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年味越來越淡?看了這些,一定能喚起你的兒時記憶

買年貨、貼春聯、

祭祖先、吃年夜飯、

發壓歲錢、放鞭炮、相互拜年,

這些都是春節的傳統民俗,

也是人們心中默認的“年味”的重要標配。

年味是中國人複雜感情的融合與交織,

略顯瑣碎的儀式裡傳遞著脈脈溫情。

時光飛逝,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過年的方式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對年味的理解也在變,

唯一不變的是心中過年的溫情,是過年的人情味。

50後:倒數計時盼過年

生於1953年的葉招彬是東源縣義合鎮人,與那個年代的許多人一樣,葉招彬家物質匱乏,一家6口靠著父母砍柴伐竹的微薄收入維持開銷,只有過年的時候可以吃到肉,而且兄弟姐妹4個人每個人只能分得一點點,那時候,他們經常倒數計時盼過年,就為了能吃上一點肉。

在葉招彬的記憶中,臨近過年,

村裡的每家每戶都會著手開始購置年貨,其中,小孩子的新衣服最讓葉招彬興奮,一年中,也只有過年,他才能買上一件新衣服,平常時候穿的都是縫縫補補的舊衣。過年前,他買好了衣服藏在衣櫃裡,有小夥伴來了,還要拿出來給大家看。到了除夕,吃過年飯後他早早洗好澡,迫不及待地換好新裝,與小夥伴穿著新衣,彼此炫耀,好不驕傲。

說到家鄉過年最重要的儀式,莫過祭祀祖宗。

每到年初一,葉招彬所在的香溪村村民都會帶著一盤“三生”前往祠堂供奉祖先,以祈求先祖保佑他們健康成長,護佑宗族人丁興旺。那會全村幾百人祭祀的浩蕩場面,讓葉招彬記憶深刻,但到改革開放後,村裡人丁減少,雖然如今仍保留著祭祖的傳統,但場面早已不復以前的隆重了。

說起熱鬧與隆重,少不了鎮上組織的舞獅、打拳等表演。農村平時鮮有節目,年初二的舞獅隊表演,

成了全村人唯一樂子。葉招彬說,那會聽著鑼鼓震天、看著武術爭鬥、獅王合舞,村民都會吆喝不止,直到舞獅隊離去,他們仍久久不肯散去。

舞獅表演過後,就是親戚鄰里間的往來拜年了,那會拜年的方式也很特別,走親戚不但要帶禮,

你進門前還得放鞭炮,代表恭祝主人家平安發財的寓意。而被拜訪的人就會給小孩子一個紅包,通常是一兩毛,最多一塊,葉招彬感歎說:“現在生活好了,從前的苦日子沒了,只不過,過年冷清得很,我時不時仍會懷念那會過年的氣氛。”

60後:孩子成了最大受益者

今年58歲的謝先生談起小時候的年味記憶猶新,60年代的河源,居民生活並不富裕,家家戶戶往往都會早早的省吃儉用幾個月,就為了過年時能置辦些年貨,即便是大人不能添置一套新衣,也要為孩子們添置一套。因此,謝先生和弟弟妹妹們成了過年的最大受益者,不僅可以吃平時難以吃到的“美食”,還能脫下去年春節置辦的衣服,穿上新衣。

謝先生回憶,每逢過年,母親都會卸下一年的疲倦,在灶臺上開始製作只有過年才能吃上的美食,諸如油果、炒花生、炒紅薯乾等。而自己則會早早地為母親找來用來幹炒花生和炒紅薯乾的沙,在為母親燒火的同時,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和弟弟妹妹們望著鍋裡的食物漸次成熟,咽下一口一口嘴饞的唾液。母親也會在製作的過程中,教給孩子們製作的技巧,油果什麼成色起鍋最好吃、沙的溫度大約到什麼時候才能放入花生或紅薯乾、花生與紅薯乾炒多久就不能再往灶裡送柴火……

