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呂敬人:讀書是修行,做書是苦旅

讀書是修行,做書是苦旅。

做書是一種責任,做好書也是一件善事。

做人的底線是知恥,做事的底線是良知。

敬人人敬,善始善終。

——呂敬人

古人將讀書譽為“品書”,意即好書如茶,需細細品嘗。若在書店碰上呂敬人的書,拔腿要溜也難,不一口氣捋到封底再折騰幾個來回,是不會輕易罷了手和眼的。他設計的書在海內外有口皆碑,一出版就受到關注,甚至一銷而空。

這些書到底有怎樣的魔力?讓我們沿著他書籍設計40年的攀登之路,

同享“書藝問道”之美的閱讀之旅。

《朱熹榜書千字文》

全書以原大複製宋代名家朱熹千字文,保持了拓片的原汁原味,尋得一種古樸的梵夾裝書籍狀態。

封面以三種不同色彩的特種紙單色印刷,以中國筆劃點、撇、捺作為上、中、下三冊書的基本符號體現書法主題。

封函設計,用夾板裝穿皮綴連著如意扣,鎖合兩塊刻字木雕版,莊嚴、厚重,讓人聯想到活字印刷術與文字傳播……

《懷珠雅集》

素色紙外封,一根細麻繩打結捆紮。

閱讀區翻到此書,封面是粗紋的磁青紙,綿軟而結實,書紙輕薄,自然毛邊的手撕書簽貼在質感非常柔軟的宣紙封面上,

讓人觸摸到東方紙張植物纖維,有一種帶有溫度的親切感。

內頁一圖一文,圖為彩印的藏書票,文是古今中外的書話,精美無比。

《剪紙的故事》

書的封面是一幅剪紙作品,可以展開賞玩。

翻開書,一些彩頁被橫向裁開,上下頁可以自由分離拼合。

書中有意採用不同質感的紙材,薄紙好似窗花紙,又有色彩鮮豔的彩紙,以彩線縫綴。這樣的設計依託于傳統,又不失現代性,閱讀本身也就增添了樂趣。

該書獲2012年“世界最美的書”銀獎。

《華韻經典》

該郵冊外包裝精美,莊重典雅,由傳說中的仙女飛天為主體構成。

畫中左右各兩組仙女,左側藍色背景中飛天所持為西洋樂器;右側黃色背景上飛天正演奏的為中國傳統樂器,美輪美奐。似乎在讀者表達——藍色的西方海洋文明正在向深沉、厚重的中華文明靠攏並融合。

《中國現代陶瓷藝術》

盒函書脊將陶藝家高振宇的青瓷器皿的歸納圖形,形成本書各卷的識別記號。此記號也滲透于文內、扉頁、文字頁、隔頁、版權頁中。

全書的設計疏密有致,繁簡得當,表現出濃厚的和諧之美。

《中國記憶》

構築流覽中國千年文化印象的博覽“畫廊”,設計核心定位是體現東方文化審美價值。

封面運用具有水墨意蘊的長城攝影,腰帶則是中國典型的文化遺產圖像反印。

書脊上端,用紅線紮制中國方勝圖形橫貫三個側面。

為了完整呈現圖像畫面全景,跨頁執行M折法,讓頁面內容充分展開。

該書於2009年獲得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獎。

《梅蘭芳》

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是書口的設計。讀者閱讀的時候,將書左翻是梅蘭芳穿戲服的舞臺形象,右翻是著便裝的生活形象。一個小小的書口,將梅蘭芳臺上、台下兩個側面生動展現出來。

讀者在翻閱過程中將體會到梅蘭芳先生一生的精彩舞臺,書由此成為一個能夠駕馭時空的能動的生命體……

《忘憂清樂集》

古棋譜《忘憂清樂集》,做成了一個木質棋盤的變體書箱。裡面放棋子,打開便是棋盤。抽盒裡是書,一邊讀譜一邊可以下棋。有趣而實用!

