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將收購戴姆勒小額股份,吉利這次又打什麼算盤?

雖然春節放假的腳步日益臨近,但是汽車圈的新聞卻不見"消停"。

近日,一則關於吉利汽車的好消息在朋友圈傳開來了,據國內媒體爆料:通過從二級市場收購的方式,吉利控股集團將收購賓士的母公司--戴姆勒部分(初步規模是3%--5%)股份,該項收購或於春節後正式完成。根據相關資料,5%的股份將使吉利成為戴姆勒的第三大股東,僅次於科威特投資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和貝萊德(BlackRock),後兩者分別持有6.8%和6%的股份。

第一種,只是為了賺錢。這種可能性最直接。

2月3日,戴姆勒集團在斯圖加特總部發佈了2017年業績。財務方面,戴姆勒集團2017年息稅前利潤 147億歐元(2016年129億歐元),明顯高於去年水準。同時,淨利潤再創新高,達到109億歐元(2016年88億歐元)。每股盈餘增至9.84歐元(2016年 7.97歐元)。戴姆勒計畫,今年每股份紅3.65歐元,這比2017年的3.25歐元有很大增長,

而分紅總額也創下記錄,達到 39億歐元(2016年 35億歐元)。從財務投資的角度,吉利這次收購比較划算。

第二種,為了開拓海外市場版圖,為領克01的歐洲銷售打前站。

業內專家指出,"早年的收購可以幫助吉利汽車彌補其在技術、市場等層面的不足,而之後的收購,

吉利汽車可以直接利用海外本土企業擴展自家的海外藍圖,省去了熟悉市場的時間。"

通過收購戴姆勒集團小額股份,"吉利汽車更主要的是可以借助戴姆勒集團的名聲,來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有投資專家如是說。不過一旦入股成功,意味著吉利汽車海外版圖"再擴一城",打入德系車市場,戰略投資後吉利汽車也會獲得更為優質的市場資源支持;進而為高端產品--領克01在歐洲市場銷售打下基礎。

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但無論是從銷售份額還是增長率來看,中國市場才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況且領克01在國內的市場銷售還沒有成氣候,現在著急為進入歐洲市場做準備,這麼做有點顧此失彼。

第三種,吉利欲與戴姆勒合作創辦電動汽車合資公司,或是促成本次收購的幕後原因。

在"雙積分"政策的大背景下,外資車企與本土車企成立新能源合資公司已是趨勢,大眾牽手江淮、福特與眾泰合作、寶馬MINI尋找長城,所以,戴姆勒與吉利也不無可能。並且,根據政策,新電動車合資公司可以是任意合資比例,在我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戴姆勒與吉利雙方根據自身發展需求,調整合資比例成立電動車合資公司也是存在可能的。

從合作和簽約情況來看,戴姆勒在中國已經有比亞迪和北汽兩家新能源合作夥伴,但發展情況卻尚未見成效。首先,戴姆勒與比亞迪以50:50股比的技術合資公司---騰勢於2012年3月30日正式成立,然而5年多過去了,騰勢在國內新能源市場上不溫不火,發展預期沒有達到,這肯定無法讓德國人滿意。另外,戴姆勒與北汽集團於2017年7月簽署新的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投資50億元人民幣,在北京賓士建立純電動車生產基地及動力電池工廠,生產梅賽德斯-賓士品牌的純電動車產品。但目前為止,卻沒見到什麼後續進展。

吉利和戴姆勒若在新能源領域牽手成功對於雙方可謂雙贏。首先,吉利的"藍色行動"戰略,2020年吉利旗下90%的汽車都將是新能源汽車。這對吉利的電池、電機、電控技術發展無疑提出了較高要求。對於吉利汽車而言,入股戴姆勒集團成功的話,必然會對其技術、生產水準產生影響,也會幫助吉利汽車踏入高端市場,對其品牌影響力提升也有會一定的幫助。而對戴姆勒來說,目前,其已在三大洲共建立了6個工廠,其中5家工廠將會生產下一代EQ系列新能源汽車,第6家位於法國的工廠在未來將生產smart ED純電動車型。同時,將投資100億歐元用於新能源汽車的研發,還將投資10億歐元用於電池技術的研發與生產;等到2020年前將發佈超過50款新能源車型,純電動汽車將推出至少10款。以上能看出戴姆勒的新能源汽車"野心",如果與吉利合作,可以幫助戴姆勒擴大中國汽車市場,特別是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另一方面,合作一旦成功可以幫助兩家企業緩解雙積分帶來的壓力,在中國汽車市場上更加遊刃有餘。

筆者認為,綜上來看,合資電動汽車公司卻是收購的最大意義所在。

小結:

這些年來,吉利發展之迅速讓整個行業有目共睹,旗下除了領克汽車、吉利汽車外,已擁有富豪(商用和乘用車)、Polestar、倫敦電動汽車、遠端商用車、寶騰&路特斯、Terrafugia飛行汽車等多個品牌。倘若持股戴姆勒成功,對於吉利汽車的發展,特別是旗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會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調整合資比例成立電動車合資公司也是存在可能的。

從合作和簽約情況來看,戴姆勒在中國已經有比亞迪和北汽兩家新能源合作夥伴,但發展情況卻尚未見成效。首先,戴姆勒與比亞迪以50:50股比的技術合資公司---騰勢於2012年3月30日正式成立,然而5年多過去了,騰勢在國內新能源市場上不溫不火,發展預期沒有達到,這肯定無法讓德國人滿意。另外,戴姆勒與北汽集團於2017年7月簽署新的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投資50億元人民幣,在北京賓士建立純電動車生產基地及動力電池工廠,生產梅賽德斯-賓士品牌的純電動車產品。但目前為止,卻沒見到什麼後續進展。

吉利和戴姆勒若在新能源領域牽手成功對於雙方可謂雙贏。首先,吉利的"藍色行動"戰略,2020年吉利旗下90%的汽車都將是新能源汽車。這對吉利的電池、電機、電控技術發展無疑提出了較高要求。對於吉利汽車而言,入股戴姆勒集團成功的話,必然會對其技術、生產水準產生影響,也會幫助吉利汽車踏入高端市場,對其品牌影響力提升也有會一定的幫助。而對戴姆勒來說,目前,其已在三大洲共建立了6個工廠,其中5家工廠將會生產下一代EQ系列新能源汽車,第6家位於法國的工廠在未來將生產smart ED純電動車型。同時,將投資100億歐元用於新能源汽車的研發,還將投資10億歐元用於電池技術的研發與生產;等到2020年前將發佈超過50款新能源車型,純電動汽車將推出至少10款。以上能看出戴姆勒的新能源汽車"野心",如果與吉利合作,可以幫助戴姆勒擴大中國汽車市場,特別是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另一方面,合作一旦成功可以幫助兩家企業緩解雙積分帶來的壓力,在中國汽車市場上更加遊刃有餘。

筆者認為,綜上來看,合資電動汽車公司卻是收購的最大意義所在。

小結:

這些年來,吉利發展之迅速讓整個行業有目共睹,旗下除了領克汽車、吉利汽車外,已擁有富豪(商用和乘用車)、Polestar、倫敦電動汽車、遠端商用車、寶騰&路特斯、Terrafugia飛行汽車等多個品牌。倘若持股戴姆勒成功,對於吉利汽車的發展,特別是旗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會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