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了半世紀“遊擊戰”,他曾備受西方敵視,死後八年部屬放下武器

馬魯蘭達,哥倫比亞傳奇人物,原“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首領。1930年,他出生于金迪奧省一戶貧農家庭,因為家境貧寒,小學畢業就輟學謀生。他隨人走南闖北做小生意,接觸到了哥革命家蓋坦的思想。

蓋坦主張公平分配社會財富,馬魯蘭達對此特別推崇,他回到家鄉進行宣傳,因此被人稱為“小蓋坦”。1948年,哥倫比亞保守黨政府秘密殺害了蓋坦,並在全國範圍內嚴打“蓋坦分子”,馬魯蘭達成為警方通緝對象。

當時,哥倫比亞國內階級矛盾突出,

大地主隨意圈佔小農土地,為了反抗地主,各種形式的農民自衛軍多如牛毛。馬魯蘭達於是也糾集夥伴14人,帶上兩杆獵槍和十把菜刀,跑到附近山裡“拉起了武裝”。經過數年發展,革命隊伍日益壯大起來。1958年5月,他率數百名遊擊隊攻打一處軍事要塞,竟全殲政府軍一個旅。在激烈交火中,馬魯蘭達一槍打死對方旅長,獲得了“神槍手”綽號。從此,“神槍手”成了哥府軍聞之色變的代號。

1964年,馬魯蘭達正式組建了“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當時,哥境內共有6支規模較大的反政府武裝,哥政府和這些反政府武裝打打談談,至90年代初其他都達成了諒解,但是“哥武”始終不肯放下武器。馬魯蘭達能跟哥政府叫板多年,據說主要靠兩大利器:一是精通兵法,二是擅長用人。馬魯蘭達酷愛讀書,一本《孫子兵法》西班牙文譯本,是他每天必讀的。他懂得學以致用,

並不強調多殺人,而是攻心,就是受《孫子兵法》啟發而來的。

在哥倫比亞南部“哥武”控制區,馬魯蘭達讓當地百姓按自己的“政治體系”生活、接受教育,儼然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勢力鼎盛時,“哥武”在全國各地擁有70個陣線、約1.5萬人的非正規部隊,控制了全國40%的鄉村和大部分古柯種植區。

21世紀初,馬魯蘭達也嘗試同哥政府“政治解決”,不過馬魯蘭達多次表示,遊擊隊“決不交出武器”,因此對話一直在戰爭的氣氛中進行。由於雙方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分歧太大,積怨頗深,會談一直沒有結果。

馬魯蘭達被哥倫比亞貧民視為“大救星”,但在西方世界眼裡,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美國為此懸賞500萬美元緝拿他。歐盟也將他定為恐怖分子,

理由是他涉嫌“殺害平民,走私販毒”。在許多國際緝毒機構的眼裡,馬魯蘭達則是一個“超級大毒源”。 對於西方的指責,馬魯蘭達幾乎懶得回應。2008年5月,哥國防部發表一份聲明,根據數份不同來源的軍方情報,“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首領馬魯蘭達已經死亡”。

消息傳開,西方世界一片狂歡。馬魯蘭達之死,被認為是“哥武”遭受的最沉重打擊,或將導致拉美地區這一“最長命”遊擊武裝組織的最終崩解。馬魯蘭達死後,哥政府一方面加大軍事打擊力度,一方面通過多種途徑尋求談判。2012年,雙方又開啟了正式談判,經過四年艱苦談判,2016年8月24日,雙方於古巴首都哈瓦那宣佈達成最終全面和平協議,從而結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武裝衝突。

消息傳開,西方世界一片狂歡。馬魯蘭達之死,被認為是“哥武”遭受的最沉重打擊,或將導致拉美地區這一“最長命”遊擊武裝組織的最終崩解。馬魯蘭達死後,哥政府一方面加大軍事打擊力度,一方面通過多種途徑尋求談判。2012年,雙方又開啟了正式談判,經過四年艱苦談判,2016年8月24日,雙方於古巴首都哈瓦那宣佈達成最終全面和平協議,從而結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武裝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