《歷史的場》

此書中設有兩個入口,即兩個不同行業的人將話題通過兩個階梯逐層深入。

隨著話題的深入,書頁的翻動,閱讀體不斷變換著空間關係,文本產生了時間的流動,資訊通過閱讀在書籍間遊走,書成為為圖像與文字舒適居住的地方。如同一棟建築必須通過人在其中的活動才體現得出最佳居住審美的結構關係。

《西域考古圖記》

封面用殘缺的文物圖像磨切嵌貼,並壓燙斯坦因探險西域的地形線路圖。

函套本加附敦煌曼荼羅陽刻木雕板。木匣本則用西方文具櫃捲簾形式,門簾雕曼荼羅圖像。

整個形態富有濃厚的藝術情趣,有力地激起人們對西域文明的神往和關注。

《巴金的家》

畫面用紅、黑、金色,構成紅的豔麗、金的輝煌、黑的深沉,溶於灰色基調中,表現了巴金的沉甸甸的“家”。

《清宮散佚國寶特集》

書的整體工藝為傳統手工加工,木料為傳統豬皮膘膠合,木工暗榫卯結構,木器著色,麻布壓凹紋飾,表面鑲嵌,結合現代鐳射雕刻花紋技術製作而成,總加工序達六十多道,盡顯傳統手工精工製作。

《中央美術學院》

封面上部大字運用平面構成中“線的構成”,以美術中最本質的元素構建出回廊一樣的圖案,扎實的基本功,可見一斑。

《西藏印象》

展櫃裡陳列著許多書,第一眼便看到這本,封面太出挑。多色搭配給人很強的視覺衝擊力,是效果最佳的製作方式之一,只看封面就有想買下來的衝動。

《當流星與彩虹相遇》

飛逝的流星與彩虹的色彩結合起來,點綴在淡化後的靛藍色背景上,封面設計給人一種小清新、浪漫的感覺。

《世界人文簡史文化與價值》

封面上居然有蒙娜麗莎,你能看出來嗎?

《點亮小橘燈》

該書所用插圖採用的是中國的一位藝術家的新剪紙藝術,使孩子們更容易看得懂。

《廢墟輝煌》

由藏門裝飾受到啟示,以銅件纏繞藏族特有的棉紗彩帶,作為盒蓋配飾。

《為中醫而生的人們》

《斯妤散文精選》

《百景圖》

《大聖遺音》

想給大家介紹的美書實在是太多……不勝枚舉!

我相信書是有生命的。關鍵是,設計師一定要改變只做書衣打扮的裝幀觀念,要投入貫穿由表及裡傳遞文本真意的書籍設計的力量,做出真正讓讀者感受到書籍生命的好書,並讓其代代相傳,那是一個多麼溫和美好的時代。

——呂敬人

呂敬人

書籍設計師,清華大學學院教授

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成員

敬人設計工作室藝術總監、《書籍設計》叢書主編

曾被評為對中國書籍裝幀50年產生影響的十位設計家之一

亞洲十位設計師之一

獲首屆華人藝術成就大獎,中國設計事業功勳獎

作品曾獲國內外多項大獎:

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獎

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覽金獎

三次獲得中國出版裝幀設計政府獎

13次獲得“中國最美的書”獎

2012年在德國克林斯勃書籍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

2014年擔任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國際評委

2016年在韓國坡州舉辦“呂敬人書籍設計與他的十位弟子展”

2017年在美國三藩市舉辦“呂敬人的設計”個展

文中圖片實拍於今日美術館《書藝問道——呂敬人書籍設計40年》展覽。

隔著螢幕,你永遠無法聞到那股書香;再高清的顯示幕,也無法透出文本的真意。

該展覽於本月24日結束。趁書展還沒結束,去現場感受呂老匠人精神的魅力吧!

一位75歲的老人,歷經12年,用1支筆,畫了一批北京即將消失的老房子、胡同裡的老物件

“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探訪“琉璃工房”的後花園

本文由四川傳媒學院教授鄭高鵬進行科學性把關

盒函書脊將陶藝家高振宇的青瓷器皿的歸納圖形,形成本書各卷的識別記號。此記號也滲透于文內、扉頁、文字頁、隔頁、版權頁中。

全書的設計疏密有致,繁簡得當,表現出濃厚的和諧之美。

《中國記憶》

構築流覽中國千年文化印象的博覽“畫廊”,設計核心定位是體現東方文化審美價值。

封面運用具有水墨意蘊的長城攝影,腰帶則是中國典型的文化遺產圖像反印。

書脊上端,用紅線紮制中國方勝圖形橫貫三個側面。

為了完整呈現圖像畫面全景,跨頁執行M折法,讓頁面內容充分展開。

該書於2009年獲得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獎。

《梅蘭芳》

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是書口的設計。讀者閱讀的時候,將書左翻是梅蘭芳穿戲服的舞臺形象,右翻是著便裝的生活形象。一個小小的書口,將梅蘭芳臺上、台下兩個側面生動展現出來。

讀者在翻閱過程中將體會到梅蘭芳先生一生的精彩舞臺,書由此成為一個能夠駕馭時空的能動的生命體……

《忘憂清樂集》

古棋譜《忘憂清樂集》,做成了一個木質棋盤的變體書箱。裡面放棋子,打開便是棋盤。抽盒裡是書,一邊讀譜一邊可以下棋。有趣而實用!

