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谷歌打造7800億美元市值的董事長退位 前斯坦福校長接棒

穿梭於產學研三界的約翰·亨尼斯——新任谷歌董事長,能為這家巨頭公司的AI First轉型揮出更有力的指揮棒嗎?

文 | AI財經社 四月

編輯 | 趙豔秋

自從施密特宣佈今年1月卸任穀歌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長位置後,這個位置的新人選就牽動著人心——他將決定著母公司、穀歌和Other Bets子公司架構的良好運作。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誰能為這家巨頭公司揮動指揮棒,帶領其轉向AI First的新戰略?

今天,答案終於揭曉——約翰·亨尼斯(John L. Hennessy)受任Alphabat董事長。這是一位在工業界和學術圈同時兼具高人氣的繼任者。

亨尼斯,橫跨產學研三界,是斯坦福前任校長,同時也是穀歌的首席獨立董事,被網際網路點火人馬克·安德森稱之為“矽谷教父”。

如今,Alphabet董事會的其他成員包括,谷歌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穀歌雲計算首席執行官黛安·格林(Diane Greene),以及谷歌聯合創始人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而董事會中的知名學術代表,前普林斯頓大學首位女校長,雪麗·蒂爾曼(Shirley M. Tilghman)也將退休,

這一決定將於2月15日生效。

施密特時代畫上句點

62歲便退位的施密特讓人感到惋惜。這標誌著長達17年的施密特時代終結,其中還包括1年的職務交接時間。

自2001年加入穀歌以來,施密特一直是谷歌的忠實“監護者”。儘管不是公司創始人,但施密特在穀歌的地位完全不輸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

並專心扮演著“全職奶爸”的角色。

施密特與穀歌兩位創始人可謂一見如故。“他們倆在各個方面的看法都與我不盡相同。讓人搞不清他們的看法,究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遠見,還是單純天真。”施密特回憶起2001年第一次與佩奇和布林見面時的情景。

此後的10年,施密特一直擔任穀歌首席執行官。但施密特具備著職業經理人的自覺,

認為自己更像是一位首席運營官。

2001年正是“眼球經濟”的衰退時期,當時的穀歌是一家小而美的搜尋引擎技術公司,但除了出售技術,沒有其他的盈利方式,甚至一度要以15億美元被人收購。施密特的首要工作就是把決策最大程度地兌換成收入和利潤。

值得一提的是,施密特本身是技術出身,並有著20年的管理經驗,先後在貝爾實驗室、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擔任技術職位。

在上世紀80年代,他加盟當時如日中天的互聯網技術公司SUN,將Java打造成了SUN公司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市場武器。

在加入穀歌後,在搜索與廣告之間,老道而頗具創新的施密特,看到了解決之道——即在搜索結果右邊附加相關廣告欄。這個創舉成為穀歌目前最核心、最成功的賺錢手段——AdWords文字廣告,也為之後的搜索技術公司開闢了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

乘勝追擊,施密特讓穀歌從一個單純的搜尋引擎,轉變為一個為企業提供各種搜索服務的供應商和互聯網上最大的廣告平臺之一,挖掘出了穀歌的巨大商業潛能。

除了廣告服務產品,施密特在 2005年還極富遠見地促成了對安卓公司的並購,並進行開源,讓安卓成為全球市場佔有率最高的移動設備作業系統。緊接著,施密特又參與了對全球最大視頻網站 YouTube的收購案。在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中,YouTube和移動搜索已成為其收入增長的最大來源。

2011 年,施密特將CEO位置交還給創始人拉裡·佩吉手中。施密特則繼續擔任谷歌執行董事長。2015 年,穀歌進行了重大拆分,嘗試在成熟公司內部如何繼續保持創新。

諸如安卓、搜索、廣告、人工智慧科研等業務被保留在穀歌旗下,其他業務如光纖寬頻 Fiber、硬體業務 Nest、投資基金 Google Ventures 和 Google Capital 等拆分出來,和穀歌同級作為子公司,歸於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

佩奇擔任母公司 Alphabet CEO,布林主要負責公司的前沿和神秘的新創項目,施密特擔任 Alphabet 執行董事長。

如今,穀歌從一家大學生車庫創業的小網站發展到市值全球第二的矽谷神話,施密特被認為是重要的締造者之一。

在Alphabet最新的第四季度財報顯示,2017年的營收達到110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23%;第四季度的營收達到323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24%。

不過,在一些重要決策和表態上,施密特近年來的判斷力似乎不如從前。

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之際,施密特因表態支持希拉蕊而導致麻煩不斷,甚至被指控為支持希拉蕊而操縱有關希拉蕊的搜索。

