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剩”者為王:司馬懿為什麼能夠笑到最後

三國時代人才如過江之鯽,文爭武鬥,分分合合,給我們奉獻了一場有關智慧與韜略的饕餮盛宴,而司馬懿在大眾看來無非是這場盛宴的一碟小菜。事實上,三國再精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等再聰明,

卻也都是在為司馬懿做嫁衣,隨著大戲的落幕,隱居於後的收盤者悄然現身,那就是這場智慧盛宴的拾掇者司馬懿。因此,筆者認為,應該為大家還原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井闡釋他何以能笑到最後。

翻遍正史野史,

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無論是《晉書》還是《資治通鑒》,如果用兩個字形容司馬懿,一是贏,二是剩。所謂贏,是指司馬懿是最後的贏家,三國非統一于魏而是統一于晉,最終的贏家不是曹家而是司馬家。所謂乘J,是指司馬懿幾乎熬死了所有同時代的英雄豪傑。僅就曹氏一族來說,司馬懿一人陪著曹家玩了四代人,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其嶄露頭角於曹操時代,備受重用于曹丕時代,
大展宏圖于曹叡時代,乾綱獨斷于曹芳時代。這樣來看,曹家之敗亡,司馬家之勝利,冥冥之中也是理所當然。

在那個群雄竟起、人才輩出的動盪時代,贏是終極目的,每個人贏的訴求不同,或苟全性命,或聞達于諸侯,或一統山河,或攻城掠地。而贏的方式可以有多種,

有人意氣風發,兵鋒所指,一片降蟠;有人羽扇綸巾,談笑間摧枯拉朽;有人孤注一擲,火燒軍糧,以弱勝強;有人鞠躬盡瘁,以攻為守,勞師遠征;也有人韜光養晦,隱忍待時,等對手先後逝去,自然不戰而勝。司馬懿就是韜光養晦的典型,筆者稱其為因剩而贏,或口“剩”者為王。“剩”者不但是因為自然壽命長、活的年齡大,首先是要能活下來。身居亂世,聰慧如諸葛亮不也是“苟全性命於亂世”嗎?然而,
郭嘉以體弱早亡,楊修以逞能身喪,荀或因憂慮而死。更可惜的是,諸葛亮53歲就損命fi_丈原,周公瑾36歲病逝巴丘,一代戰神關雲長早早敗亡麥城。也許是天妒英才,三國時代多少英雄豪傑如流星般閃過,只留下刹那間的輝煌便煙消雲散。“物竟天擇,適者生存”,“剩”者首先必須是適者。大浪淘沙,石氏礪成金,只有真正適應各種複雜環境者才能存活下來。
如果說諸葛亮、周瑜、郭嘉等是天不眷顧,那麼,荀或、楊修、關羽、張飛等更多的英豪實在難說是亡於天命。如此來看,“剩”者既有上天的眷顧,更是後世的修行。身居亂世,“剩”者必須有全身之智。能夠剩下來絕對是一個技術活,是身體、心態、謀略、智慧、意志等的綜合考量。在被魯迅稱為“晉世不文”的時代,王夫之說“上困於廷,衣冠不能自安”。升鬥小民尚且朝不保夕,更何況“伴君如伴虎”的朝堂重臣,內外強敵環繞,處處險象環生,背負鷹視狼顧之名的司馬懿能全身而終,且最終操持國柄,為後世代魏自立打下堅如磐石的基礎,難道僅僅是上天的眷顧嗎?筆者認為,最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司馬懿“剩”者為王,進而贏者通吃。

