。“救國陣線”也針鋒相對,其下屬的一些武裝力量與“伊斯蘭國”擦槍走火打得不亦樂乎。2014年2月,“基地”組織公開宣佈與“伊斯蘭國”割斷關係,同月古拉尼放話向“伊斯蘭國”開戰。2014年4月16日,“伊斯蘭國”殺死“救國陣線”在伊德利卜省的指揮官。2014年5月,“救國陣線”和“伊斯蘭國”在代爾祖爾省終於大打出手,此戰他們未討得什麼便宜,反而丟失了不小的一塊領地還包括油田。

偽裝

這之後“救國陣線”轉進敘利亞西部的伊德利蔔省,獲得可觀戰績。到2015年夏天,“救國陣線”幾乎控制了伊德利蔔省包括省會在內的全境,背靠土耳其邊境,獲得大筆金援和軍火,並在那裡建立了“伊斯蘭教法法庭”以取代了當地政府。此外,“救國陣線”組織還在阿勒頗省西部,以及哈馬、霍姆斯、達拉部分地區頗有斬獲。

“救國陣線”風頭如此強勁,勢必引來追剿。敘利亞政府軍自不待言,美國在2012年12月也宣佈“救國陣線”為“基地”分支。俄羅斯則更加強悍,從俄軍介入敘利亞內戰以來,就一直欲置“救國陣線”和後來的“征服陣線”於死地。到去年年初,在敘利亞軍隊和俄軍聯手打擊之下,代爾祖爾省的“征服陣線”勢力基本已被驅逐。去年10月,在針對“征服陣線”的一次空襲行動中,俄軍炸傷了“征服陣線”的頭目古拉尼,並消滅了12名“征服陣線”戰地指揮官、50多名保鏢。在敘利亞的和談中,“征服陣線”也從來沒有被列為談判對手。

不過,從擊落俄軍戰鬥機這件事看,要征服“征服陣線”,又的確是件不那麼容易完成的任務。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征服陣線”的可謂恐怖組織中的“演技派”。一方面,它在正式亮相後的短短4年多時間裡,便出手製造了600起恐怖襲擊事件,爆炸綁架樣樣不缺,被《華盛頓郵報》稱為“敘利亞最具進攻性、最為成功的一支叛軍”。另一方面,古拉尼反復宣稱,“征服陣線”雖然也試圖推翻巴沙爾政權,也試圖在敘利亞建立神權國家,但這個過程是“漸進”的。據稱,在“征服陣線”佔領區,宗教極端氣氛不那麼濃厚,陣線還開設學校,徵收“賦稅”,這一點,與氣焰囂張不可一世動不動就喊打喊殺的“伊斯蘭國”看上去似乎略有區別。無怪乎2012年12月,當美國將“救國陣線”列入國際恐怖組織名單時,有29個敘利亞反對派勢力對此表示不滿。這也應了那句古話,“知人知面難知心”。

結盟

“征服陣線”打而不倒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它很少單打獨鬥。創立之初,“征服陣線”甚至在敘利亞軍隊中都能招募到軍官和士兵。至於和敘利亞的其他反政府武裝組織,“征服陣線”則更是有著複雜的關係。有分析者將這種關係稱為“嵌入”模式。用這種“合縱連橫”的方式,“征服陣線”逐步將各個武裝派別吸附到自己身邊,構成一個綿密的網路,有時甚至都不避諱是不是挖了別人牆角。

有分析認為,“救國陣線”和後來的“征服陣線”在敘利亞組成了一個包括三個層次的盟友體系。第一層,對於那些與自己意識形態相似且立場激進的武裝組織,“征服陣線”與其進行全面的密切合作。最突出的例子如“沙姆自由人”,這個組織原先屬於“伊斯蘭陣線”麾下,但該組織的創始人之一阿布·哈立德·蘇裡原本就是紮瓦赫裡派到敘利亞,調停當時“救國陣線”與“伊斯蘭國”糾紛的特使,關係不可謂不親密。

第二層,是那些與“征服陣線”具有意識形態相似性但立場更為溫和的組織,“征服陣線”與其保持戰場上的密切合作,試圖通過長期的合作對其施加影響,從而逐漸使其轉化為第一層盟友。這樣的組織包括“沙姆軍團”“沙姆戰士”,以及同樣隸屬於“伊斯蘭陣線”中的“沙姆之鷹”“伊斯蘭軍”等。

第三層,是包括敘利亞自由軍在內的世俗反對派武裝。“征服陣線”在戰場上與這些武裝合作。當然,從這些武裝那裡,“征服陣線”也能“借殼”,避開國際社會對於出售武器裝備的禁區,獲得土耳其、沙特、美國等幕後“金主”的大筆支援。據報導,在“征服陣線”直接或間接獲得的軍火中,就有蘇制SA-16肩扛式地空導彈、美制陶氏反坦克導彈、HT-16PGJ肩扛式地空導彈。

不過,“征服陣線”再改名再“嵌入”,打打殺殺刀口舔血的習氣還是戒不掉。有報導稱,前年年末丟失阿勒頗後,鐵板一塊的“征服陣線”聯盟出現分裂。去年1月,“征服陣線”的主戰派與主和派在伊德利蔔省開戰。3月在攻打哈馬時,主戰派受挫。7月得到了外援的主戰派再次向主和派挑起戰端——看上去,“征服陣線”的這層暗黑底色,是怎麼也洗不掉的了。

欄目主編:陳煜驊 文字編輯:陳煜驊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