此外,在谷歌大力佈局人工智慧技術的過程中,施密特一直持懷疑態度。他認為人工智慧技術只能解決某些特殊問題,屬於像人類思維一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技術,因此規模根本無法擴大。但在2017年的三藩市RSA安全會議上,施密特倒是大方承認,此前在關於AI的問題上,他完全錯了。

“斯坦福”的未知數

代際更換間,穀歌迎來了約翰·亨尼斯,而斯坦福大學是穀歌與這位新任董事長之間的紐帶。

亨尼斯,斯坦福大學前任校長、電腦系教授,專長是晶片和電腦硬體架構。他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腦系David Patterson教授一起被譽為電腦設計領域的開拓者。他現為美國國家工程研究院和國家科學研究院成員。有趣的是,David Patterson教授在2017年5月也已宣佈加入穀歌的人工智慧定制晶片——TPU團隊。

作為斯坦福的曾經領導者,亨尼斯身體力行地實踐著“科研成果教研化”的傳統。從學校畢業到擔任斯坦福校長之間,亨尼斯曾三次出入矽谷成為“完全的企業人”。

起先,亨尼斯自己開了兩家公司,1981年,亨尼斯組織研究人員致力於研究RISC(精簡指令集電腦),並因此被稱為“RISC之父”。隨後這項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到工業生產中。1984年,亨尼斯與他人共同創立了晶片設計初創企業MIPS電腦系統,並於1992年由矽圖形國際公司收購。後來,亨尼斯開始幫助一些小公司籌集資金。

“那是我最好、也是最累的階段,但也很興奮。如何成立新公司,召集人力,開發新產品,一切都很快樂。”回憶起這段矽谷創業史時,亨尼斯談到。

2000年,亨尼斯又回到了學校。他率領斯坦福大學應對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常春藤名校的激烈競爭,並目睹了矽谷的繁榮。

2004,作為斯坦福工程學院的院長的亨尼斯,加入了其學生創辦的公司董事會——穀歌。四個月後,穀歌上市。

在亨尼斯身上,斯坦福和矽谷都如此重要,而後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意蘊悠遠。斯坦福成就了矽谷,矽谷也給斯坦福帶來了更多的科研資金。思科公司,最早在斯坦福誕生;雅虎也是由斯坦福的兩名研究生楊致遠和他的夥伴在實驗室“弄出來的”;穀歌從一個小公司迅速發展起來,更讓亨尼斯大受震動。

可以說,穀歌選擇亨尼斯也在於其身上所彰顯的“產學研”最完美融合的特質,這將有助於穀歌從“Mobile First”向“AI First”的戰略轉型,從軟體基因向更底層的處理器技術擴張的決心。

而另一方面,目前市值8209億美元的Alphabet已在近年實現了穩定的財務表現。然而,亨尼斯的董事會主席位子並不會輕鬆。

當下,立法者、隱私批評人士和其他團體紛紛表態,對於數字時代穀歌可能對人們的相互聯繫握有太多控制權而憂心忡忡,與此同時,YouTube上的極端主義視頻和穀歌搜索結果中的誤導性新聞也飽受詬病。

實際上,自公司踏入人工智慧領域開始,就很難在技術絕對中立的位置上站穩腳跟。關於機器控制的邊界、人性、技術善惡等話題將被不斷提起和探討。老練的亨尼斯能否在這其中找到平衡,在AI First新戰略中摸索前行?

值得注意的是,與施密特不同,亨尼斯擔任的是“非執行董事長職務”。通常來說,這是一個名譽職位,他對執行董事起著監督、檢查和平衡的作用,並不負責公司具體業務。

穀歌為何為亨尼斯冠上這個新職位,亨尼斯到底能對穀歌產有多大的影響力,仍然是個未知數。

轉變為一個為企業提供各種搜索服務的供應商和互聯網上最大的廣告平臺之一,挖掘出了穀歌的巨大商業潛能。

除了廣告服務產品,施密特在 2005年還極富遠見地促成了對安卓公司的並購,並進行開源,讓安卓成為全球市場佔有率最高的移動設備作業系統。緊接著,施密特又參與了對全球最大視頻網站 YouTube的收購案。在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中,YouTube和移動搜索已成為其收入增長的最大來源。

2011 年,施密特將CEO位置交還給創始人拉裡·佩吉手中。施密特則繼續擔任谷歌執行董事長。2015 年,穀歌進行了重大拆分,嘗試在成熟公司內部如何繼續保持創新。