韜晦存身。亂世生存首先要有全身之智,欲全身必須有韜晦之術。身處“衣冠不能自安”的時代,在愛才如命又多疑好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曹操治下,身懷絕技、胸有韜略、腹有良謀,既是生存之本,也可能會惹來麻煩。華佗無辜被殺,楊修遭嫉而亡,荀或無端喪命等,多少血淋淋的教訓給年輕的司馬懿上了深刻的一課。《資治通鑒》說司馬懿“少聰達,多大略”。在曹操諸多謀上之中,也許司馬懿的才略不是最突出的,卻是最能韜光養晦、深藏不露者。要不然,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齡,面對曹操的徵用,斷不會想到裝病不出的。令司馬懿更難自安的是,其一出場就為後世貢獻了面相學上一個引人遐想的“鷹視狼顧”。曹操將亡,又交代曹巫“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還有亦真亦假的曹操“三馬同槽而食”的疑夢。可以說,在三國所有豪傑之中,生存環境最惡劣的當數司馬懿無疑。荀或是棄暗投明,周瑜有皇親國戚之護,諸葛亮乃劉備三顧茅廬所清,唯獨司馬懿一出場就備受懷疑。“美人遭嫉,英雄多難,非養晦何以存身?”面對強主,再英明的臣子也只能選擇韜光養晦。曹操自是英豪,“老子英雄兒好漢”,曹操諸子也個個具備文治武功。對此,年輕時就服侍太子曹巫的司馬懿應該看得很清楚。雖曹巫早亡,但曹睿也繼承有其父雄風,而且有曹真、曹休等曹姓宗親和夏侯霸、夏侯玄等夏侯姓宗親保護。因此,司馬懿將韜晦之術發揮到了極致。為了避禍存身,司馬懿在自我營造的老氣橫秋的氛圍中度過了偽裝者的一生。其對內束斂野心、掩飾鋒芒,對外趨吉避凶、示弱裝病。可歎一代英豪,晉朝鼻祖,留在歷史上的記載竟然是從裝病開始到裝病結束。其裝病演技之高,大概古人也認為實在精彩,所以記載得活靈活現。如“持杯飲粥,粥皆流出沾胸”,而且故意裝聾打岔,以致曹爽認為其“屍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通過高深的韜晦術,司馬懿不僅得以身存體健,高齡而終,而且騙過了所有的政治對手。

隱忍待時。忍耐是一個政治家的基本功。雖然隱忍與韜晦都有隱藏鋒芒、刻意低調行事的意思,但較之於韜晦,隱忍的境界更高,對自我心靈的折磨更強,對自我意志的考驗更甚。因為韜晦是客觀環境催逼下的迫不得已,而隱忍是主觀意志要求下的自我壓抑。隱忍者都在等待時機,一旦時機來臨,便爆發出磅礴之勢。司馬懿是隱忍待時的高手。他起於椽佐,整整小曹操24歲。在曹操手下強將如雲、軍師滿座的形勢下,要想存身自強,必須首先學會隱忍和等待。所以,終曹操時代,司馬懿無所建樹,也不敢建樹,蟄伏於朝,大隱於市。我們很難揣測,司馬懿的精於隱忍、善於等待,究竟是天生如此,還是與年少時的出場經歷有關。總之,司馬懿將隱忍待時的功夫發揮到了極致。無論是面對曹魏集團內部的政治鬥爭,還是與對手諸葛亮的祁山對峙,司馬懿都表現出了一個成熟政客極為難得的戰略定力和忍耐功夫。其冷靜到冷血冷酷,忍耐到笑對屈辱,時機不到,任爾冷嘲熱諷,百般羞辱,皆能坦然接受。史書曾載,諸葛亮為激司馬懿出戰,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巾幗婦人之飾”。這在古代乃奇恥大辱,連司馬懿屬下軍上都忍受不了,而司馬懿卻不為所動,繼續堅壁據守。司馬懿輔佐四朝,三次受命托孤,這在三國時代是少有的,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照理說,屢次受命托孤,不說在朝堂之上飛揚跋啟,最少也是一言九鼎。然而,除了最後一次托孤時抓住機會發動高平陵之變,多數時候司馬懿徒有托孤之名,唯唯諾諾,不越雷池一步。可見其隱藏之深、忍耐之強、等待之久,櫻之三國英豪,實屬罕見。皇上歷次的加官晉爵,司馬懿都會推讓再三才受。更難得的是,如果說在強敵環繞、生存環境惡劣的情況下隱忍可以理解,及至司馬家族乾綱獨斷,史稱其“勳德日盛,而謙恭愈甚”,封7}相,加九錫,司馬懿竟“固辭不肯受”。在剪除了所有潛在的竟爭對手後,司馬懿還在教育子孫“盛滿者道家之所忌,四時猶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損之又損之,庶可以免乎”。高平陵之變後,司馬靚所掌握的權力已遠超曹操篡漢之時,然而,司馬懿“情雖難量”,但“事未有逆”,“至於拭主後,害皇嗣,悟皇號,受九錫,但見之於操,而未見之於靚。故君子于靚有恕辭焉”。司馬懿直至生命的終結還在隱忍,為後代而隱忍。

