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留美北大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真的不能再這樣養娃了

01 孩子成才了,卻和父母決裂了

前幾天的一則新聞故事,讓我看得痛心不已。

留美北大學生,12年不回家,6年前拉黑父母,斷絕一切聯繫,決裂得不可謂不徹底。

到底父母如何殘忍地對待他了,

才讓他做出這樣的決定?

從這位化名王猛的80後1.5萬字的敘述梗概來看,之所以和父母決裂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父母不接納他的性別,歸根結底是不接納他的獨立意識。

2、父母以自身意志肆意控制。

3、限制孩子正常交往,意志到高中畢業,王猛的生活圈子就是自家所在的大院。

4、包辦代替,導致小學王猛都不會剝雞蛋皮。性格敏感、內向、不善交際。

5、在王猛受到不公正待遇時,

不能、不敢、不願給予他情感支持。

……

雖然這只是王猛的一面之詞,也不難發現裡面的偏激,但是,相信我們70、80年代的人都或多或少腹誹,當時自家父母不懂教育,只是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強加在了我們的身上。

02 且慢抱怨,我們正在做的是什麼?

成為父母之前,

我們是否都明確一個真正能活成自己的人,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有了孩子之後,才開始痛下決心:

“一定不讓自己被壓制的經歷在孩子身上重現!”

但是,再看看我們為了孩子所操碎了的心——

1、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別人報了什麼班,咱也報。

2、別人家孩子早就會說話了,為什麼咱們的還不會?

3、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守規矩,這孩子整個一個皮猴子!

4、別人家孩子能背好多唐詩了,

咱們也得學。

5、為了讓他好好做作業,這血壓都居高不下了。

……

操碎了的心,簡直可以說是喪心病狂啊。

但細細推敲,操心的每一項,要麼是別人如何,我們怎樣的比較,

要麼就是孩子無法達成父母設定的標準而心力憔悴。

當然,這個標準還可能會因人、因事、因心情在不斷地忽上忽下。

難道我們痛下決心之後的結果,也是為了把孩子養成一個沒活出來的自己?

03 七大核心競爭力,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想來,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人已經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開始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了。

如果不是自己的標準,如果不是別人的標準,如果不是揠苗助長,

那麼,

是不是我們的孩子就要放養了?

顯然不是,作為孩子的父母,

作為孩子最親近、信賴的監護人,

我們支持孩子成為自己,可以聽一聽美國著名兒科醫生和育兒專家蘿拉·迦納(Laura Jana)的建議。

她在《育兒的格局》(副標題:讓孩子勝任未來的七大核心能力)中如此歸結:

1、自我管理的能力。

2、人際交往技能,看到他人、與他人分享、合作、有效溝通。

3、帶著問號看世界的好奇。

4、自發的成長動力。

5、不裹足不前的積極向上的行動技能。

6、富有彈性的能力。包括靈活性、適應力和復原能力。

7、想像的能力。也就是將好奇心、想像力和創造力打造的綜合合力。

正如蘿拉所言,我們面臨的世界,是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你逼迫孩子學的那些習得性知識真的能讓他駕馭未來嗎?

04 “育兒頑症”如何破?

不可否認,養育孩子是一件操心費力的事兒。

就像一個搞笑的小雞手裡的標語寫的那樣“育兒,如同被一隻雞啄到死。”

那種不停地煩擾、說不上來是痛還是燥的一地雞毛……真的讓我們頭大。

於是,育兒過程中,我們總不能倖免掉入

● 忙亂。

● 短視。

● 慢性育兒倦怠(懷疑自己、在自責內疚懷疑中痛苦)。

● 社交缺失紊亂(別問我為什麼社交缺失,當掛了兩個拖油瓶時,你看看能不能正常社交)

怎麼破?

想想自己曾經被父母期待的忐忑,

想想自己不敢成為自己的傷心,

那麼面對一個如此充滿活力的生命,為什麼不嘗試一下呢?

那就是——看到“讓孩子活成最好的自己”這一目標。

之後,支持孩子獲得前面提到的7大核心能力,而不是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習得性的短期目標上。

05 支持孩子成為他自己

說到看到目標,不得不提前幾天看到的一個TED演講者說的故事,

她班上集結了全校最差的學生,為了在幾個月內讓他們跟上學校平均進度,

她突發奇想作了這樣的決定,她告訴這些孩子:

你們是最棒的學生,我也是最棒的老師!你們可以做到的。

當孩子做20道測試,錯了18道時,

她寫了一個大大的+2,配上了一個笑臉。

孩子問她“老師,這難道不是不及格嗎?”

她回答:“是啊!但是你做對了兩個,認真複習之後,你難道不會做對更多嗎?”

