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師巨獻:用“中國白”征服世界|閩商地理·印象德化

撐起德化陶瓷產業一片天空的,有一家家企業,更有一位位藝術家。

對不少德化人來說,研究所、工作室是他們陶瓷創業的起點。

寇富平:上陣父子兵,建白再創新

寇富平是目前福建唯一一位榮獲“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的陶瓷藝術家,

哦,全國總共僅有十六位。

能夠獲此殊榮,與寇富平在陶瓷藝術幾十年的貢獻密切相關。

1959年,景德鎮陶瓷學院首屆畢業生寇富平,畢業回福建,就參與到福建省輕工廳研究所陶瓷研究室的重點專案:再現“中國白”。

發軔于宋元,盛行於明代的德化白瓷,以其如脂似玉的質感,被歐洲人譽為“中國白”,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但在清朝中葉之後卻逐漸失傳。1950年代,福建省輕工廳立項研發,經過多年研究,終於在1963年取得成功,再經過兩年的測試之後,於1965年推廣生產,命名為“建白瓷”,意味福建特有白瓷。

寇富平全程參與“建白瓷”的研究、推廣、生產,並在專案生產基地落戶德化之後,

繼續跟進。寇富平對“建白瓷”的性能特徵,有了透徹瞭解,結合自己在造型創業設計上的基礎與靈感,寇富平設計創作的“羊頭花瓶”、“芭蕉花瓶”、“牡丹花瓶”,問世之後引起轟動,被國家外交部選定為國家禮品瓷,持續生產近三十年。他為人民大會堂毛澤東休息室設計創作的刻花牡丹筆筒,被譽為“主席筆筒”,成為收藏珍品。

也正因為太出色了,1998年就要退休的寇富平,原計劃在花甲之年開始創業被打斷了,德化瓷廠返聘他當技術顧問。

“這一幫就幫了十三年。”寇富平笑著說。直到2011年,74歲的寇富平,“重出江湖”,與兒子寇建勳聯合創建了華勳經典建白瓷有限公司,專注研究開發建白瓷的設計製作,並取得了巨大成果:早年經典重現,

新品迭出不窮。

寇建勳在寇富平的耳濡目染下,從小就對陶瓷藝術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從其父親身上,學到了非常扎實的基本功。

2014年,寇建勳選送是三件作品參加海峽版權(創意)產業精品博覽交易會,竟然獲得了金銀銅獎以及優秀獎所有獎項。從未參加任何比賽和展覽的寇家父子,再一次引發業內聚焦。

現在,父子兩個配合默契,寇富平要將自己平生所學所有,全部傳承給寇建勳;寇建勳在父親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獨特的時代語言與藝術感悟,創新發展建白瓷的表達方式。目前,寇家父子又有40多種新器型問世,包括最新成果《鳳凰涅槃》、《玉蘭香抱》等,都廣受歡迎。

但純手工製作的華勳建白瓷,要量產卻是不容易。但物以稀為貴,也因為這樣,收藏家對其作品,卻是求之不得。

徐思敏:用“中國印”征服世界

徐思敏為廈門金磚會晤設計製作的國禮,是獨具特色的“中國印”。

說起本次國禮瓷設計製作,徐思敏感慨萬千:“這是千古難逢的大事件,作為一個瓷藝家能夠參與到如此重大的事件中,是非常難得的。”

機會來了就要把握住。因為時間非常緊迫,從接到任務到創意提出,到造型設計,徐思敏用一周時間數易其稿,他要選擇一個大主題!最終徐思敏確立了中國印作為載體,向廈門金磚會晤致敬。

“最後我想到,用中國印作為表達的載體,來體現濃重的中國風格,然後從印上端、側面,再結合地方特色,展示一個融合的觀點、共同繁榮的期待。因為中國印是中國信仰、中國精神、中國神韻的象徵,就像歌詞裡唱的,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在古代漢語語境中,印即信,有信任、信用、信念、信仰的多重含義,具有非常濃厚的中國性格,代表著中國的一諾千金。然後在印的頂端,用廈門傳說中的白鷺女神為代表,象徵著天人合一的概念在裡面,也糅合了濃郁的地方風韻。”

《包容》,為博科娃女士(IRINA BOKOVA)而作

在中國印的創意設計得到組委會相關機構的高度認同之後,徐思敏還面臨這一個巨大的困難。因為瓷土要經過高溫燒結,而中國印的四周需要絕對垂直,這個挑戰難度簡直是匪夷所思。但經過多次研發、設計,徐思敏最終解決了四壁純垂直問題。