謹慎處事。後世都說“諸葛一生唯謹慎”,但就謹慎來說,諸葛亮較之于司馬懿乃“小巫見大巫”。司馬懿的一生都是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狀態下度過的,稍有不慎即有身死族滅的危險。而諸葛亮的生存環境則要寬鬆得多,且不說劉備三顧茅廬,劉禪更是以“亞父”相稱,是攻是守,是進是退,諸葛亮可以全權決定。所以,諸葛亮的形象永遠都是羽扇綸巾,不戰而屈人之兵,充滿著自信和從容,就算是計謀也是光明正大的謀略。司馬懿則愁容慘澹,猜忌陰柔,一副深不可測的戚戚之相,滿肚子的狐疑和陰謀。這一點在《三國演義》最為經典的空城計中可見一斑。面對司馬懿大軍壓境,坐守空城的諸葛亮竟敢焚香彈琴,笑對空城,其膽大冒險到何種地步!而提軍1‘萬之眾的司馬懿謹小慎微,竟然連試探一下都不敢,後軍當前軍,即刻撤兵。誰更謹慎一目了然。雖然空城計是小說的演義,但這一故事情節的塑造較為典型地反映了司馬懿謹慎的處事風格。司馬懿一生勤勤懇懇,忠於職守,勤于任事。史載其“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當牧之間,悉皆臨履”。當謀上時,他對自己所提對策當用則用,不用則立刻閉口,知難而退,見好就收,更不可能面折廷爭,固執己見。領兵在外,面對水準相當之對手,司馬懿的策略經常是“堅守不出”,“務求全預一勝”,絕不冒險打無把握之仗。歷史記載的一個畫面清晰地反映了司馬懿的謹慎。在決定司馬靚家族前途和命運的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獨與大兒子司馬師“深謀秘策”,直至事變前一晚,方才告知二兒子司馬昭。在枚關生死存亡的一場血戰來臨前夜,司馬懿派人觀察二子的反應,大兒子司馬師氯聲如雷,鎮靜如常。二兒子司馬昭夜不能寐,寢不能安。對此,我們除了佩服司馬懿的知子之明,更欽佩其處事之謹慎、保密之嚴格。事實證明,寢不能安的司馬昭確實不堪提前與聞如此生死大事。司馬懿謹慎如此,焉能失敗?當然也應該看到,在司馬懿謹慎一生的背後是極度的隱忍,而極度隱忍的背後是有大略圖也。

見機果斷。機會從來都是稍縱即逝,“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古往今來的英雄都是把握機會的高手。史稱司馬懿“雄略內斷,英獻外決”,處事果斷,善於把握機會。司馬懿曾評價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多謀少決”曾經也被曹操用來評價過衰紹。且不管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判是否準確,但就史書所載的司馬懿來說,絕對是一個善於把握機會井勇於決斷之人。他就像一個超級獵手,等待目標時不急不躁,隱藏伏擊時紋絲不動,抓機會時如蒼鷹撲兔,又穩又准又狠,一招斃命,從不拖泥帶水。從討孟達一仗可以看出,司馬懿是用兵高手,深得兵法真傳。孟達反跡已現,諸將見孟達與吳蜀交接,勸司馬懿靜觀其變。司馬懿卻說:“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所謂兵貴神速,一月的路程,司馬懿率大軍八日到達,孟達來不及反抗,很快兵敗被殺,真是“兵動若神,謀無再計”。從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平陵之變可以看出,司馬懿抓機會能力之強、處事之果決讓人歎為觀止。高平陵之變發生在嘉平元年,當時司馬懿年已七旬,被曹爽奪去兵權後,賦閑在家,裝作行將就木之人,聲嘶氣喘,奄奄一息。誰都沒有想到,這樣一個老人竟然還能在瞬息萬變的時局中敏銳地發現那稍縱即逝的機會。對司馬懿來說,這樣的機會確實太難得,他必須抓住。隱忍待時已久的司馬懿一改往日病態,內心排山倒海之勢立時顯現,僅以三千甲兵就很快控制住了朝廷。可惜曹爽,軍權在手竟瞬間投降。曹爽及其親信被殺井被夷滅三族,其他曹姓和夏侯姓宗親或被剿殺,或被監禁。此後,司馬懿又利用王淩謀反事件,趁機將曹魏宗室全部拘捕,一網打盡,為子孫日後篡魏開晉打下了堅實基礎。除此之外,司馬懿眼光深遠,在東擋孫吳、西拒蜀漢時,能跳出戰爭之外思考求勝之道,建議實行屯田之策,使曹魏受益良多,史書稱:“務農積谷,國用豐贍。”屯田實為長遠之計,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勝,根源就在於糧草保障和供給不足。由此對比,可見司馬懿發現機會和把握機會的能力。

