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偷師晉江逆襲之後,北方鞋都又有了新焦慮?

三台鎮隸屬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位於雄安新區西側,與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150公里。根據官媒報導和公開資料,三台鎮目前擁有3000家鞋企,年產鞋量5億雙,年產值200億,3萬人口的鄉鎮中,

有將近15萬外來務工人員受雇于當地制鞋生產線。

三台有著與晉江同樣悠久的制鞋史,但同後者早已聞名的全國品牌和鋪天蓋地的專賣店相比,三台鞋卻長期潛伏於北方的批發市場中,被比作成九十年代的晉江。

2008年後,行業下滑讓激進的晉江鞋企陷入集體困境,

卻讓保守的三台看到了機遇。部分老闆開始趁機擴大規模、升級品牌,與此同時,設備商、打工者和研發團隊蜂擁而至,連在晉江失意的鞋企高管們,也頂著霧霾組團來到這裡謀求新發展。

而新區的設立,給整個雄安經濟帶來了千年難遇的發展契機,也為三台鞋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助力,但壓力也隨之而來。

“如果說之前三台駕著牛車,晉江開著飛機,現在我們可以說已經坐上了高鐵在追趕。

”一位當地鞋企老闆躊躇滿志地發表完感言,但是,他又很快陷入沉默,“新區能否容下被歸納為落後產能的制鞋業,現在是所有三台老闆的迷茫。”

偷師晉江

如果說晉江運動鞋的野蠻生長源于對阿迪耐克的模仿,

那麼三台運動鞋,則始于“偷師”晉江。

2000年後,福建淘汰下來的舊設備逐漸進入三台,原本依靠純手工製作的三台鞋廠開始有了流水線生產,產量和品質大幅提升。儘管距離晉江的一線品牌仍然遙不可及,但晉江的中小鞋企們此刻已經感受到了來自三台的威脅。

三台的反擊

2010年開始,只要出得起價錢,三台已經能夠通過正規途徑,在市場上買到和晉江同步的制鞋設備和原始設計,

空間壁壘被徹底打破;與此同時,國內制鞋業陷入低迷,前期依靠資本運作快速擴張的晉江鞋企陷入集體困境。

在三台老闆們眼中,這個曾經膜拜的學習榜樣,成為了反面教材。

“德爾惠的鞋我研究過,品質不錯,他們破產肯定是老闆心思用在了其他地方。

”劉全勝認為,喪失創業期的專注,是晉江鞋企沒落的決定性因素,而敬業精神,又恰恰是三台的最大優勢。

將品牌突破和產業升級納入下一步規劃,已經在三台發展較好的頭部鞋企中形成共識。

2016年,天宏股份(837702.OC)登陸新三板,成為三台第一家觸電資本市場的鞋企,同時,它為其旗下潮鞋品牌請來趙麗穎代言;今年1月,三台產量最大的鞋企億兆,簽約趙忠祥作為旗下老年健步鞋品牌代言人。

“以前只知道把鞋做好,不知道行銷,未來肯定是要做大,做出品牌,開發電商和專賣店模式,但速度不能過快,產品要能夠跟上節奏。

”劉全勝認為,三台鞋廠已經追平了國內中線品牌,但他也承認,與安踏這樣的一線品牌相比,三台鞋仍然全方面落後。儘管開始邀請明星代言,但在廣告宣傳上,三台老闆依然守有心理防線。

劉全勝暫時不想請來明星代言,他想把產品做好一些再出手,這個過程他預計需要三到五年。

北漂的福建人

工藝、設計、範例、教訓,晉江“跌倒”後,人才成為了他們留給三台的最後一筆財富。

2010年後,三台部分規模鞋廠的升級轉型開始陸續起步,規模擴大後,以家庭為單位的管理模式難以為繼,於是,大批晉江背景的鞋企高管作為最後一塊拼圖,被高薪挖到了三台。現在,三台擁有兩條生產線以上的鞋企中,有90%的管理人員來自福建。

“這邊給出的待遇,比晉江高出30%。”丁偉是土生土長的福建人,從事制鞋行業23年,服務過晉江兩家上市鞋企,目前在三台一家較大規模的鞋企擔任總經理——“晉江的萎縮和三台的擴大”,讓他五年前決定北上。