就是這樣,如同《育兒的格局》裡面給出的建議一樣:

這是一個充滿差距的世界,但是父母可以讓孩子保有希望。

看到孩子,而不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

1、通過遊戲和互動讓他感知自己。比如,從經常說出孩子正在經歷的情緒開始。

2、讓孩子看到別人。父母示範,積極回應他;鼓勵他傾聽;多問問他對事情的感受等。

3、對孩子的為什麼,多些耐心,多表揚問問題而非答案,和孩子一起翻開書本找解答,和孩子一起發展提問技能,別挫傷孩子問為什麼的積極性。

4、驅動力。從不包辦代替開始。

5、不安於現狀。不要安靜乖寶寶。鼓勵孩子運動。其實運動對於成人同樣有著巨大的積極意義。

其實親子閱讀也可以不囿于只聽父母讀的安靜狀態。

6、彈性的性格,則需要家長放下焦慮、控制、攀比,允許孩子體驗失敗,並從失敗中看到成功。

當然,一定不要用“完美”障礙孩子。

7、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不要人為設限。發展早起閱讀和假扮遊戲。

使用開放遊戲,記得收納整理。

別讓孩子沉迷電子產品。

給孩子“無聊”的自由時間。

這種養育方式不同于我們平時說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這樣養孩子,你將收穫一個更能活出美好自我,而非那個父母期待卻沒活出來的“我”。

作者:晨光微曉,曾經的教書匠,現在的倆娃媽。用心記錄育兒心得、親子共讀經驗、和成長思考。歡迎關注。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3、帶著問號看世界的好奇。

4、自發的成長動力。

5、不裹足不前的積極向上的行動技能。

6、富有彈性的能力。包括靈活性、適應力和復原能力。

7、想像的能力。也就是將好奇心、想像力和創造力打造的綜合合力。

正如蘿拉所言,我們面臨的世界,是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你逼迫孩子學的那些習得性知識真的能讓他駕馭未來嗎?

04 “育兒頑症”如何破?

不可否認,養育孩子是一件操心費力的事兒。

就像一個搞笑的小雞手裡的標語寫的那樣“育兒,如同被一隻雞啄到死。”

那種不停地煩擾、說不上來是痛還是燥的一地雞毛……真的讓我們頭大。

於是,育兒過程中,我們總不能倖免掉入

● 忙亂。

● 短視。

● 慢性育兒倦怠(懷疑自己、在自責內疚懷疑中痛苦)。

● 社交缺失紊亂(別問我為什麼社交缺失,當掛了兩個拖油瓶時,你看看能不能正常社交)

怎麼破?

想想自己曾經被父母期待的忐忑,

想想自己不敢成為自己的傷心,

那麼面對一個如此充滿活力的生命,為什麼不嘗試一下呢?

那就是——看到“讓孩子活成最好的自己”這一目標。

之後,支持孩子獲得前面提到的7大核心能力,而不是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習得性的短期目標上。

05 支持孩子成為他自己

說到看到目標,不得不提前幾天看到的一個TED演講者說的故事,

她班上集結了全校最差的學生,為了在幾個月內讓他們跟上學校平均進度,

她突發奇想作了這樣的決定,她告訴這些孩子:

你們是最棒的學生,我也是最棒的老師!你們可以做到的。

當孩子做20道測試,錯了18道時,

她寫了一個大大的+2,配上了一個笑臉。

孩子問她“老師,這難道不是不及格嗎?”

她回答:“是啊!但是你做對了兩個,認真複習之後,你難道不會做對更多嗎?”

就是這樣,如同《育兒的格局》裡面給出的建議一樣:

這是一個充滿差距的世界,但是父母可以讓孩子保有希望。

看到孩子,而不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

1、通過遊戲和互動讓他感知自己。比如,從經常說出孩子正在經歷的情緒開始。

2、讓孩子看到別人。父母示範,積極回應他;鼓勵他傾聽;多問問他對事情的感受等。

3、對孩子的為什麼,多些耐心,多表揚問問題而非答案,和孩子一起翻開書本找解答,和孩子一起發展提問技能,別挫傷孩子問為什麼的積極性。

4、驅動力。從不包辦代替開始。

5、不安於現狀。不要安靜乖寶寶。鼓勵孩子運動。其實運動對於成人同樣有著巨大的積極意義。

其實親子閱讀也可以不囿于只聽父母讀的安靜狀態。

6、彈性的性格,則需要家長放下焦慮、控制、攀比,允許孩子體驗失敗,並從失敗中看到成功。

當然,一定不要用“完美”障礙孩子。

7、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不要人為設限。發展早起閱讀和假扮遊戲。

使用開放遊戲,記得收納整理。

別讓孩子沉迷電子產品。

給孩子“無聊”的自由時間。

這種養育方式不同于我們平時說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這樣養孩子,你將收穫一個更能活出美好自我,而非那個父母期待卻沒活出來的“我”。

作者:晨光微曉,曾經的教書匠,現在的倆娃媽。用心記錄育兒心得、親子共讀經驗、和成長思考。歡迎關注。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