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傳統的手工工藝:一把寂寞的油紙傘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每次讀到戴望舒的《雨巷》,我就會想起小時候,雨天,放學,外婆打著大的黃紙傘來接我。就是那種,現在已經不多見的油紙傘。

傘的起源與發展

“傘”的出現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相傳春秋末年,中國古代著名的木工大師魯班常在野外作業,每逢下雨天,魯班都會被淋濕。魯班的妻子心疼丈夫,就做出一種能遮雨的物件。“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就這樣,誕生了最早的雨傘。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蔡侯紙,為了更好的防水和耐熱,人們便將桐油塗在傘面上,油紙傘因此而得名。唐朝時期,文化繁榮,
油紙傘傳至日本、朝地等地,被稱為“唐傘”。以後歷代傘均有改進,但框架仍未變。

直到19世紀,英國人根據中國油紙傘的開合原理,使用現代材料生產了尼龍鋼架傘。雖然攜帶方便、價格低廉,但是這種毫無生命的工業品,是永遠無法媲美手工油紙傘的。因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包含著工匠認真、精緻的精神和用心,只可惜現代社會,油紙傘卻成為遙遠的記憶了。

坎溫老人和他製作的傣族油紙傘

傘中的中國文化

“傘”的正體字是“傘”,由聚在一起的五個“人”字組成,代表多子多福。自古寓意貴人庇護、人丁興旺、五子登科。在中國傳統婚禮中,油紙傘也是陪嫁必需品,當新娘子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來遮著新娘以作避邪。

且“紙”與“子”諧音,象徵著早生貴子,傘面圓形,更是有婚姻圓滿之意。

若是古代,書生上京趕考或上任做官,包袱裡定會帶一把油紙傘,即“保福傘”,預祝路途平安、高中狀元。傘骨為竹,竹報平安,節節高升。“縱使千根骨,終歸一點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油紙傘寄託著古人無限的高雅情趣。

浪漫的油紙傘

油紙傘的製作工藝

油紙傘的製作過程是非常繁瑣的,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首先,傘骨。因為傳統油紙傘多為竹制傘骨,所以對竹子有嚴格的要求。傘架竹條需要手工削制,經過砍竹,鋸竹,刮青,劈骨,鑽孔,穿線等多道工序。現今使用的鋼架傘傘骨架一般為6至8根,而傳統的則達到24根以上。

傘骨和傘架

傘面有油紙和綢面兩種,綢傘遮陽,油紙傘擋雨。綢傘有名的如西湖綢傘,採用印染、刺繡等方法,將西湖十景、仕女等繪于絲綢傘面上。油紙則用桑皮、山椏皮等韌皮纖維原料製成。這需要把桑樹皮煮軟、清洗、搗爛、再洗、漂白,然後用布撈起多次增加厚度,再于陽光下晾乾。

能讓竹制傘抵抗風雨、保存許久的秘密,就是傘面上的桐油。只有熬制成熟的桐油才能用於製作油紙傘。而熬油也是秘訣,例如,最傳統的“黑油傘”,便是將鍋底的炭黑加入桐油熬制。桐油經過獨特的工藝熬制後,還需手工均勻塗抹在傘紙上,達到防水,光亮,平整的目的。

坎溫給傘塗上熬好冷卻的菜籽油

穿線。油紙傘分滿穿和半穿。滿穿是指穿滿整個傘裡側,使傘更加堅固。半穿則只是穿了傘的上半側或下半側,看起來更乾淨簡單。穿線的成功取決於鑽孔時孔的位置,穿線多用彩線,紅線最多。棉線整齊的排布交錯,撐開傘時在傘的內側也是一種規律的美。

坎溫的老伴在穿線

正在消失的手藝人

幾年前,在雲南猛海的一個村落裡,現代媒體發現傳統的“傣族制傘手工藝”時,村裡還有4人做傘,後來只剩坎溫老人一個了。制傘過程複雜而繁瑣,坎溫固定傘骨架時,穿線整整斷了8次,每斷一次老人都會呆呆地楞神,然後又焦急地進入下一次,直到第八次才終於成功。也許是前面崩的太緊,也許是棉線的品質不行,也許是坎溫老人真的老了。最後老人家裡的傘全部被買走時,老人開心的像個孩子。今年2月,老人去世了,再買不到他的油紙傘了。

傘被買走時,坎溫開心的要哭了

從前的油傘作坊像裁縫鋪、鐵匠鋪一樣,街頭巷尾都可見。後來受到現代工藝的衝擊,再加上油紙傘的製作工藝講究、繁雜,售價又不高,許多古稀老人成了最後一代制傘的工藝人 。因為一代代制傘人的堅守,我們還能一睹油紙傘的芳容,驚歎他的精美。等再過些年,守護人都離開了,恐怕我們只能看到粗制的遊客紀念品了。

致敬我們正在逝去的傳統手工工藝!

再于陽光下晾乾。

能讓竹制傘抵抗風雨、保存許久的秘密,就是傘面上的桐油。只有熬制成熟的桐油才能用於製作油紙傘。而熬油也是秘訣,例如,最傳統的“黑油傘”,便是將鍋底的炭黑加入桐油熬制。桐油經過獨特的工藝熬制後,還需手工均勻塗抹在傘紙上,達到防水,光亮,平整的目的。

坎溫給傘塗上熬好冷卻的菜籽油

穿線。油紙傘分滿穿和半穿。滿穿是指穿滿整個傘裡側,使傘更加堅固。半穿則只是穿了傘的上半側或下半側,看起來更乾淨簡單。穿線的成功取決於鑽孔時孔的位置,穿線多用彩線,紅線最多。棉線整齊的排布交錯,撐開傘時在傘的內側也是一種規律的美。

坎溫的老伴在穿線

正在消失的手藝人

幾年前,在雲南猛海的一個村落裡,現代媒體發現傳統的“傣族制傘手工藝”時,村裡還有4人做傘,後來只剩坎溫老人一個了。制傘過程複雜而繁瑣,坎溫固定傘骨架時,穿線整整斷了8次,每斷一次老人都會呆呆地楞神,然後又焦急地進入下一次,直到第八次才終於成功。也許是前面崩的太緊,也許是棉線的品質不行,也許是坎溫老人真的老了。最後老人家裡的傘全部被買走時,老人開心的像個孩子。今年2月,老人去世了,再買不到他的油紙傘了。

傘被買走時,坎溫開心的要哭了

從前的油傘作坊像裁縫鋪、鐵匠鋪一樣,街頭巷尾都可見。後來受到現代工藝的衝擊,再加上油紙傘的製作工藝講究、繁雜,售價又不高,許多古稀老人成了最後一代制傘的工藝人 。因為一代代制傘人的堅守,我們還能一睹油紙傘的芳容,驚歎他的精美。等再過些年,守護人都離開了,恐怕我們只能看到粗制的遊客紀念品了。

致敬我們正在逝去的傳統手工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