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海軍戰敗真正原因

提起中國近代史那就是一部中國人的屈辱史,自從鴉☆禁☆片戰爭起從前那個自稱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的天堂之國開始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半殖民社會,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到處倒是戰火民不聊生,今天主要說的是中日甲午海戰。

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慈禧太后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比較強大的海軍力量,

即使歐美列強也放緩了侵略腳步,但清政府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所謂的“中興”也只是迴光返照而已。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

“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日本明治天皇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禁☆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為此,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

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準備充分的。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筆信》中宣稱“開拓萬里波濤,宣佈國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擴張。1871年,近代中日兩國簽訂了第一個條約《中日修好條規》,第一款就說:“嗣後大清國、大日本國倍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甲午戰前衝突簡圖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

”這是一個平等的條約。

但根據日本的大陸政策,日本第一個侵略的矛頭就是中國臺灣。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附屬國琉球,準備以琉球為跳板進攻臺灣。日本天皇下詔,單方聲稱琉球為日本藩屬。1874年,發生了琉球漂民被臺灣高山族殺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員的糊塗,竟稱琉球是日本屬邦,並以此為藉口大舉進攻臺灣島。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對中國的武裝侵略。但當時日本和中國實力懸殊,加上水土不服,日軍失利。在美英等國的“調停”下,日本向中國勒索白銀50萬兩,才從臺灣撤軍。後來,由於清廷的軟弱無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併吞了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

隨後,日本又按照其大陸政策的第二步,開始侵略中國的另一個屬國——朝鮮。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等一系列特權。該條約第一條即宣稱“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公然把朝鮮的宗主國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併吞朝鮮的野心。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中日兩國同時出兵朝鮮,清軍雖然在這次事件中壓制住日軍,但日本還是如願取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1884年,日本幫助朝鮮開化党發動甲申政變,企圖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袁世凱率清軍擊敗了日軍,鎮壓了這次政變。但日本人還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訂立了《天津會議專條》,規定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兩國出兵朝鮮須互相通知。這就為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

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日衝突中,中方在硬實力上一直佔有優勢,但朝鮮甲申政變之後的十年時間,情況就悄然發生了變化。這段時間,日本一直關注著中國。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最大的是扶桑艦四千多噸,總噸位約17000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畫,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戰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搜集和滲透。

而在此期間的清政府,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又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頤和園石舫船。當年慈禧挪用海軍公款修建中,認為西方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貿易上占些便宜而已,於是就更加放鬆了軍備意識。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當時北洋水師有艦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余萬人,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這是因為此時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為了準備她在1894年的六十壽誕,將這些費用來修建頤和園,供自己“頤養天年”了。中日兩國的最高統治者—— 慈禧太后與明治天皇相比,對照何其鮮明。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了中國失敗的命運。

朝鮮問題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

日本大本營爆發經濟危機,對開戰的要求更加迫切,就在這一年,時任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在第一次帝國議會的“施政演說”中拋出了所謂“主權線”和“利益線”的理論,將日本本土作為主權線,中國和朝鮮半島視為日本的“利益線”,聲稱日本“人口不足”,必須武力“保衛”利益線,加緊擴軍備戰。戰爭的導火索終於來了。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日本認為發動戰爭的時機已至,向清廷表示“貴政府何不速代韓戡?……我政府必無他意”,誘使清政府出兵朝鮮。清政府沒有識破這是日本的陰謀,於是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精銳2500人於6月6日左右在朝鮮牙山登陸,在此安營紮寨,準備鎮壓起義,同時根據1858年中日天津條約通知日本。6月11日,朝鮮政府和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清軍未經戰鬥起義就平息下去。當時聶士成就向清朝實權人物李鴻章建議迅速撤兵,這樣便使日本在朝軍隊陷於孤立,在國際輿論壓力下也會自動撤軍。但李鴻章遲疑不決,最終給日本人以可乘之機。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鮮的消息後,欣喜若狂。當時的伊藤博文內閣正面臨議會的不信任案彈劾,得到此消息後,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全力著手挑起戰爭。日本政府立即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領導機關。從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隊400人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在朝鮮仁川登陸;另一方面,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訓令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得施行甲午戰爭時的日本大本營認為適當之臨機處分”,授權大鳥挑起釁端,找尋藉口發動侵略戰爭。

全州和議達成以後,朝鮮政府要求清日兩國撤兵,但清政府要求日本軍隊先撤兵。大鳥圭介也向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口頭表示撤兵。然而日本援軍反而不斷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鳥圭介開始不斷挑釁,一會兒否認朝鮮是中國藩屬國,一會兒又提出中日兩國一道“協助”朝鮮“改革”內政。中國和朝鮮都嚴正駁斥和拒絕了日本的這些無理要求。但日方的目的已經達到——它一面使自己的軍隊以“協助朝鮮改革內政”為名賴在朝鮮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駐朝清軍,為戰爭的爆發創造了條件。同時,日本也終於找到藉口,挑起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7月期間,日本發動戰爭的陰謀已經愈發明顯,中國國內輿論和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朝廷裡也形成了以光緒帝載湉、戶部尚書翁同龢(光緒帝老師)為首的主戰派(帝黨),然而慈禧太后並不願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干擾,李鴻章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後黨)。李鴻章明知日本的狼子野心,卻並未認真備戰,而是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歐美列強調停。由於前述的各國利害關係,美、英、俄只是對日本表示“譴責”而已,調停均告失敗。