“這個垂直問題難度相當高,雖然採取了新的思路、新的辦法,但廢品率還是很高。最後是200多件作品中,能夠選出十件合格的產品就相當滿意。十瓷九漏不足以表達這一次創作的難度。”

談及廈門金磚會晤對德化瓷的歷史機遇,徐思敏表示,本次廈門金磚會晤國禮,是德化窯走向世界的又一次機會。

《鼓舞》,獲2012中國“大地獎”銀獎

“陶瓷是中國的名片,可以說,通過古代絲綢之路,陶瓷養活一個大國家。因為海絲主要出口商品,就是陶瓷,用來交換國內所需要的各種物質。德化瓷是核心之一,歷史以來在海外知名度都非常高。現在海外博物館中,德化瓷器都是鎮館之寶的地位。這不僅是經濟交往,更是文化輸出、文明輸出。因為從遠古至今,陶瓷都是人類利用大自然最優秀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國首選的、能夠代表中國特色的藝術品品類。”

從個人來說,能夠參與到這樣的大事件中,雖然過程很苦,但結果很甜。其實,畢業於(廈門)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70後的徐思敏早已功成名就,其作品《和諧》曾獲得“全國陶瓷藝術設計與創新金獎”。

《和諧》,獲第八屆全國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金獎

“作為一個工藝美術家,我們就是在快樂地研究美的東西,並通過作品,尤其是殿堂級的作品,把我們創造、創作的美與快樂,傳遞出去,與世界共用。”

本文由閩商雜誌-閩商觀察原創

文:林仙平

轉載請聯繫授權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也因為這樣,收藏家對其作品,卻是求之不得。

徐思敏:用“中國印”征服世界

徐思敏為廈門金磚會晤設計製作的國禮,是獨具特色的“中國印”。

說起本次國禮瓷設計製作,徐思敏感慨萬千:“這是千古難逢的大事件,作為一個瓷藝家能夠參與到如此重大的事件中,是非常難得的。”

機會來了就要把握住。因為時間非常緊迫,從接到任務到創意提出,到造型設計,徐思敏用一周時間數易其稿,他要選擇一個大主題!最終徐思敏確立了中國印作為載體,向廈門金磚會晤致敬。

“最後我想到,用中國印作為表達的載體,來體現濃重的中國風格,然後從印上端、側面,再結合地方特色,展示一個融合的觀點、共同繁榮的期待。因為中國印是中國信仰、中國精神、中國神韻的象徵,就像歌詞裡唱的,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在古代漢語語境中,印即信,有信任、信用、信念、信仰的多重含義,具有非常濃厚的中國性格,代表著中國的一諾千金。然後在印的頂端,用廈門傳說中的白鷺女神為代表,象徵著天人合一的概念在裡面,也糅合了濃郁的地方風韻。”

《包容》,為博科娃女士(IRINA BOKOVA)而作

在中國印的創意設計得到組委會相關機構的高度認同之後,徐思敏還面臨這一個巨大的困難。因為瓷土要經過高溫燒結,而中國印的四周需要絕對垂直,這個挑戰難度簡直是匪夷所思。但經過多次研發、設計,徐思敏最終解決了四壁純垂直問題。

“這個垂直問題難度相當高,雖然採取了新的思路、新的辦法,但廢品率還是很高。最後是200多件作品中,能夠選出十件合格的產品就相當滿意。十瓷九漏不足以表達這一次創作的難度。”

談及廈門金磚會晤對德化瓷的歷史機遇,徐思敏表示,本次廈門金磚會晤國禮,是德化窯走向世界的又一次機會。

《鼓舞》,獲2012中國“大地獎”銀獎

“陶瓷是中國的名片,可以說,通過古代絲綢之路,陶瓷養活一個大國家。因為海絲主要出口商品,就是陶瓷,用來交換國內所需要的各種物質。德化瓷是核心之一,歷史以來在海外知名度都非常高。現在海外博物館中,德化瓷器都是鎮館之寶的地位。這不僅是經濟交往,更是文化輸出、文明輸出。因為從遠古至今,陶瓷都是人類利用大自然最優秀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國首選的、能夠代表中國特色的藝術品品類。”

從個人來說,能夠參與到這樣的大事件中,雖然過程很苦,但結果很甜。其實,畢業於(廈門)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70後的徐思敏早已功成名就,其作品《和諧》曾獲得“全國陶瓷藝術設計與創新金獎”。

《和諧》,獲第八屆全國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金獎

“作為一個工藝美術家,我們就是在快樂地研究美的東西,並通過作品,尤其是殿堂級的作品,把我們創造、創作的美與快樂,傳遞出去,與世界共用。”

本文由閩商雜誌-閩商觀察原創

文:林仙平

轉載請聯繫授權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