諸如安卓、搜索、廣告、人工智慧科研等業務被保留在穀歌旗下,其他業務如光纖寬頻 Fiber、硬體業務 Nest、投資基金 Google Ventures 和 Google Capital 等拆分出來,和穀歌同級作為子公司,歸於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

佩奇擔任母公司 Alphabet CEO,布林主要負責公司的前沿和神秘的新創項目,施密特擔任 Alphabet 執行董事長。

如今,穀歌從一家大學生車庫創業的小網站發展到市值全球第二的矽谷神話,施密特被認為是重要的締造者之一。

在Alphabet最新的第四季度財報顯示,2017年的營收達到110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23%;第四季度的營收達到323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24%。

不過,在一些重要決策和表態上,施密特近年來的判斷力似乎不如從前。

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之際,施密特因表態支持希拉蕊而導致麻煩不斷,甚至被指控為支持希拉蕊而操縱有關希拉蕊的搜索。

此外,在谷歌大力佈局人工智慧技術的過程中,施密特一直持懷疑態度。他認為人工智慧技術只能解決某些特殊問題,屬於像人類思維一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技術,因此規模根本無法擴大。但在2017年的三藩市RSA安全會議上,施密特倒是大方承認,此前在關於AI的問題上,他完全錯了。

“斯坦福”的未知數

代際更換間,穀歌迎來了約翰·亨尼斯,而斯坦福大學是穀歌與這位新任董事長之間的紐帶。

亨尼斯,斯坦福大學前任校長、電腦系教授,專長是晶片和電腦硬體架構。他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腦系David Patterson教授一起被譽為電腦設計領域的開拓者。他現為美國國家工程研究院和國家科學研究院成員。有趣的是,David Patterson教授在2017年5月也已宣佈加入穀歌的人工智慧定制晶片——TPU團隊。

作為斯坦福的曾經領導者,亨尼斯身體力行地實踐著“科研成果教研化”的傳統。從學校畢業到擔任斯坦福校長之間,亨尼斯曾三次出入矽谷成為“完全的企業人”。

起先,亨尼斯自己開了兩家公司,1981年,亨尼斯組織研究人員致力於研究RISC(精簡指令集電腦),並因此被稱為“RISC之父”。隨後這項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到工業生產中。1984年,亨尼斯與他人共同創立了晶片設計初創企業MIPS電腦系統,並於1992年由矽圖形國際公司收購。後來,亨尼斯開始幫助一些小公司籌集資金。

“那是我最好、也是最累的階段,但也很興奮。如何成立新公司,召集人力,開發新產品,一切都很快樂。”回憶起這段矽谷創業史時,亨尼斯談到。

2000年,亨尼斯又回到了學校。他率領斯坦福大學應對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常春藤名校的激烈競爭,並目睹了矽谷的繁榮。

2004,作為斯坦福工程學院的院長的亨尼斯,加入了其學生創辦的公司董事會——穀歌。四個月後,穀歌上市。

在亨尼斯身上,斯坦福和矽谷都如此重要,而後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意蘊悠遠。斯坦福成就了矽谷,矽谷也給斯坦福帶來了更多的科研資金。思科公司,最早在斯坦福誕生;雅虎也是由斯坦福的兩名研究生楊致遠和他的夥伴在實驗室“弄出來的”;穀歌從一個小公司迅速發展起來,更讓亨尼斯大受震動。

可以說,穀歌選擇亨尼斯也在於其身上所彰顯的“產學研”最完美融合的特質,這將有助於穀歌從“Mobile First”向“AI First”的戰略轉型,從軟體基因向更底層的處理器技術擴張的決心。

而另一方面,目前市值8209億美元的Alphabet已在近年實現了穩定的財務表現。然而,亨尼斯的董事會主席位子並不會輕鬆。

當下,立法者、隱私批評人士和其他團體紛紛表態,對於數字時代穀歌可能對人們的相互聯繫握有太多控制權而憂心忡忡,與此同時,YouTube上的極端主義視頻和穀歌搜索結果中的誤導性新聞也飽受詬病。

實際上,自公司踏入人工智慧領域開始,就很難在技術絕對中立的位置上站穩腳跟。關於機器控制的邊界、人性、技術善惡等話題將被不斷提起和探討。老練的亨尼斯能否在這其中找到平衡,在AI First新戰略中摸索前行?

值得注意的是,與施密特不同,亨尼斯擔任的是“非執行董事長職務”。通常來說,這是一個名譽職位,他對執行董事起著監督、檢查和平衡的作用,並不負責公司具體業務。

穀歌為何為亨尼斯冠上這個新職位,亨尼斯到底能對穀歌產有多大的影響力,仍然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