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亞馬遜、穀歌、蘋果財報齊發,AI到底是錦上添花,還是雪上加霜?

今天幾大巨頭的財報都紮堆了,蘋果竟然是最不起眼的那個。

撰文 | 邱陸陸

又是一季度一次的科技巨頭紮堆報告業績的時候,截止美國時間 2 月 1 日,穀歌、亞馬遜、蘋果,三家已經齊齊交出本季度成績單。

喊著 All in AI 的各家,落實在報表裡又有多少真金白銀進賬呢?

本季度三大公司的主要財務指標及其同比變化。其中,穀歌的淨收入為按照稅改調整前的數字,稅改調整會影響穀歌本季度淨收入,實際淨收入為 - 30.2 億。

Alphabet:27 億硬體銷售收入

Alphabet 及其子公司穀歌,是這一波所謂「All in AI」戰略的「領頭羊」(是的,此處「影射」公開喊出了 All in AI 口號又矢口否認的某李姓總裁)。

自從 2014 年收購 DeepMind 開始,Alphabet 開始明確宣稱以 AI 作為公司核心戰略,並且也確實這樣實踐了。

然而無論是賺足了眼球的 AlphaGo 還是每年以百為單位貢獻頂會論文的 Google Brain 和 Google Research,都是「花錢大戶」而不是收入中心。

那麼,在財報裡,AI 的身影在哪裡呢?

在去年的年報中,創始人 Larry Page 是這樣解釋這個問題的:

「我對於 Sundar 以機器學習和 AI 為核心領導公司的方式感到激動。

我們以 Google Assistant 為落地點實行這個策略,並將其融入 Pixel 和 Google Home 等一系列全新的硬體設備中。未來還有一系列其他產品,也敬請期待。」

簡言之,智慧硬體是 Alphabet 的第一個落點。

除此之外,Larry 還提到了「Google Cloud 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將我們的機器學習硬體與軟體帶向所有人。」

雖然穀歌雲還沒有在雲服務領域獲得類似亞馬遜 AWS 的統治性行業地位,然而能夠承擔穀歌各項機器學習相關服務的部署,

也變相展示著穀歌雲的能力。這種能力在未來為客戶的青睞與信任提供背書。

穀歌在分部收入報告中,將硬體收入以及穀歌雲收取的服務費,與 Google Play 的移動應用收入一起納入「其他收入」部分。

2016 年,這一分部第一次占到了穀歌收入的 10% 以上,達到了 11.3%。

本期,穀歌的「其他收入」達 46.87 億,同比增長 37%,占穀歌總收入的 14.7%。

公司在電話會議上透露,其中,來自穀歌雲的收入規模在 10 億左右,

Google Play 收入不足 10 億。

換言之,至少有 27 億來自硬體銷售。

今年,售價高達 249 美元的 Clips 剛剛開放預定就被粉絲們「洗劫一空」,可以說給穀歌的硬體生意開了個好頭。

隨著 Google Assistant 將越來越多的 AI 能力整合成功能,融入其日益豐富的產品線,可以預期,穀歌的 AI 與硬體的結合,在未來還會有不小的空間。

亞馬遜:一年 1000 萬台 Echo 設備

前不久的 CES 上,Google Home 與 Amazon Echo 的對台大戲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兩家公司在「語音入口爭奪戰」之中的對壘形勢也終於明朗。

這次財報發佈,穀歌稍稍透露了銷售金額的口風,而亞馬遜則稍稍提及了銷售數量。

2017 年,據亞馬遜透露,一共有「1000 多萬台」Echo 設備被售出。

這家向來對自己的銷售數位諱莫如深的公司,只把自己的業務按照地域分為了「北美」、「海外」和「AWS」,因此,我們並沒有辦法能夠準確知道,Echo 究竟給亞馬遜貢獻了多少收入。

不過,與 07 年發佈的 Kindle 累計「1000 多萬台」的銷售數字對比,我們可以對智慧音箱的受歡迎程度稍作瞭解。

另一個可以稍作對比的是阿裡的情況,2017 年,在國內智能音箱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的背景下,阿裡借著雙十一的風潮以「降價 80%」的雷霆手段,力推售價低至 99 元的天貓精靈。