對於兩地的差距,丁偉有心理準備,但初到三台,工作的難度還是讓他大吃一驚。“工人每天一小打,三天一大打”,光是整治打架問題,他就用了一年時間。“車間不規範、品質不規範、工藝不規範、管理不規範。”丁偉說,單是企業管理規範上面,三台當時比晉江至少落後十五年。

“德爾惠和喜得龍的高管我幾乎都認識,他們老闆已經不打算拿鞋來賺錢了,做做地產,炒炒股票,想用錢來賺錢。”儘管三台起步低,眼界沒有福建開闊,但老闆更加穩重和務實的態度,以及對自己工作的全力配合和求賢若渴,讓丁偉受寵若驚,他堅持留了下來。

經過五年調教,丁偉就職的工廠現在已經在各方面步入正軌,產銷量飽和。“實話講,我覺得三台已經超越了晉江,品質和工藝沒有區別,款式更新、生產速度更快。”曾經十五年差距的三台鞋業,發展速度超乎丁偉預料。

“當然,超越僅僅是指晉江做同級市場的鞋企,要做成安踏那樣工廠市場雙贏的一線品牌,是一個系統工程,從老闆思維到全員能力,都需要一個極大提升,我覺得三台十年之內不會有那樣的企業。”遲疑片刻,丁偉補充了一句。

在晉江,老闆通常會要求完成30%到50%的業績增速,但在三台,10%的增速就會讓老闆非常滿意。

搬遷與升級

搬遷,則是三台老闆們眼跟前需要邁過的一道門檻。

雄安新區設立後,關於三台鞋業的去留問題,當地鞋廠至今沒有收到任何來自官方的明確態度,他們和局外人一樣,只能從網路上獲取零星資訊。

去年下半年,雄安周圍縣市的工業園區紛紛來到三台招商,張國祥已經考察了好幾個地方,最近一次是他今年1月初剛去的衡水市故城縣,縣政府給出的政策是銀行先給他貸款買地,三萬塊一畝,其他建設園區統一規劃,先由銀行墊付,企業進駐後再開始還款付利。

但是,每個工業園區都要求產業鏈規模進駐,這意味著只有雙方政府接洽下的統一規劃才能靠譜,他一家做不了任何決策,另一方面,那邊要先交錢買地,萬一不搬,還得背負一塊空地。

“現在,三台至少有五家跟鞋有關的行業協會。”一位當地鞋企老闆說,去年初,三台還只有一個鬆散的行業協會,各地來招商後,搬到哪裡出現分歧,幾個大鞋企牽頭,各自自立門戶。

在搬遷方向上,有石家莊高邑派、衡水故城派和定州派,而高邑和定州,安新縣政府均派出了人員出席。“只要縣裡不明確表態,誰都不會輕舉妄動。”該鞋企老闆表示。

比起張國祥,劉全勝已經做好了承受巨額損失的準備。“沒有證的地還五十萬一畝呢。”由於無法像南方那樣劃撥專業用地,三台鞋廠為擴產,只能佔用耕地,他前年在三台買下的20畝地,“即使賠償也沒有多少錢”。

在三台,像劉全勝這樣買下不同規模土地,準備擴大企業規模的鞋企還有很多。

“新區產業升級是件好事,我會按照政策的要求去留,如果必須達到一定準入標準和投資額才能繼續做生意,我也不會放棄,一個人幹不了就合夥幹。”張國祥說,他現在的唯一願望就是迅速落實政策。

“以前只知道把鞋做好,不知道行銷,未來肯定是要做大,做出品牌,開發電商和專賣店模式,但速度不能過快,產品要能夠跟上節奏。

”劉全勝認為,三台鞋廠已經追平了國內中線品牌,但他也承認,與安踏這樣的一線品牌相比,三台鞋仍然全方面落後。儘管開始邀請明星代言,但在廣告宣傳上,三台老闆依然守有心理防線。

