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逐漸淡出“微信”後,我才發現自己竟錯過了那麼多……

文/林桔

“有事沒事都要刷一遍朋友圈”是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的常態。

只要點亮螢幕解了鎖,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微信,沒消息的話就刷一遍朋友圈,刷完順手鎖屏,然後突然有點懵,

不記得剛才為什麼要打開手機,緩兩秒以後才會突然恢復神智:哦~我剛才打開手機是要給我老媽打個電話…

這種情況不斷出現,漸漸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這一連串的動作是如此的流暢,仿佛是往我腦袋裡輸入的一串程式,只要打開手機,程度就會自動運行,我的手指就會自動跳轉到打開微信、刷朋友圈。

這個程式到底是如何編入的呢?答案顯而易見,只能是因為我平時無數次地打開微信,

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

微信對於我,對於任何喜歡刷的人來說,不單單是一個聊天軟體,它更是填滿我們生活空白的工具。我們都太害怕空白,害怕自己看起來很無聊,害怕窘迫,於是只要有空,我們就會把手機從兜裡撈出來,

手機螢幕上空空如也、沒有人找,也沒有什麼要做的事,可都已經拿出來了,難不成看一眼時間就放回去?幹嘛呢?刷朋友圈吧,看公眾號吧。

朋友圈上的那個提醒新消息的小紅點,五花八門公眾號裡的各類文章在很長時間裡成為了我的精神慰藉。我一度覺得是它們排解了我的無聊,拯救了我無處安放的雙手,但等我掙脫微信的束縛回頭看時才發現,微信是一口井,

我往井裡看,以後看到了所有,其實不過是倒影在井水上的那一小塊天地,還要時刻謹防腳打滑,滑落井中。

後來,在考研的那一年,我為了防止自己不專心看書偷偷玩手機,每天不帶手機出門,漸漸低戒了微信的癮。也就是在這以後我才發現,微信對於我,對於很多人來說,真的是需要戒掉的毒藥:因為它讓我們漸漸忘記思考,忘記了專注。

我們可以專注地玩微信,但我們卻不能專注於其他手裡正在做的事。

我們會在做任何事的任何時間突然拿出手機來玩微信,會在任何可以用來放空自己思考問題的時候打開微信。我們拒絕思考,我們三心二意,我們誠心誠意地成為了被微信牽著走的人。

思考是人類最大的天賦,是讓我們成就當今文明的根本,丟了思考就等同於在做返祖運動,在不斷向著我們偉大的原始祖先靠攏,而專注是我們最優秀的品質之一,

它讓我們充滿魅力、事半功倍。

左為惲之瑋,右為張偉

在2018年度科學突破獎上,兩位80後科學家惲之瑋、張偉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而獲得了數學新視野,這個獎等同於科技界的奧斯卡。我們可能不熟悉他們的名字,可在科技圈,他們的名字如雷貫耳。

這兩位科學家在採訪時說他們到現在都不會用微信,更別說刷朋友圈了。他們從兜裡掏出來的,是早已經被稱為老年機的那款諾基亞,除了接打電話、發發短信,再無更多功能。

他們兩均天賦異稟,從小在數學方面就展示了驚人的天賦,但這遠遠不夠,他們從小到大都在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升自己,他們此前的生命裡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數學。他們的時間和我們一樣,每天都只有24個小時,但他們的時間價值遠遠高於我們。思考、專注是他們的信條。

我們每天花費在微信裡的時間不能一概而論說成是浪費,因為我們可能是在聊一件很緊迫的事,可能在看一篇寫得很好的文章…但我們不能一直做資訊的接收者。

拿公眾號文章來說,我們從微信裡獲取的資訊是由別人精心整理、包裝好的,無論有用沒用都是別人說的,我們只會讓自己記住文章裡提到的那些內容,記住別人說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但我們從來不會去深究為什麼,不會深究這句話有多少可信度,不會自己去親自看一看,去自己總結一番,因為這個過程很辛苦,我們選擇了最方便的路就是別人的東西照單全收。

從小到大我們都知道“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小我們就被耳提面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都知道實踐很重要,知道要把別人的成果內化為自己的,知道思考很重要,知道學習方法是高於學習的存在。

在手機還沒有普及,微信還沒有出現的的小時候,我們最喜歡的便是問“為什麼”。我們會追著父母問為什麼天是藍的,為什麼眼淚是鹹的…我們會花一整天的時間在院子裡看螞蟻搬家,我們會做很多事,我們滿懷好奇,喜歡思考,熱愛生活,積極陽光。

但我們長大了,手機越來越智慧,獲取資訊越來越方便,任何不懂的問題只要打開百度,下一秒答案就在眼前。我們不喜歡問為什麼,不再想要去親自尋找答案,我們只想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答案,有沒有捷徑。

生活是一門藝術,要想把生活過好,不懂思考怎麼行?別把他人的經驗當作人生信條,適當參考就好了。路在我們自己腳下,要怎麼走,往哪裡走,都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而這一切,唯有深思熟慮方能做到最優、唯有專注才能事半功倍。

微信是好的,但前提是你得別讓它變“壞”。

可在科技圈,他們的名字如雷貫耳。

這兩位科學家在採訪時說他們到現在都不會用微信,更別說刷朋友圈了。他們從兜裡掏出來的,是早已經被稱為老年機的那款諾基亞,除了接打電話、發發短信,再無更多功能。

他們兩均天賦異稟,從小在數學方面就展示了驚人的天賦,但這遠遠不夠,他們從小到大都在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升自己,他們此前的生命裡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數學。他們的時間和我們一樣,每天都只有24個小時,但他們的時間價值遠遠高於我們。思考、專注是他們的信條。

我們每天花費在微信裡的時間不能一概而論說成是浪費,因為我們可能是在聊一件很緊迫的事,可能在看一篇寫得很好的文章…但我們不能一直做資訊的接收者。

拿公眾號文章來說,我們從微信裡獲取的資訊是由別人精心整理、包裝好的,無論有用沒用都是別人說的,我們只會讓自己記住文章裡提到的那些內容,記住別人說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但我們從來不會去深究為什麼,不會深究這句話有多少可信度,不會自己去親自看一看,去自己總結一番,因為這個過程很辛苦,我們選擇了最方便的路就是別人的東西照單全收。

從小到大我們都知道“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小我們就被耳提面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都知道實踐很重要,知道要把別人的成果內化為自己的,知道思考很重要,知道學習方法是高於學習的存在。

在手機還沒有普及,微信還沒有出現的的小時候,我們最喜歡的便是問“為什麼”。我們會追著父母問為什麼天是藍的,為什麼眼淚是鹹的…我們會花一整天的時間在院子裡看螞蟻搬家,我們會做很多事,我們滿懷好奇,喜歡思考,熱愛生活,積極陽光。

但我們長大了,手機越來越智慧,獲取資訊越來越方便,任何不懂的問題只要打開百度,下一秒答案就在眼前。我們不喜歡問為什麼,不再想要去親自尋找答案,我們只想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答案,有沒有捷徑。

生活是一門藝術,要想把生活過好,不懂思考怎麼行?別把他人的經驗當作人生信條,適當參考就好了。路在我們自己腳下,要怎麼走,往哪裡走,都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而這一切,唯有深思熟慮方能做到最優、唯有專注才能事半功倍。

微信是好的,但前提是你得別讓它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