到了過年的那一天,難得一聞的肉香味從廚房飄入房子的每個角落,過年的氣氛達到了最高☆禁☆潮,一家人坐在一起,忘記了生活的貧困與無奈,只有大快朵頤的喜悅和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期待。謝先生說,現在新衣服和美食在市面上隨處可見,隨時都能買到,而母親已然年邁,不見了當初在灶台忙碌的身影,也沒有了自己在灶台前期待品嘗的眼神。

70後:祭拜眾神,祈福平安

生於70年代的鄧梅香是廣東潮州人,19歲嫁到了河源。與五六十年代出身的人相比,鄧梅香沒那麼缺吃少穿,但作為小孩子的她尤為喜歡過年的熱鬧氣氛,那會最開心不過的,就是掰著手指頭一天天算著過年這個大日子。

說到過年,自然離不開吃。在鄧梅香小時候,父母會煮一大鍋鹵鴨蛋與鵝蛋,這是她最喜歡的美食。自從離開家鄉後,她年年會在婆家做,一來是真喜歡,二來也能感受到家鄉的年味,以解思愁。

在潮汕地區,大家都非常敬畏祖先及眾神,所以在鄧梅香的印象中,過年總繞不開各種各樣的祭拜活動。從初一到初五都要拜各類神,首要的是祖先、隨後媽祖、伯公等神明,都一一要拜。而這些祭祀中,鄧梅香印象特別深的就是年初一的祭祖,那會整個村的人都會跪拜在村上的祖宗堂前,幾千人把禮堂圍得水泄不通,通過燒龍袍、衣服等祭祀品以報答祖宗的庇護,祈求新一年平安。大人在虔誠跪拜,小孩子就顯得無所禁忌了,穿上新衣的小朋友們自然不甘“孤芳自賞”,沒呆一會就找同伴互相比對了。如今想起來,鄧梅香仍覺得饒有趣味。

在鄧梅香的老家,許多人都會舞龍,伴著震天的炮竹,眾人隨著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以這種方式祈求平安和豐收。鄧梅香說,那會舞龍總能吸引全鎮的人都出來看,街邊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80後:年味從“洗邋遢”開始

一提起過年,當了母親的80後潘瑜最頭痛的是大掃除。今年,她早早請來鐘點工,把小孩送到家婆那裡,自己在一旁當“顧問”,家裡煥然一新,可以過個清閒年。然而,談起童年時期的大掃除,潘瑜言辭中都是懷念。

潘瑜老家在東源縣一個鄉村,90年代是她上小學的時光,那時候,一放寒假,孩子們理所當然成了大人們的幫手,除了幹農活,寒假裡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大掃除。“記憶中,大掃除都是在陽光明媚的日子,幾乎左鄰右舍都在那幾天。”潘瑜說,大掃除的日子可歡快了,是小孩子們一年中最願意幹活的時候。一家人早早起床,把被單洗了,在曬場上搭兩把椅子曬被褥,家裡的桌子椅子,全部搬到河邊清洗,在那裡,小夥伴們邊洗邊玩,往往幾張桌子能洗一個早上。忙活了一個上午,午飯後,小夥伴們躺在曬得暖洋洋的被子上,曬太陽,打滾,歡笑……

大掃除一般一天完成不了,而油漆門窗是最後的環節,潘瑜笑著說,最好玩的就是油漆前,爸爸會用舊的報紙給自己做個高高的大帽子戴在頭上,就像是飯店裡的高級廚師一樣,那個獨特造型總是讓人忍俊不禁。“我其實也幫不了什麼忙,但也會戴個‘帽子’,跟在父母後面指指這裡指指那裡,跑著玩兒,一家人能聚在一起,一塊忙碌,一起為新年準備,那熱火朝天的場面,很有過年的感覺。”潘瑜有點懷念那時候的大掃除。

成了家,生了娃,家務事成了潘瑜想甩開的包袱,以前一家人齊心合力完成的歲末大掃除逐漸變成由鐘點工代勞,“小孩子不僅沒有參與,連看都沒得看,因為那兩天,我會把他送到家婆那裡去,省得幫倒忙。”對比起自己小時候的大掃除,潘瑜這樣說。

