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植物:另類“動物”?

它們沒有腳和翅膀,它們也不會奔走、遊動和飛翔,它們還非常像是動物。那它們究竟是誰呢?

它們沒有腳和翅膀,但它們不是河裡的魚;它們也不會奔走、遊動和飛翔,但它們不是海裡的海綿;它們壓根兒就不是動物,

但和動物相比,又沒有很大的不同。那麼它們究竟是誰呢?它們就是另類“動物”——植物!

與動物“貌離神合”的植物

說植物是不是動物的“動物”,是首先承認植物和動物有一定差別。如兩者最主要的一個差別就是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而動物就沒這個本事。 此外還有幾個明顯的差別: 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是原地不動地度過一生,而絕大多數動物為了覓食、避敵或別的原因,

經常要處於運動狀態;植物從小到大,各種器官一直在發生不同的增減變化,例如在幼小時期只有根、莖、葉,成年之後長出了花朵,花朵凋謝後再結出果實種子。而大多數動物不論老幼,五官四肢等各種器官不增不減,僅僅是體積大小的不同;植物的細胞都有一層又厚又硬的細胞壁,而動物細胞只有細胞膜,卻沒有細胞壁。

但要說植物和動物完全不同,

似乎也沒道理,因為植物和動物的共同點其實也很多。如植物也有嗅覺,也會聞,果實幾乎同時成熟這個現象,就是很有說服力的例子。在廚房裡,如果你將一枚成熟的果實和一枚尚未成熟的果實放在一個袋子裡,那麼你會發現,未成熟的果實會成熟得更快。這是因為成熟果實散發出一種稱為乙烯的成熟資訊素,青澀的果實聞到這種氣息後,也開始變得成熟。
在自然界裡也是一樣。當一枚果實開始成熟時,它會散發出成熟資訊素,這種資訊素很快會被周圍的果實聞到,於是開始加速成熟,最終的結果是整棵樹甚至整片樹林的果實,都差不多同時成熟了。

植物還會聽。法國植物學家通過給番茄苗每天彈奏3分鐘的特定曲目發現,番茄的生長速度提高了3倍,而且還格外甜。

同時還能有效預防番茄花葉病。有科學家以豌豆為物件,用一種儀器發出顫音進行實驗,結果發現,在接近人的正常聲音和比人的說話聲稍大些,達到70~80分貝時,豌豆的生長速度就會加快。科學家還發現,放在冰箱裡的小蘿蔔種子,通常只有20%的發芽率,但聽了顫音之後.可達到80%~90%。

和許多高級動物一樣,植物也存在多種不同形式的記憶,

如短期記憶、免疫記憶,甚至還有跨代記憶。因為一般來說,記憶包括形成、存儲和提取這幾個階段,而這幾個階段,透過植物的表現也能體現出來。例如,捕蠅草的觸發毛中如果有兩根被蟲子在20秒內觸動,葉片就會閉合,這就是說,它要完成閉合動作,就必須記住此前有一根被觸動過,而且這種記憶還能維持20秒時間。研究發現,一種神經受體——谷氨酸受體對於人的記憶形成,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奇妙的是,植物雖然沒有神經細胞,但它們竟然也擁有谷氨酸受體,而且抑制人體谷氨酸受體的藥物對植物同樣有效。這表明,植物的基因有生理學基礎,至少氨酸受體在發揮幫助植物產生記憶的作用。

植物:另類動物

從植物上述的這些特徵可以看出,植物與動物完全是“貌離神合”的,相關的事例還有許許多多。

如植物還具有好惡情感和一定的判斷力。例如英國生物學家邁森,就品嘗過植物的“發怒”之苦。他屋裡有一株小

,一連好幾年都受到他的精心照料。他結婚沒過多久,他夫人就得了以前從未得過的好幾種怪病,懷孕後,還得了嚴重的中毒症,大夫費盡心機也沒能保住胎兒。經過反復思考,聰明的邁森猜到了造成這一系列怪現象的原因:很可能是榕樹因被主人冷落和受凍,而對它眼中的“第三者”——女主人釋放了毒素。於是,他把榕樹搬走,打這以後,他夫人的怪病竟然全好了,還生了個大胖兒子。

