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童聊房產:今天咱們來聊聊:南寧

南寧,簡稱“邕”,別稱綠城,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中國面向東盟十國核心城市和邊境區域中心城市,環北部灣城市群特大城市,西南出海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中國東盟博覽會暨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的永久舉辦地,

國家“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城市;是“聯合國人居獎”獲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一年一度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享譽中外,讓南寧成為了“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 也是南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

南寧建制于東晉大興元年(西元318年),至今已有1690多年歷史。

南寧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邊陲古城,同時也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處的現代化城市。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南寧滿城皆綠,四季常青,有“綠城”的美譽。南寧處於中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經濟圈的結合部,位於廣西的西南部,是連接東南沿海與西南內陸的重要樞紐,

也是西部唯一的沿海省會城市,擁有沿海城市待遇和稅收等多項優惠待遇。

2017年1月20日,國務院批復環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其中把南寧定位為面向東盟的核心城市,將會建成特大城市和區域性國際城市;同年3月國家發改委支援南寧建設邊境中心城市。南寧獲得2018年第12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舉辦權、2019年蘇迪曼杯舉辦權。

2017年,南寧市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南寧被譽為“2017美麗山水城市”。

南寧歷史悠久,古代屬於“百越之地”。越族分枝繁多,史稱“百越”,其中西甌和駱越兩個支系,

就是南寧壯族的 先民。

秦始皇帝二十三年(前214年),秦朝統一嶺南,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南寧屬桂林郡轄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趙佗建立南越國,南寧為其轄地。

西漢王朝建立後。推行州郡縣制。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多率軍平定趙興的南越國後,在嶺南設置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等9郡,南寧屬郁林郡領方縣轄地。

三國時,南寧屬吳國轄地。

吳把領方縣改名臨浦縣。並從原屬交州改屬廣州。這樣,南寧便屬廣州郁林郡臨浦縣,一直延續到西晉。

東晉時,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年)。從郁林郡分出晉興郡,下轄晉興等4個縣。南寧為廣州晉興郡晉興縣,晉興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第一次成為既是縣級又是郡級治所。是南寧建制的開始(一說為隋開皇十四年即西元594年,另一說為西晉太康五、六年即284年、285年,下同)。

南朝時,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先後更替,南寧隸屬郡縣均與東晉相同。隋統一南北朝後,開皇十八年(598年),將晉興縣改為宣化縣,南寧為宣化縣治所,歸郁林郡統轄。

唐武德四年(620年),在宣化縣置南晉州,領宣化一縣,州縣並存。武德五年,宣化縣析出宣化、晉興等5縣隸屬南晉州。貞觀六年(632年),又將南晉州改為邕州,州治在南寧,這是南寧簡稱“邕”的由來。永徽(650-655年)後,以廣州、桂州(治今桂林)、邕州(治今南寧)、容州(治今容縣)及安南五州隸嶺南五府經略使,名嶺南五管,以廣州刺史充經略使,駐廣州。天寶元年(742年),改邕州為朗寧郡。乾元元年(758年),複改朗寧郡為邕州。鹹通三年(862年),分嶺南道為東、西兩道。嶺南東道,治所設在廣州;嶺南西道,治所設在邕州(今南寧)。統轄原屬邕管(統管邕、橫、貴、賓四州)、容管(今容縣)、桂管(今桂林)三管之地。

五代十國時,南寧為南漢國地,仍屬邕州,歸楚。

宋朝統一全國後,邕州隸屬廣南西路,下轄宣化、武緣等7縣,南寧仍為邕州和宣化縣治所。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為邕州路,今南寧為路總管府治所,下轄宣化、武緣兩縣,並管左右兩江溪峒。泰定元年(1324年)為慶邊疆之綏服,寓南疆安寧之意,改邕州路為南寧路。南寧得名,即始於此。

明朝洪武二年(1376年),改南寧路為南寧府,今南寧為府治所。隸屬廣西布政使司。

清朝時,改廣西布政使司為廣西省,省會設在今桂林市。南寧府此時隸屬於廣西省分巡左江道,所轄州、縣基本沿襲明朝。南寧既為南寧府治又為左江道治和宣化縣治。

清宣統三年九月(1911年),南寧宣佈獨立。民國元年(1912年)廢宣化縣,以南寧府長理事,直屬廣西軍政府,後改稱廣西省政府。三次遷省:第一次遷省:1912年廣西省會由桂林遷到南寧。第二次遷省:1936年廣西省會由南寧遷回桂林。第三次遷省:1950年。1958年廣西省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民國31年4月(1943年),原第八、第九區合併為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南 寧。建國前,南寧城分為興寧、邕西、邕南、德鄰、邕北、模範、甯武7鎮(由原來的10個鎮合併)。

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將南寧城及附近的16個自然村從邕寧縣劃出。成立直轄廣西省的南寧市。1950年1月23日南寧市人民政府正式對外辦公;2月初,南寧市郊擴大至21個自然村並設郊區工委(轄3個區)。1950年2月8日,廣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設在南寧。1957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決議,撤銷廣西省建制,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南寧宣告成立,南寧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1965年國務院決定改僮族為壯族。