90後:電視機前看春晚

炮仗聲中追喜龍

90年代,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河源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電視已經成為了許多農村家庭的“標配”,劉丹家也在1994年迎來了屬於她們家的第一台電視。再也不用去別人家蹭電視看的家人,迎來了屬於她們一家人的春晚。嗑著紅瓜子,吃著各類糖果,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精彩的演出,歡聲笑語溢出了房間。

在東源縣上莞鎮,大年初一才是真正的春節,天未亮,家家擇吉時放鞭炮開門,全家起床後,晚輩要給長輩拜年,然後用碟盤裝點瓜子、花生等小吃,倒點甜米酒,大家坐在一起吃早點。

追龍前的熱鬧場面

整個正月裡,劉丹最開心的莫過於追龍了,因為每到追龍的時候,劉丹就會和鄰居孩子一起,肆無忌憚地拿著壓歲錢到附近的小店買很多炮仗,跟著追龍的隊伍後面不亦樂乎地放著炮仗。等追龍的隊伍路過自家門口時,劉丹也會將摔炮偷偷鋪放在門前的路上,人群經過的時候,踩在摔炮上,一踩一個響。隨著劉丹的長大和家人的搬離,上莞的追龍仍在繼續,劉丹依舊會回老家過節和追龍,尋找兒時的興奮與幸福。

本報記者| 鄭婷影 彭茂洋 劉世銘

編輯| 陶金

就為了過年時能置辦些年貨,即便是大人不能添置一套新衣,也要為孩子們添置一套。因此,謝先生和弟弟妹妹們成了過年的最大受益者,不僅可以吃平時難以吃到的“美食”,還能脫下去年春節置辦的衣服,穿上新衣。

謝先生回憶,每逢過年,母親都會卸下一年的疲倦,在灶臺上開始製作只有過年才能吃上的美食,諸如油果、炒花生、炒紅薯乾等。而自己則會早早地為母親找來用來幹炒花生和炒紅薯乾的沙,在為母親燒火的同時,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和弟弟妹妹們望著鍋裡的食物漸次成熟,咽下一口一口嘴饞的唾液。母親也會在製作的過程中,教給孩子們製作的技巧,油果什麼成色起鍋最好吃、沙的溫度大約到什麼時候才能放入花生或紅薯乾、花生與紅薯乾炒多久就不能再往灶裡送柴火……

到了過年的那一天,難得一聞的肉香味從廚房飄入房子的每個角落,過年的氣氛達到了最高☆禁☆潮,一家人坐在一起,忘記了生活的貧困與無奈,只有大快朵頤的喜悅和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期待。謝先生說,現在新衣服和美食在市面上隨處可見,隨時都能買到,而母親已然年邁,不見了當初在灶台忙碌的身影,也沒有了自己在灶台前期待品嘗的眼神。

70後:祭拜眾神,祈福平安

生於70年代的鄧梅香是廣東潮州人,19歲嫁到了河源。與五六十年代出身的人相比,鄧梅香沒那麼缺吃少穿,但作為小孩子的她尤為喜歡過年的熱鬧氣氛,那會最開心不過的,就是掰著手指頭一天天算著過年這個大日子。

說到過年,自然離不開吃。在鄧梅香小時候,父母會煮一大鍋鹵鴨蛋與鵝蛋,這是她最喜歡的美食。自從離開家鄉後,她年年會在婆家做,一來是真喜歡,二來也能感受到家鄉的年味,以解思愁。

在潮汕地區,大家都非常敬畏祖先及眾神,所以在鄧梅香的印象中,過年總繞不開各種各樣的祭拜活動。從初一到初五都要拜各類神,首要的是祖先、隨後媽祖、伯公等神明,都一一要拜。而這些祭祀中,鄧梅香印象特別深的就是年初一的祭祖,那會整個村的人都會跪拜在村上的祖宗堂前,幾千人把禮堂圍得水泄不通,通過燒龍袍、衣服等祭祀品以報答祖宗的庇護,祈求新一年平安。大人在虔誠跪拜,小孩子就顯得無所禁忌了,穿上新衣的小朋友們自然不甘“孤芳自賞”,沒呆一會就找同伴互相比對了。如今想起來,鄧梅香仍覺得饒有趣味。