群豪井起,智勇相當,唯“剩”者為贏;大好河山,物華天寶,只贏者通吃。三國相殺日久,最後一歸為晉。司馬懿以其韜晦存身,隱忍待時,謹慎行事,見機果決,笑到了最後。只是,在我們看來,雖然其笑到了最後,但笑容未見得燦爛開懷。作為歷史的看客,我們都喜歡意氣風發的英雄。這一現象,櫻之中外,自古皆然。所以,雖然項羽任性好殺,非人主之才,但霸王別姬傳頌千年。與司馬懿相比,曹操猜疑心更重,他嬉笑怒駡,快意恩仇,雖為奸雄,但是粉絲更多。作為最後的勝利者,司馬懿實在不受人待見。何也?陰柔一生,偽裝一世,從無開懷一笑,未見英雄氣概。

內外強敵環繞,處處險象環生,背負鷹視狼顧之名的司馬懿能全身而終,且最終操持國柄,為後世代魏自立打下堅如磐石的基礎,難道僅僅是上天的眷顧嗎?筆者認為,最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司馬懿“剩”者為王,進而贏者通吃。

韜晦存身。亂世生存首先要有全身之智,欲全身必須有韜晦之術。身處“衣冠不能自安”的時代,在愛才如命又多疑好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曹操治下,身懷絕技、胸有韜略、腹有良謀,既是生存之本,也可能會惹來麻煩。華佗無辜被殺,楊修遭嫉而亡,荀或無端喪命等,多少血淋淋的教訓給年輕的司馬懿上了深刻的一課。《資治通鑒》說司馬懿“少聰達,多大略”。在曹操諸多謀上之中,也許司馬懿的才略不是最突出的,卻是最能韜光養晦、深藏不露者。要不然,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齡,面對曹操的徵用,斷不會想到裝病不出的。令司馬懿更難自安的是,其一出場就為後世貢獻了面相學上一個引人遐想的“鷹視狼顧”。曹操將亡,又交代曹巫“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還有亦真亦假的曹操“三馬同槽而食”的疑夢。可以說,在三國所有豪傑之中,生存環境最惡劣的當數司馬懿無疑。荀或是棄暗投明,周瑜有皇親國戚之護,諸葛亮乃劉備三顧茅廬所清,唯獨司馬懿一出場就備受懷疑。“美人遭嫉,英雄多難,非養晦何以存身?”面對強主,再英明的臣子也只能選擇韜光養晦。曹操自是英豪,“老子英雄兒好漢”,曹操諸子也個個具備文治武功。對此,年輕時就服侍太子曹巫的司馬懿應該看得很清楚。雖曹巫早亡,但曹睿也繼承有其父雄風,而且有曹真、曹休等曹姓宗親和夏侯霸、夏侯玄等夏侯姓宗親保護。因此,司馬懿將韜晦之術發揮到了極致。為了避禍存身,司馬懿在自我營造的老氣橫秋的氛圍中度過了偽裝者的一生。其對內束斂野心、掩飾鋒芒,對外趨吉避凶、示弱裝病。可歎一代英豪,晉朝鼻祖,留在歷史上的記載竟然是從裝病開始到裝病結束。其裝病演技之高,大概古人也認為實在精彩,所以記載得活靈活現。如“持杯飲粥,粥皆流出沾胸”,而且故意裝聾打岔,以致曹爽認為其“屍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通過高深的韜晦術,司馬懿不僅得以身存體健,高齡而終,而且騙過了所有的政治對手。