1958年-2002年間。作為自治區首府的南寧市和南寧(專區)地區並存。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轄原南寧地區南部憑祥市和崇左、扶綏、大新、甯明、龍州等縣。原南寧地區邕寧、橫縣、馬山、賓陽、隆安、上林劃歸南寧市。

名稱來源

東晉大興元年(西元318年),從郁林郡分出晉興郡,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歷史。唐朝貞觀八年(西元634年),唐太宗定名為邕州,南寧簡稱 “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1314年),中央政府為取南疆安寧而定名改為“南寧”,南寧由此而得名。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設南寧為自治區首府;至此,南寧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自古以來,南寧就是中國南部著名商埠和主要物資集散地。改革開放尤其是實行沿海開放城市政策以來,南寧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經濟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遞增,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居廣西前列,是廣西區域性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交匯中心。

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10.09億元,增長8.6%;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38.81億元,增長4.2%;全市93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產值3242.74億元,增長12.9%;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66.89億元,增長16.64%;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86.68億元,增長10.5%;全市完成財政收入572.48億元,增長8.71%。

是南寧建制的開始(一說為隋開皇十四年即西元594年,另一說為西晉太康五、六年即284年、285年,下同)。

南朝時,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先後更替,南寧隸屬郡縣均與東晉相同。隋統一南北朝後,開皇十八年(598年),將晉興縣改為宣化縣,南寧為宣化縣治所,歸郁林郡統轄。

唐武德四年(620年),在宣化縣置南晉州,領宣化一縣,州縣並存。武德五年,宣化縣析出宣化、晉興等5縣隸屬南晉州。貞觀六年(632年),又將南晉州改為邕州,州治在南寧,這是南寧簡稱“邕”的由來。永徽(650-655年)後,以廣州、桂州(治今桂林)、邕州(治今南寧)、容州(治今容縣)及安南五州隸嶺南五府經略使,名嶺南五管,以廣州刺史充經略使,駐廣州。天寶元年(742年),改邕州為朗寧郡。乾元元年(758年),複改朗寧郡為邕州。鹹通三年(862年),分嶺南道為東、西兩道。嶺南東道,治所設在廣州;嶺南西道,治所設在邕州(今南寧)。統轄原屬邕管(統管邕、橫、貴、賓四州)、容管(今容縣)、桂管(今桂林)三管之地。

五代十國時,南寧為南漢國地,仍屬邕州,歸楚。

宋朝統一全國後,邕州隸屬廣南西路,下轄宣化、武緣等7縣,南寧仍為邕州和宣化縣治所。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為邕州路,今南寧為路總管府治所,下轄宣化、武緣兩縣,並管左右兩江溪峒。泰定元年(1324年)為慶邊疆之綏服,寓南疆安寧之意,改邕州路為南寧路。南寧得名,即始於此。

明朝洪武二年(1376年),改南寧路為南寧府,今南寧為府治所。隸屬廣西布政使司。

清朝時,改廣西布政使司為廣西省,省會設在今桂林市。南寧府此時隸屬於廣西省分巡左江道,所轄州、縣基本沿襲明朝。南寧既為南寧府治又為左江道治和宣化縣治。

清宣統三年九月(1911年),南寧宣佈獨立。民國元年(1912年)廢宣化縣,以南寧府長理事,直屬廣西軍政府,後改稱廣西省政府。三次遷省:第一次遷省:1912年廣西省會由桂林遷到南寧。第二次遷省:1936年廣西省會由南寧遷回桂林。第三次遷省:1950年。1958年廣西省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民國31年4月(1943年),原第八、第九區合併為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南 寧。建國前,南寧城分為興寧、邕西、邕南、德鄰、邕北、模範、甯武7鎮(由原來的10個鎮合併)。

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將南寧城及附近的16個自然村從邕寧縣劃出。成立直轄廣西省的南寧市。1950年1月23日南寧市人民政府正式對外辦公;2月初,南寧市郊擴大至21個自然村並設郊區工委(轄3個區)。1950年2月8日,廣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設在南寧。1957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決議,撤銷廣西省建制,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南寧宣告成立,南寧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1965年國務院決定改僮族為壯族。

1958年-2002年間。作為自治區首府的南寧市和南寧(專區)地區並存。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轄原南寧地區南部憑祥市和崇左、扶綏、大新、甯明、龍州等縣。原南寧地區邕寧、橫縣、馬山、賓陽、隆安、上林劃歸南寧市。

名稱來源

東晉大興元年(西元318年),從郁林郡分出晉興郡,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歷史。唐朝貞觀八年(西元634年),唐太宗定名為邕州,南寧簡稱 “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1314年),中央政府為取南疆安寧而定名改為“南寧”,南寧由此而得名。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設南寧為自治區首府;至此,南寧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自古以來,南寧就是中國南部著名商埠和主要物資集散地。改革開放尤其是實行沿海開放城市政策以來,南寧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經濟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遞增,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居廣西前列,是廣西區域性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交匯中心。

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10.09億元,增長8.6%;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38.81億元,增長4.2%;全市93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產值3242.74億元,增長12.9%;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66.89億元,增長16.64%;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86.68億元,增長10.5%;全市完成財政收入572.48億元,增長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