在鄧梅香的老家,許多人都會舞龍,伴著震天的炮竹,眾人隨著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以這種方式祈求平安和豐收。鄧梅香說,那會舞龍總能吸引全鎮的人都出來看,街邊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80後:年味從“洗邋遢”開始

一提起過年,當了母親的80後潘瑜最頭痛的是大掃除。今年,她早早請來鐘點工,把小孩送到家婆那裡,自己在一旁當“顧問”,家裡煥然一新,可以過個清閒年。然而,談起童年時期的大掃除,潘瑜言辭中都是懷念。

潘瑜老家在東源縣一個鄉村,90年代是她上小學的時光,那時候,一放寒假,孩子們理所當然成了大人們的幫手,除了幹農活,寒假裡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大掃除。“記憶中,大掃除都是在陽光明媚的日子,幾乎左鄰右舍都在那幾天。”潘瑜說,大掃除的日子可歡快了,是小孩子們一年中最願意幹活的時候。一家人早早起床,把被單洗了,在曬場上搭兩把椅子曬被褥,家裡的桌子椅子,全部搬到河邊清洗,在那裡,小夥伴們邊洗邊玩,往往幾張桌子能洗一個早上。忙活了一個上午,午飯後,小夥伴們躺在曬得暖洋洋的被子上,曬太陽,打滾,歡笑……

大掃除一般一天完成不了,而油漆門窗是最後的環節,潘瑜笑著說,最好玩的就是油漆前,爸爸會用舊的報紙給自己做個高高的大帽子戴在頭上,就像是飯店裡的高級廚師一樣,那個獨特造型總是讓人忍俊不禁。“我其實也幫不了什麼忙,但也會戴個‘帽子’,跟在父母後面指指這裡指指那裡,跑著玩兒,一家人能聚在一起,一塊忙碌,一起為新年準備,那熱火朝天的場面,很有過年的感覺。”潘瑜有點懷念那時候的大掃除。

成了家,生了娃,家務事成了潘瑜想甩開的包袱,以前一家人齊心合力完成的歲末大掃除逐漸變成由鐘點工代勞,“小孩子不僅沒有參與,連看都沒得看,因為那兩天,我會把他送到家婆那裡去,省得幫倒忙。”對比起自己小時候的大掃除,潘瑜這樣說。

90後:電視機前看春晚

炮仗聲中追喜龍

90年代,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河源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電視已經成為了許多農村家庭的“標配”,劉丹家也在1994年迎來了屬於她們家的第一台電視。再也不用去別人家蹭電視看的家人,迎來了屬於她們一家人的春晚。嗑著紅瓜子,吃著各類糖果,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精彩的演出,歡聲笑語溢出了房間。

在東源縣上莞鎮,大年初一才是真正的春節,天未亮,家家擇吉時放鞭炮開門,全家起床後,晚輩要給長輩拜年,然後用碟盤裝點瓜子、花生等小吃,倒點甜米酒,大家坐在一起吃早點。

追龍前的熱鬧場面

整個正月裡,劉丹最開心的莫過於追龍了,因為每到追龍的時候,劉丹就會和鄰居孩子一起,肆無忌憚地拿著壓歲錢到附近的小店買很多炮仗,跟著追龍的隊伍後面不亦樂乎地放著炮仗。等追龍的隊伍路過自家門口時,劉丹也會將摔炮偷偷鋪放在門前的路上,人群經過的時候,踩在摔炮上,一踩一個響。隨著劉丹的長大和家人的搬離,上莞的追龍仍在繼續,劉丹依舊會回老家過節和追龍,尋找兒時的興奮與幸福。

本報記者| 鄭婷影 彭茂洋 劉世銘

編輯| 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