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過去10年 盤點那些你聽到的最糟糕的電腦預言?

當今時代,大多數人已經身處互聯網浪潮之中,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和互聯網緊密相連。無論是上班工作,還是購物、旅行,或者吃飯、看電影,移動、線上成為人們活動的核心。

互聯網的發展,最初是源於人們對計算能力的追求。從古代開始,人們就發明了各種計算工具,比如結繩記事、算籌和算盤等。發展到20世紀中期,美國軍方為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第一台電子電腦終於問世。這個“傢伙”名叫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重達28噸,

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

這個號稱當時最強計算能力的電腦,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占好幾個房間的面積,儼然一個龐然大物。然而自此之後,電腦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能夠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今天,無論是筆記本的卓越計算能力,

還是伺服器裡的計算資源,背後都是計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根據ARM(一家做晶片計算架構的卓越公司)的報告,計算能力的發展,讓晶片數量的需求不斷增加。2005年,全球有10億基於ARM架構的晶片,而到2013年基於ARM架構的晶片已經達到500億,到2020年,ARM公司的目標是1000億基於ARM架構的晶片。

如今,IT技術的發展,讓邊緣計算和效用計算成為新的追求目標。以效用計算為例,它類似傳統公共設施(如電能、水、天然氣或電話網絡)那樣作為計費服務的成品計算資源,

如計算和存儲。

這種系統的優勢在於很低或者沒有初始的硬體獲取成本;取而代之,你可以租用計算資源。具有大型計算或突變峰值需求的客戶也可以避免因物理獲取和組裝大量電腦而導致的延遲。

這計算理念已經成為雲計算的發展方向。

然而,過去10年,卻存在諸多關於計算的失敗預言。

1943年,IBM的T.J.Waston預言:“我認為全世界只需要5台電腦就夠了。”

20世紀70年代晚期,“大型機始終是流行的計算平臺。迷你電腦不過是玩具而已。”

20世紀80年代早期,“PC永遠別想成功,人們不需要自己的個人電腦。”

20世紀80年代中期,“迷你電腦將大行於世。PC和網路電腦僅僅是玩具。”

20世紀90年代早期,

“不像計算平臺,互聯網沒有真正的未來。太不可靠,太難用了。永遠不可能支援上百萬用戶。”

20世紀90年代中期,“電子商務簡直就是笑話。Web只是一種提供市場訊息的途徑。”

20世紀90年代晚期,“免費發佈軟體毫無商業模型可言,這個概念是為了吸引‘眼球’,永遠別想賺錢。”

上述的種種預言,在今天看來是多麼可笑。互聯網已經成為改變全球的力量,全世界有一半人口都已經用上網路,電子商務成為極其成功的一種商業,看看馬雲就知道。而開源更是成為新的力量!

看看馬雲就知道。而開源更是成為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