1894年7月23日淩晨,日本軍隊突襲漢城王宮,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並成立以金弘集為實際首腦的親日傀儡政府。日本嗾使金弘集內閣斷絕與清朝的關係,並“委託”日軍驅逐駐朝清軍。控制了朝鮮政府後,1894年7月25日(農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北洋水師的戰艦“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浪速”艦悍然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製造了高升號事件。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

我們一直說一句話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中國近代史總結出最慘痛的教訓。中日甲午海戰,兩國的戰備的狀態就有很大的不同,一國積極備戰,一國打仗時連主炮炮彈都沒有。這樣的軍事力量對比,從戰爭一開始就知道勝負。看看我們現在大力發展軍事就是為了不讓歷史的悲慘從演。

但當時日本和中國實力懸殊,加上水土不服,日軍失利。在美英等國的“調停”下,日本向中國勒索白銀50萬兩,才從臺灣撤軍。後來,由於清廷的軟弱無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併吞了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

隨後,日本又按照其大陸政策的第二步,開始侵略中國的另一個屬國——朝鮮。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等一系列特權。該條約第一條即宣稱“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公然把朝鮮的宗主國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併吞朝鮮的野心。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中日兩國同時出兵朝鮮,清軍雖然在這次事件中壓制住日軍,但日本還是如願取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1884年,日本幫助朝鮮開化党發動甲申政變,企圖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袁世凱率清軍擊敗了日軍,鎮壓了這次政變。但日本人還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訂立了《天津會議專條》,規定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兩國出兵朝鮮須互相通知。這就為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

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日衝突中,中方在硬實力上一直佔有優勢,但朝鮮甲申政變之後的十年時間,情況就悄然發生了變化。這段時間,日本一直關注著中國。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最大的是扶桑艦四千多噸,總噸位約17000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畫,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戰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搜集和滲透。

而在此期間的清政府,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又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頤和園石舫船。當年慈禧挪用海軍公款修建中,認為西方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貿易上占些便宜而已,於是就更加放鬆了軍備意識。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當時北洋水師有艦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余萬人,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這是因為此時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為了準備她在1894年的六十壽誕,將這些費用來修建頤和園,供自己“頤養天年”了。中日兩國的最高統治者—— 慈禧太后與明治天皇相比,對照何其鮮明。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了中國失敗的命運。

朝鮮問題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

日本大本營爆發經濟危機,對開戰的要求更加迫切,就在這一年,時任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在第一次帝國議會的“施政演說”中拋出了所謂“主權線”和“利益線”的理論,將日本本土作為主權線,中國和朝鮮半島視為日本的“利益線”,聲稱日本“人口不足”,必須武力“保衛”利益線,加緊擴軍備戰。戰爭的導火索終於來了。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日本認為發動戰爭的時機已至,向清廷表示“貴政府何不速代韓戡?……我政府必無他意”,誘使清政府出兵朝鮮。清政府沒有識破這是日本的陰謀,於是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精銳2500人於6月6日左右在朝鮮牙山登陸,在此安營紮寨,準備鎮壓起義,同時根據1858年中日天津條約通知日本。6月11日,朝鮮政府和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清軍未經戰鬥起義就平息下去。當時聶士成就向清朝實權人物李鴻章建議迅速撤兵,這樣便使日本在朝軍隊陷於孤立,在國際輿論壓力下也會自動撤軍。但李鴻章遲疑不決,最終給日本人以可乘之機。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鮮的消息後,欣喜若狂。當時的伊藤博文內閣正面臨議會的不信任案彈劾,得到此消息後,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全力著手挑起戰爭。日本政府立即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領導機關。從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隊400人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在朝鮮仁川登陸;另一方面,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訓令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得施行甲午戰爭時的日本大本營認為適當之臨機處分”,授權大鳥挑起釁端,找尋藉口發動侵略戰爭。

全州和議達成以後,朝鮮政府要求清日兩國撤兵,但清政府要求日本軍隊先撤兵。大鳥圭介也向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口頭表示撤兵。然而日本援軍反而不斷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鳥圭介開始不斷挑釁,一會兒否認朝鮮是中國藩屬國,一會兒又提出中日兩國一道“協助”朝鮮“改革”內政。中國和朝鮮都嚴正駁斥和拒絕了日本的這些無理要求。但日方的目的已經達到——它一面使自己的軍隊以“協助朝鮮改革內政”為名賴在朝鮮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駐朝清軍,為戰爭的爆發創造了條件。同時,日本也終於找到藉口,挑起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7月期間,日本發動戰爭的陰謀已經愈發明顯,中國國內輿論和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朝廷裡也形成了以光緒帝載湉、戶部尚書翁同龢(光緒帝老師)為首的主戰派(帝黨),然而慈禧太后並不願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干擾,李鴻章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後黨)。李鴻章明知日本的狼子野心,卻並未認真備戰,而是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歐美列強調停。由於前述的各國利害關係,美、英、俄只是對日本表示“譴責”而已,調停均告失敗。

1894年7月23日淩晨,日本軍隊突襲漢城王宮,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並成立以金弘集為實際首腦的親日傀儡政府。日本嗾使金弘集內閣斷絕與清朝的關係,並“委託”日軍驅逐駐朝清軍。控制了朝鮮政府後,1894年7月25日(農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北洋水師的戰艦“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浪速”艦悍然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製造了高升號事件。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

我們一直說一句話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中國近代史總結出最慘痛的教訓。中日甲午海戰,兩國的戰備的狀態就有很大的不同,一國積極備戰,一國打仗時連主炮炮彈都沒有。這樣的軍事力量對比,從戰爭一開始就知道勝負。看看我們現在大力發展軍事就是為了不讓歷史的悲慘從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