劉全勝暫時不想請來明星代言,他想把產品做好一些再出手,這個過程他預計需要三到五年。

北漂的福建人

工藝、設計、範例、教訓,晉江“跌倒”後,人才成為了他們留給三台的最後一筆財富。

2010年後,三台部分規模鞋廠的升級轉型開始陸續起步,規模擴大後,以家庭為單位的管理模式難以為繼,於是,大批晉江背景的鞋企高管作為最後一塊拼圖,被高薪挖到了三台。現在,三台擁有兩條生產線以上的鞋企中,有90%的管理人員來自福建。

“這邊給出的待遇,比晉江高出30%。”丁偉是土生土長的福建人,從事制鞋行業23年,服務過晉江兩家上市鞋企,目前在三台一家較大規模的鞋企擔任總經理——“晉江的萎縮和三台的擴大”,讓他五年前決定北上。

對於兩地的差距,丁偉有心理準備,但初到三台,工作的難度還是讓他大吃一驚。“工人每天一小打,三天一大打”,光是整治打架問題,他就用了一年時間。“車間不規範、品質不規範、工藝不規範、管理不規範。”丁偉說,單是企業管理規範上面,三台當時比晉江至少落後十五年。

“德爾惠和喜得龍的高管我幾乎都認識,他們老闆已經不打算拿鞋來賺錢了,做做地產,炒炒股票,想用錢來賺錢。”儘管三台起步低,眼界沒有福建開闊,但老闆更加穩重和務實的態度,以及對自己工作的全力配合和求賢若渴,讓丁偉受寵若驚,他堅持留了下來。

經過五年調教,丁偉就職的工廠現在已經在各方面步入正軌,產銷量飽和。“實話講,我覺得三台已經超越了晉江,品質和工藝沒有區別,款式更新、生產速度更快。”曾經十五年差距的三台鞋業,發展速度超乎丁偉預料。

“當然,超越僅僅是指晉江做同級市場的鞋企,要做成安踏那樣工廠市場雙贏的一線品牌,是一個系統工程,從老闆思維到全員能力,都需要一個極大提升,我覺得三台十年之內不會有那樣的企業。”遲疑片刻,丁偉補充了一句。

在晉江,老闆通常會要求完成30%到50%的業績增速,但在三台,10%的增速就會讓老闆非常滿意。

搬遷與升級

搬遷,則是三台老闆們眼跟前需要邁過的一道門檻。

雄安新區設立後,關於三台鞋業的去留問題,當地鞋廠至今沒有收到任何來自官方的明確態度,他們和局外人一樣,只能從網路上獲取零星資訊。

去年下半年,雄安周圍縣市的工業園區紛紛來到三台招商,張國祥已經考察了好幾個地方,最近一次是他今年1月初剛去的衡水市故城縣,縣政府給出的政策是銀行先給他貸款買地,三萬塊一畝,其他建設園區統一規劃,先由銀行墊付,企業進駐後再開始還款付利。

但是,每個工業園區都要求產業鏈規模進駐,這意味著只有雙方政府接洽下的統一規劃才能靠譜,他一家做不了任何決策,另一方面,那邊要先交錢買地,萬一不搬,還得背負一塊空地。

“現在,三台至少有五家跟鞋有關的行業協會。”一位當地鞋企老闆說,去年初,三台還只有一個鬆散的行業協會,各地來招商後,搬到哪裡出現分歧,幾個大鞋企牽頭,各自自立門戶。

在搬遷方向上,有石家莊高邑派、衡水故城派和定州派,而高邑和定州,安新縣政府均派出了人員出席。“只要縣裡不明確表態,誰都不會輕舉妄動。”該鞋企老闆表示。

比起張國祥,劉全勝已經做好了承受巨額損失的準備。“沒有證的地還五十萬一畝呢。”由於無法像南方那樣劃撥專業用地,三台鞋廠為擴產,只能佔用耕地,他前年在三台買下的20畝地,“即使賠償也沒有多少錢”。

在三台,像劉全勝這樣買下不同規模土地,準備擴大企業規模的鞋企還有很多。

“新區產業升級是件好事,我會按照政策的要求去留,如果必須達到一定準入標準和投資額才能繼續做生意,我也不會放棄,一個人幹不了就合夥幹。”張國祥說,他現在的唯一願望就是迅速落實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