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工小夥照顧房東20年,老人臨死將房子留給他,今天卻又無家可歸

早在40年前,老北京還不像現在這麼雄偉璀璨,一個外來17歲小夥子來到了“垡頭村”。這個小夥子是來北京打工的,由於沒有住所,就租住了一對沒兒沒女的老人家中。小夥子就這樣從17歲開始幫助這對老人,

一直給這對老人養老送終;房東老人臨終將自己的房子作為回報給了這位小夥子,當年的小夥子就這樣成了新“村民”;但誰也沒想到,如今住了近40年的房子不僅面臨著拆遷,甚至很有可能再次變回“居無定所一無所有”的窘境。

早在39年前,當時一個只有17歲的小夥子扛著行李來到“老北京”打工,當時的北京還不像現在這麼大,這麼繁華;小夥子初到北京無親無故又沒有住所,於是就在“垡頭村”租住了一間房子。房東是一對無兒無女老人,當地老村民;當時房子還很便宜,一個月只有5塊錢房子。

小夥子叫“康連忠”,也是農民子弟;由於家裡人多,康連忠早早輟學開始了打工生涯。初到北京的康連忠那時才17歲,

房東老人的房子也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三間土坯房;一間老人住,一間康連忠住,還有一間就當這個“家”的客廳。初到北京的康連忠有工作就出門工作,沒工作就與這對老人一起忙點“家務”。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對老房東的年紀越來越大,行動也越來越不便;農村長大的康連忠早已和這對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於是在老人不方便的時候就主動出手幫忙。房東老人剛開始還客氣的推辭,但時間長了,老人就把康連忠當成了自己的“兒子”,有什麼活計也主動要他去做。

康連忠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成了家,但並沒有就此搬離老人的房子,不僅自己幫助這對老人,還要求自己的妻子也像對待父母一樣對待老人。直到1987年,

房子的男主人忽然去世了;按理說康連忠本來和老人非親非故,但他去為老人的喪事忙前忙後,就跟真的“孝子”沒什麼兩樣。這些不僅房東老太看在眼裡,就連鄉里鄉親也都讚不絕口;從此以後,康連忠在鄉親們眼中也不再是外鄉人,而是為新“北京人”。

房東老太太沒了老伴傷心過度,第二年竟然癱瘓在床,再也不能生活自理。這樣的事情放在別人身上,作為“租客”躲還躲不及,可康連忠不僅沒躲還主動承擔起了老人看病的費用和日常的生活料理。鄉里鄉親看在眼裡,嘴裡連連誇讚,但這都不能實質性的幫助老人和“租客”康連忠;直到癱瘓在床的老人主動說出等她死後將房子留給康連忠。

當老人提出這一要求時,康連忠是拒絕的,他根本沒想過要老人報答他什麼,況且在他老家也有房子。鄉里鄉親也沒有非議,甚至紛紛勸康連忠答應下來。近20年的相處,鄉里鄉親也都知道康連忠是什麼樣人,更何況老人說的房子也不是什麼豪華住所,僅僅是三間“土坯房”。

康連忠開始是不同意繼承老人房子的,為此村幹部還專門多次上門勸說。村幹部其他話康連忠都沒動心,但聽說繼承了老人房子將來有可能在北京落戶後,康連忠開始動心了。後來在鄉親和村幹部的極力勸說和監督下,康連忠和房東老人簽下了一份協議;內容是康連忠承擔老人的生活照料責任直至送終,而老人死後的房子由康連忠繼承。

此時康連忠也沒多想,多年的無償照顧都做了,現在“有償”照顧老人跟“無償”沒什麼不一樣;康連忠唯一的“私心”就是能利用這三間“土坯房”將來落戶北京。直到1993年,老人還是去世了,這三間房子也正式成了康連忠名下“產業”;康連忠以為自己常年在北京打工,在老家的房子也沒用,就欣然賣了錢重修了北京這三間房子。