植物的這種“發怒”其實包含有一定的判斷力,而更能直接說明植物有判斷力是例子還有很多。如原野灌木的根部在

中深入或擴散時,在快要到達“鄰居”的根的地界後,便立即停止擴張,而且這種相遇但不發生碰撞的現象,就表明它們能夠在一定的距離範圍內相互判斷出對方的存在和位置。

更耐人尋味的是,植物之間還能互相進行交流。例如,一種實驗用草在感覺到害蟲在吞噬其葉子時,便會立即發出一種類似熏衣草的氣味。這種氣味不但能向周圍夥伴發出警告,而且還能夠散發到空氣中吸引黃蜂的到來,而黃蜂正是這種食草害蟲的天敵。當其他試驗用草接到報警後,也立即開始釋放類似熏衣草的氣味,並參與到集體吸引黃蜂以抵抗害蟲的“抗戰”行列中來。科學家在對生長在拉美一帶的豆類、

、酸果蔓及其他一些植物的研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

或許植物還擁有智慧。以蜂蘭這種蘭花為例,這種蘭花並不提供花蜜或者是花粉回饋給蜜蜂,但卻能模仿雌蜂的外觀、氣味甚至觸感,誘騙雄蜂前來“求婚”,接著又阻撓雄峰的交☆禁☆配欲望,以確保為其授粉成功。蜂蘭的這種行為,無疑凝聚了很多與蜜蜂打交道的生存智慧。

美國科學家認為,如果從生命展現出的重要行為特徵上看,植物與動物的共同點是很多的,應當算是另類動物,或者應該稱它們為不是動物的“動物”。而只有從這個角度來看植物,才能幫助人類更深刻和全面地研究和認識植物。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 雜誌文章 歡迎您關注大科技公眾號:hdkj1997

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奇妙的是,植物雖然沒有神經細胞,但它們竟然也擁有谷氨酸受體,而且抑制人體谷氨酸受體的藥物對植物同樣有效。這表明,植物的基因有生理學基礎,至少氨酸受體在發揮幫助植物產生記憶的作用。

植物:另類動物

從植物上述的這些特徵可以看出,植物與動物完全是“貌離神合”的,相關的事例還有許許多多。

如植物還具有好惡情感和一定的判斷力。例如英國生物學家邁森,就品嘗過植物的“發怒”之苦。他屋裡有一株小

,一連好幾年都受到他的精心照料。他結婚沒過多久,他夫人就得了以前從未得過的好幾種怪病,懷孕後,還得了嚴重的中毒症,大夫費盡心機也沒能保住胎兒。經過反復思考,聰明的邁森猜到了造成這一系列怪現象的原因:很可能是榕樹因被主人冷落和受凍,而對它眼中的“第三者”——女主人釋放了毒素。於是,他把榕樹搬走,打這以後,他夫人的怪病竟然全好了,還生了個大胖兒子。

植物的這種“發怒”其實包含有一定的判斷力,而更能直接說明植物有判斷力是例子還有很多。如原野灌木的根部在

中深入或擴散時,在快要到達“鄰居”的根的地界後,便立即停止擴張,而且這種相遇但不發生碰撞的現象,就表明它們能夠在一定的距離範圍內相互判斷出對方的存在和位置。

更耐人尋味的是,植物之間還能互相進行交流。例如,一種實驗用草在感覺到害蟲在吞噬其葉子時,便會立即發出一種類似熏衣草的氣味。這種氣味不但能向周圍夥伴發出警告,而且還能夠散發到空氣中吸引黃蜂的到來,而黃蜂正是這種食草害蟲的天敵。當其他試驗用草接到報警後,也立即開始釋放類似熏衣草的氣味,並參與到集體吸引黃蜂以抵抗害蟲的“抗戰”行列中來。科學家在對生長在拉美一帶的豆類、

、酸果蔓及其他一些植物的研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

或許植物還擁有智慧。以蜂蘭這種蘭花為例,這種蘭花並不提供花蜜或者是花粉回饋給蜜蜂,但卻能模仿雌蜂的外觀、氣味甚至觸感,誘騙雄蜂前來“求婚”,接著又阻撓雄峰的交☆禁☆配欲望,以確保為其授粉成功。蜂蘭的這種行為,無疑凝聚了很多與蜜蜂打交道的生存智慧。

美國科學家認為,如果從生命展現出的重要行為特徵上看,植物與動物的共同點是很多的,應當算是另類動物,或者應該稱它們為不是動物的“動物”。而只有從這個角度來看植物,才能幫助人類更深刻和全面地研究和認識植物。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 雜誌文章 歡迎您關注大科技公眾號:hdkj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