隱忍待時。忍耐是一個政治家的基本功。雖然隱忍與韜晦都有隱藏鋒芒、刻意低調行事的意思,但較之於韜晦,隱忍的境界更高,對自我心靈的折磨更強,對自我意志的考驗更甚。因為韜晦是客觀環境催逼下的迫不得已,而隱忍是主觀意志要求下的自我壓抑。隱忍者都在等待時機,一旦時機來臨,便爆發出磅礴之勢。司馬懿是隱忍待時的高手。他起於椽佐,整整小曹操24歲。在曹操手下強將如雲、軍師滿座的形勢下,要想存身自強,必須首先學會隱忍和等待。所以,終曹操時代,司馬懿無所建樹,也不敢建樹,蟄伏於朝,大隱於市。我們很難揣測,司馬懿的精於隱忍、善於等待,究竟是天生如此,還是與年少時的出場經歷有關。總之,司馬懿將隱忍待時的功夫發揮到了極致。無論是面對曹魏集團內部的政治鬥爭,還是與對手諸葛亮的祁山對峙,司馬懿都表現出了一個成熟政客極為難得的戰略定力和忍耐功夫。其冷靜到冷血冷酷,忍耐到笑對屈辱,時機不到,任爾冷嘲熱諷,百般羞辱,皆能坦然接受。史書曾載,諸葛亮為激司馬懿出戰,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巾幗婦人之飾”。這在古代乃奇恥大辱,連司馬懿屬下軍上都忍受不了,而司馬懿卻不為所動,繼續堅壁據守。司馬懿輔佐四朝,三次受命托孤,這在三國時代是少有的,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照理說,屢次受命托孤,不說在朝堂之上飛揚跋啟,最少也是一言九鼎。然而,除了最後一次托孤時抓住機會發動高平陵之變,多數時候司馬懿徒有托孤之名,唯唯諾諾,不越雷池一步。可見其隱藏之深、忍耐之強、等待之久,櫻之三國英豪,實屬罕見。皇上歷次的加官晉爵,司馬懿都會推讓再三才受。更難得的是,如果說在強敵環繞、生存環境惡劣的情況下隱忍可以理解,及至司馬家族乾綱獨斷,史稱其“勳德日盛,而謙恭愈甚”,封7}相,加九錫,司馬懿竟“固辭不肯受”。在剪除了所有潛在的竟爭對手後,司馬懿還在教育子孫“盛滿者道家之所忌,四時猶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損之又損之,庶可以免乎”。高平陵之變後,司馬靚所掌握的權力已遠超曹操篡漢之時,然而,司馬懿“情雖難量”,但“事未有逆”,“至於拭主後,害皇嗣,悟皇號,受九錫,但見之於操,而未見之於靚。故君子于靚有恕辭焉”。司馬懿直至生命的終結還在隱忍,為後代而隱忍。

謹慎處事。後世都說“諸葛一生唯謹慎”,但就謹慎來說,諸葛亮較之于司馬懿乃“小巫見大巫”。司馬懿的一生都是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狀態下度過的,稍有不慎即有身死族滅的危險。而諸葛亮的生存環境則要寬鬆得多,且不說劉備三顧茅廬,劉禪更是以“亞父”相稱,是攻是守,是進是退,諸葛亮可以全權決定。所以,諸葛亮的形象永遠都是羽扇綸巾,不戰而屈人之兵,充滿著自信和從容,就算是計謀也是光明正大的謀略。司馬懿則愁容慘澹,猜忌陰柔,一副深不可測的戚戚之相,滿肚子的狐疑和陰謀。這一點在《三國演義》最為經典的空城計中可見一斑。面對司馬懿大軍壓境,坐守空城的諸葛亮竟敢焚香彈琴,笑對空城,其膽大冒險到何種地步!而提軍1‘萬之眾的司馬懿謹小慎微,竟然連試探一下都不敢,後軍當前軍,即刻撤兵。誰更謹慎一目了然。雖然空城計是小說的演義,但這一故事情節的塑造較為典型地反映了司馬懿謹慎的處事風格。司馬懿一生勤勤懇懇,忠於職守,勤于任事。史載其“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當牧之間,悉皆臨履”。當謀上時,他對自己所提對策當用則用,不用則立刻閉口,知難而退,見好就收,更不可能面折廷爭,固執己見。領兵在外,面對水準相當之對手,司馬懿的策略經常是“堅守不出”,“務求全預一勝”,絕不冒險打無把握之仗。歷史記載的一個畫面清晰地反映了司馬懿的謹慎。在決定司馬靚家族前途和命運的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獨與大兒子司馬師“深謀秘策”,直至事變前一晚,方才告知二兒子司馬昭。在枚關生死存亡的一場血戰來臨前夜,司馬懿派人觀察二子的反應,大兒子司馬師氯聲如雷,鎮靜如常。二兒子司馬昭夜不能寐,寢不能安。對此,我們除了佩服司馬懿的知子之明,更欽佩其處事之謹慎、保密之嚴格。事實證明,寢不能安的司馬昭確實不堪提前與聞如此生死大事。司馬懿謹慎如此,焉能失敗?當然也應該看到,在司馬懿謹慎一生的背後是極度的隱忍,而極度隱忍的背後是有大略圖也。

