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時代新夢想」變化了!上灘村的新變化

踐行“兩個絕對” 共建幸福大通

時政 | 民生| 熱點 | 民俗 | 文化 | 新聞 | 旅遊

土路變成水泥路,土牆變成磚牆,自來水通到農戶家,文化廣場建起來,村莊文化搞起來,村民口袋鼓起來……自2015年上灘村扶貧小組入駐到村後,

村裡的變化讓鄉親們讚不絕口!

2月1日,西寧市網路媒體“新時代、新夢想”新春走基層採訪分隊,來到了位於大通縣向化鄉的上灘村。走進村子,木頭樁做成的花園圍欄裡樹苗整齊地排列著,平整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了新蓋的村委會大樓。

沿路的圍牆上,形式新穎的文明村風用語,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一眼望去,家家戶戶的大門新換了、圍牆新刷了,一派整齊、乾淨的村莊面貌讓記者眼前一亮。鄉、村、駐村幹部齊發力,帶領村民建立符合本村的扶貧思路,通過分類施策,

讓全村共奔小康的幸福生活。

15歲的許文梅是一名學生,記者見到她時,勤快的她正在打掃房屋。“我真的感覺我們村子變了,前幾年,門前屋後都是土路,雨雪天別說打掃院落,就連走路都是一腳的泥濘。現在你看看,大門前的硬化路多乾淨,我打掃院落很輕鬆,

可以偷懶呢!”許文梅俏皮地說。上灘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周丹文指著新舊對比的照片對記者說:“剛來村子裡時,我們開會都是在百姓家的炕頭上,村‘兩委’選舉也是在舊村委會大院裡舉行,沒有會議室、衛生院、黨員活動室,條件十分簡陋。如今確實大不同了。”

據悉,自該村開啟高原美麗鄉村建設以來,全村的200餘戶房屋院落都進行了整修,占常住戶的88%。全村硬化路面8400米,整修加寬路面1500米,新修河道護岸3020米,新栽樹木5000餘棵,新修車便橋12座,改造人畜飲水管網14700米,實施危房改造31戶。目前,村子還修建了衛生室、廣場、小遊園等。如今,村子的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為村子今後的長遠發展創造了條件,積蓄了後勁。

村委會主任張坤得給記者算了這麼一筆賬:“以前,每戶基本上只養一兩頭牛、幾隻羊,家裡的壯勞力還得天天操心,一年收入也只有3000元到5000元。但是現在每戶至少養了8頭牛、十幾隻羊,還是那個家裡的壯勞力在操心,但是這筆錢卻能掙個1萬元到2萬元。在種地方面,全村人均有1.8畝地,以前種植傳統農作物一年每戶只夠日常吃飯。現在,村裡的土地可以流轉,每畝一年300元進行流轉,這樣就能把種地的勞動力解放出來,出去打個工啥的,這樣下來一家人的收益是翻了數倍。”

根據本村的特點,上灘村探索出了一條產業化發展模式的致富路。據駐村第一書記周丹文介紹,立足4.08萬畝的優良草場和世代傳統養殖牛羊的優勢,上灘村確立了把“生態畜牧業”作為當家產業和經濟增長點大力培育的產業化發展思路。形成了“專業合作社+農戶+市場”的產業規模,村民增加規模養殖、開展特色種植。目前全村共有4個專業合作社和1個家庭牧場,新增養牛740頭左右,養殖業發展勢頭強勁。隨著互聯網進村入戶,有部分農戶開始嘗試電商運營模式,這將有望成為一條新的生財致富之道。

全村人均有1.8畝地,以前種植傳統農作物一年每戶只夠日常吃飯。現在,村裡的土地可以流轉,每畝一年300元進行流轉,這樣就能把種地的勞動力解放出來,出去打個工啥的,這樣下來一家人的收益是翻了數倍。”

根據本村的特點,上灘村探索出了一條產業化發展模式的致富路。據駐村第一書記周丹文介紹,立足4.08萬畝的優良草場和世代傳統養殖牛羊的優勢,上灘村確立了把“生態畜牧業”作為當家產業和經濟增長點大力培育的產業化發展思路。形成了“專業合作社+農戶+市場”的產業規模,村民增加規模養殖、開展特色種植。目前全村共有4個專業合作社和1個家庭牧場,新增養牛740頭左右,養殖業發展勢頭強勁。隨著互聯網進村入戶,有部分農戶開始嘗試電商運營模式,這將有望成為一條新的生財致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