令康連忠萬萬沒想到的是,隨著北京發展越來越快,各方面的政策也越來越緊;就在1997年孩子要上學的時候,康連忠做了難。因為康連忠不是“北京戶口”,孩子不能在北京上學;為此康連忠東北西跑,儘管鄉政府和當地派出所都很支持他能把戶口遷過來,但材料送到“朝陽區公安分局”卻沒了下文。

孩子上學不能耽誤,康連忠只能把孩子忍痛送回老家上學,自己則繼續為遷戶口的事東奔西跑。多年過去了,康連忠的戶口一直遷不過來,可隨著北京的快速發展,如今“垡頭村”又開始了規劃拆遷。還是因為不是北京戶口,康連忠的房子拆遷後不能像其他村民一樣搬進安置房,甚至得到的補貼款都要比其他村民少得多。

康連忠不是什麼“能人”,這麼多年在北京打工攢下的一部分花在了照顧“老人”上,老家的房子賣了錢又花在了重建北京這所房子上,此時的康連忠可以說根本“沒錢”;即便將來康連忠得到了“拆遷補償”,他分到這點錢根本不可能夠在現在的“北京”買房子的。

如今康連忠仍在為自己的“戶口”問題東北西跑,目前老“垡頭村”的鄉親,包括村幹部聯名替康連忠向有關部門呼籲,希望能特事特辦,早日解決這位“大好人”的戶口問題。

康連忠是拒絕的,他根本沒想過要老人報答他什麼,況且在他老家也有房子。鄉里鄉親也沒有非議,甚至紛紛勸康連忠答應下來。近20年的相處,鄉里鄉親也都知道康連忠是什麼樣人,更何況老人說的房子也不是什麼豪華住所,僅僅是三間“土坯房”。

康連忠開始是不同意繼承老人房子的,為此村幹部還專門多次上門勸說。村幹部其他話康連忠都沒動心,但聽說繼承了老人房子將來有可能在北京落戶後,康連忠開始動心了。後來在鄉親和村幹部的極力勸說和監督下,康連忠和房東老人簽下了一份協議;內容是康連忠承擔老人的生活照料責任直至送終,而老人死後的房子由康連忠繼承。

此時康連忠也沒多想,多年的無償照顧都做了,現在“有償”照顧老人跟“無償”沒什麼不一樣;康連忠唯一的“私心”就是能利用這三間“土坯房”將來落戶北京。直到1993年,老人還是去世了,這三間房子也正式成了康連忠名下“產業”;康連忠以為自己常年在北京打工,在老家的房子也沒用,就欣然賣了錢重修了北京這三間房子。

令康連忠萬萬沒想到的是,隨著北京發展越來越快,各方面的政策也越來越緊;就在1997年孩子要上學的時候,康連忠做了難。因為康連忠不是“北京戶口”,孩子不能在北京上學;為此康連忠東北西跑,儘管鄉政府和當地派出所都很支持他能把戶口遷過來,但材料送到“朝陽區公安分局”卻沒了下文。

孩子上學不能耽誤,康連忠只能把孩子忍痛送回老家上學,自己則繼續為遷戶口的事東奔西跑。多年過去了,康連忠的戶口一直遷不過來,可隨著北京的快速發展,如今“垡頭村”又開始了規劃拆遷。還是因為不是北京戶口,康連忠的房子拆遷後不能像其他村民一樣搬進安置房,甚至得到的補貼款都要比其他村民少得多。

康連忠不是什麼“能人”,這麼多年在北京打工攢下的一部分花在了照顧“老人”上,老家的房子賣了錢又花在了重建北京這所房子上,此時的康連忠可以說根本“沒錢”;即便將來康連忠得到了“拆遷補償”,他分到這點錢根本不可能夠在現在的“北京”買房子的。

如今康連忠仍在為自己的“戶口”問題東北西跑,目前老“垡頭村”的鄉親,包括村幹部聯名替康連忠向有關部門呼籲,希望能特事特辦,早日解決這位“大好人”的戶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