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最主要的七大禮儀是什麼,你知道多少?

一、誕生禮

抓周禮

從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

高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祭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要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的賀禮。
“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髮。“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孩子的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二、成年禮

加冠禮

成年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族男子20歲行加冠禮,女子15歲行加笄禮。

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髮髻等儀式。

三、饗燕飲食禮

饗燕飲食禮

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

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節吃粽子、喝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飲食。在特定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
以及社會往來習俗中的男女、尊卑、長幼關係和祈福避諱等都有相應的要求。

四、賓禮

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人之間相見,賓客見主人要以野雞為禮物;下大夫之間相見,以大雁為禮物;上大夫之間相見,以羔羊為禮物。

五、五祀禮

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等,是對家居各種設施功能象徵的一種祭祀。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

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六、儺儀

濫觴於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日本奈良時代以前,儺儀從中國傳入日本,叫做追儺式,由神道教神社負責。日本每年除夕和立春會舉辦追儺式。

七、跪拜禮

古人跪拜禮早就被《周禮》所記載並規定下來。《周禮·春官·大祝》說:“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這“九拜”裡面,以稽首、頓首、空首為正拜,是跪拜禮節內的最基本類型。《周禮》要求人們辨識“九拜”,最要緊的就是掌握這三拜;而後六拜則是由前三拜衍化出來的。跪拜禮真正在禮拜姿勢上常見的有稽首、頓首、空首。

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日本奈良時代以前,儺儀從中國傳入日本,叫做追儺式,由神道教神社負責。日本每年除夕和立春會舉辦追儺式。

七、跪拜禮

古人跪拜禮早就被《周禮》所記載並規定下來。《周禮·春官·大祝》說:“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這“九拜”裡面,以稽首、頓首、空首為正拜,是跪拜禮節內的最基本類型。《周禮》要求人們辨識“九拜”,最要緊的就是掌握這三拜;而後六拜則是由前三拜衍化出來的。跪拜禮真正在禮拜姿勢上常見的有稽首、頓首、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