見機果斷。機會從來都是稍縱即逝,“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古往今來的英雄都是把握機會的高手。史稱司馬懿“雄略內斷,英獻外決”,處事果斷,善於把握機會。司馬懿曾評價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多謀少決”曾經也被曹操用來評價過衰紹。且不管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判是否準確,但就史書所載的司馬懿來說,絕對是一個善於把握機會井勇於決斷之人。他就像一個超級獵手,等待目標時不急不躁,隱藏伏擊時紋絲不動,抓機會時如蒼鷹撲兔,又穩又准又狠,一招斃命,從不拖泥帶水。從討孟達一仗可以看出,司馬懿是用兵高手,深得兵法真傳。孟達反跡已現,諸將見孟達與吳蜀交接,勸司馬懿靜觀其變。司馬懿卻說:“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所謂兵貴神速,一月的路程,司馬懿率大軍八日到達,孟達來不及反抗,很快兵敗被殺,真是“兵動若神,謀無再計”。從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平陵之變可以看出,司馬懿抓機會能力之強、處事之果決讓人歎為觀止。高平陵之變發生在嘉平元年,當時司馬懿年已七旬,被曹爽奪去兵權後,賦閑在家,裝作行將就木之人,聲嘶氣喘,奄奄一息。誰都沒有想到,這樣一個老人竟然還能在瞬息萬變的時局中敏銳地發現那稍縱即逝的機會。對司馬懿來說,這樣的機會確實太難得,他必須抓住。隱忍待時已久的司馬懿一改往日病態,內心排山倒海之勢立時顯現,僅以三千甲兵就很快控制住了朝廷。可惜曹爽,軍權在手竟瞬間投降。曹爽及其親信被殺井被夷滅三族,其他曹姓和夏侯姓宗親或被剿殺,或被監禁。此後,司馬懿又利用王淩謀反事件,趁機將曹魏宗室全部拘捕,一網打盡,為子孫日後篡魏開晉打下了堅實基礎。除此之外,司馬懿眼光深遠,在東擋孫吳、西拒蜀漢時,能跳出戰爭之外思考求勝之道,建議實行屯田之策,使曹魏受益良多,史書稱:“務農積谷,國用豐贍。”屯田實為長遠之計,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勝,根源就在於糧草保障和供給不足。由此對比,可見司馬懿發現機會和把握機會的能力。

群豪井起,智勇相當,唯“剩”者為贏;大好河山,物華天寶,只贏者通吃。三國相殺日久,最後一歸為晉。司馬懿以其韜晦存身,隱忍待時,謹慎行事,見機果決,笑到了最後。只是,在我們看來,雖然其笑到了最後,但笑容未見得燦爛開懷。作為歷史的看客,我們都喜歡意氣風發的英雄。這一現象,櫻之中外,自古皆然。所以,雖然項羽任性好殺,非人主之才,但霸王別姬傳頌千年。與司馬懿相比,曹操猜疑心更重,他嬉笑怒駡,快意恩仇,雖為奸雄,但是粉絲更多。作為最後的勝利者,司馬懿實在不受人待見。何也?陰柔一生,偽裝一世,從無開懷一笑,未見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