在昨天公佈的最新一季度業績中,阿裡巴巴提到,自 7 月發售以來,天貓精靈已售出 100 萬台。

不過,大家或許還記得,在雙十一當天早上,天貓精靈也發出過「天貓精靈雙 11 總銷量 100 萬台」的消息。

當然,考慮到其低至 99 元的售價,即使是 100 萬台,也不過能帶來 1 個億的收入。這與阿裡一個季度 830 億元(238 億美元)水準的收入相比,還只是九牛一毛。

如果說在智慧音箱上,穀歌與亞馬遜還是鼎立之勢,那麼在雲服務上,AWS 可以說是一馬當先了。

AWS 不是亞馬遜的「其他收入」,而是實打實的「主營業務」,本季度,AWS 再次砍下了 45% 的增幅,達到了 51.13 億銷售,與此同時貢獻了超過 50% 的營業收入。

蘋果:貴有貴的道理?

對於谷歌和亞馬遜來說,AI 是他們的「錦上添花」,而對於蘋果來說,AI 走進了他們的核心產品,卻好像是「雪中送失敗」。

蘋果上個季度的 iPhone 銷量 7730 萬台,同比下滑 1%,這已經是 2017 年的第二次同比銷量下滑了。

據悉,由於 iPhoneX 在美國和中國的年末銷售不理想,蘋果已經將新一季度的產量目標下調了一半。

和大幅提高的價格相比,看來,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 AI 功能並未給 iPhone 的消費者帶來相應的價值。

但是新品 iPhone,尤其是 iPhoneX 的高售價,將蘋果的銷售均價提高到了 796 美元,銷售額提高了 13%。

只能說,貴有貴的道理。但是這明顯不是持久之計,那些咬著牙購入了 999 刀新機的死忠粉們,能經得起幾輪的漲價呢?

我們可以對智慧音箱的受歡迎程度稍作瞭解。

另一個可以稍作對比的是阿裡的情況,2017 年,在國內智能音箱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的背景下,阿裡借著雙十一的風潮以「降價 80%」的雷霆手段,力推售價低至 99 元的天貓精靈。

在昨天公佈的最新一季度業績中,阿裡巴巴提到,自 7 月發售以來,天貓精靈已售出 100 萬台。

不過,大家或許還記得,在雙十一當天早上,天貓精靈也發出過「天貓精靈雙 11 總銷量 100 萬台」的消息。

當然,考慮到其低至 99 元的售價,即使是 100 萬台,也不過能帶來 1 個億的收入。這與阿裡一個季度 830 億元(238 億美元)水準的收入相比,還只是九牛一毛。

如果說在智慧音箱上,穀歌與亞馬遜還是鼎立之勢,那麼在雲服務上,AWS 可以說是一馬當先了。

AWS 不是亞馬遜的「其他收入」,而是實打實的「主營業務」,本季度,AWS 再次砍下了 45% 的增幅,達到了 51.13 億銷售,與此同時貢獻了超過 50% 的營業收入。

蘋果:貴有貴的道理?

對於谷歌和亞馬遜來說,AI 是他們的「錦上添花」,而對於蘋果來說,AI 走進了他們的核心產品,卻好像是「雪中送失敗」。

蘋果上個季度的 iPhone 銷量 7730 萬台,同比下滑 1%,這已經是 2017 年的第二次同比銷量下滑了。

據悉,由於 iPhoneX 在美國和中國的年末銷售不理想,蘋果已經將新一季度的產量目標下調了一半。

和大幅提高的價格相比,看來,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 AI 功能並未給 iPhone 的消費者帶來相應的價值。

但是新品 iPhone,尤其是 iPhoneX 的高售價,將蘋果的銷售均價提高到了 796 美元,銷售額提高了 13%。

只能說,貴有貴的道理。但是這明顯不是持久之計,那些咬著牙購入了 999 刀新機的死忠粉們,能經得起幾輪的漲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