《歷史的場》

此書中設有兩個入口,即兩個不同行業的人將話題通過兩個階梯逐層深入。

隨著話題的深入,書頁的翻動,閱讀體不斷變換著空間關係,文本產生了時間的流動,資訊通過閱讀在書籍間遊走,書成為為圖像與文字舒適居住的地方。如同一棟建築必須通過人在其中的活動才體現得出最佳居住審美的結構關係。

《西域考古圖記》

封面用殘缺的文物圖像磨切嵌貼,並壓燙斯坦因探險西域的地形線路圖。

函套本加附敦煌曼荼羅陽刻木雕板。木匣本則用西方文具櫃捲簾形式,門簾雕曼荼羅圖像。

整個形態富有濃厚的藝術情趣,有力地激起人們對西域文明的神往和關注。

《巴金的家》

畫面用紅、黑、金色,構成紅的豔麗、金的輝煌、黑的深沉,溶於灰色基調中,表現了巴金的沉甸甸的“家”。

《清宮散佚國寶特集》

書的整體工藝為傳統手工加工,木料為傳統豬皮膘膠合,木工暗榫卯結構,木器著色,麻布壓凹紋飾,表面鑲嵌,結合現代鐳射雕刻花紋技術製作而成,總加工序達六十多道,盡顯傳統手工精工製作。

《中央美術學院》

封面上部大字運用平面構成中“線的構成”,以美術中最本質的元素構建出回廊一樣的圖案,扎實的基本功,可見一斑。

《西藏印象》

展櫃裡陳列著許多書,第一眼便看到這本,封面太出挑。多色搭配給人很強的視覺衝擊力,是效果最佳的製作方式之一,只看封面就有想買下來的衝動。

《當流星與彩虹相遇》

飛逝的流星與彩虹的色彩結合起來,點綴在淡化後的靛藍色背景上,封面設計給人一種小清新、浪漫的感覺。

《世界人文簡史文化與價值》

封面上居然有蒙娜麗莎,你能看出來嗎?

《點亮小橘燈》

該書所用插圖採用的是中國的一位藝術家的新剪紙藝術,使孩子們更容易看得懂。

《廢墟輝煌》

由藏門裝飾受到啟示,以銅件纏繞藏族特有的棉紗彩帶,作為盒蓋配飾。

《為中醫而生的人們》

《斯妤散文精選》

《百景圖》

《大聖遺音》

想給大家介紹的美書實在是太多……不勝枚舉!

我相信書是有生命的。關鍵是,設計師一定要改變只做書衣打扮的裝幀觀念,要投入貫穿由表及裡傳遞文本真意的書籍設計的力量,做出真正讓讀者感受到書籍生命的好書,並讓其代代相傳,那是一個多麼溫和美好的時代。

——呂敬人

呂敬人

書籍設計師,清華大學學院教授

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成員

敬人設計工作室藝術總監、《書籍設計》叢書主編

曾被評為對中國書籍裝幀50年產生影響的十位設計家之一

亞洲十位設計師之一

獲首屆華人藝術成就大獎,中國設計事業功勳獎

作品曾獲國內外多項大獎:

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獎

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覽金獎

三次獲得中國出版裝幀設計政府獎

13次獲得“中國最美的書”獎

2012年在德國克林斯勃書籍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

2014年擔任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國際評委

2016年在韓國坡州舉辦“呂敬人書籍設計與他的十位弟子展”

2017年在美國三藩市舉辦“呂敬人的設計”個展

文中圖片實拍於今日美術館《書藝問道——呂敬人書籍設計40年》展覽。

隔著螢幕,你永遠無法聞到那股書香;再高清的顯示幕,也無法透出文本的真意。

該展覽於本月24日結束。趁書展還沒結束,去現場感受呂老匠人精神的魅力吧!

一位75歲的老人,歷經12年,用1支筆,畫了一批北京即將消失的老房子、胡同裡的老物件

“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探訪“琉璃工房”的後花園

本文由四川傳媒學院教授鄭高鵬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