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銀行理財常用套路,你知道幾個?

銀行理財產品,相比其他投資專案,穩健性強其接受度廣,是老百姓家庭資產增值的常選之一。不過,看似安全的銀行理財產品,事實上在發售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套路。

第一. 模糊自發與代售,

這是銷售人員在推介理財產品時最經常使用的套路。銀行在售的理財產品通常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其自己設計並推出的產品,由於銀行風控能力強、管理正規,此種產品一般具有保障性;

第二種是銀行購買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波動比較大;

第三種是代銷產品,主要有基金、貴金屬、私募、信託等。

對普通人而言,適合的當屬第一種了,不過部分理財經理為了完成KPI或拿銷售返點,往往會推第三種,但其不會主動告知該產品的風險點在哪,是自行發行的還是代售的,並會著重強調收益率和銀行的信譽背書。

不過區分銀行理財產品是自發的還是代售的也很簡單,大家只要注意合同中是否有銀行名稱便可。

第二、.模糊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通常理財產品說明中提到的收益是預期收益,但老百姓看到的數字是多少就以為到期能拿多少,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如該款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較高,你甚至可能需要承擔本息損失的後果。

為此,蜂融網建議大家在購買時,不要被預期收益帶跑,最好詳細瞭解一下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和相關風險。

第三、收益計算期存貓膩。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包括:募集期、投資期、儲蓄期、清算期四個階段,

這四個階段只有儲蓄期是算收益的,其他時期相當於資金站崗了。募集期和清算期越短,產品越划算。

以上內容僅為資訊傳播為需要,不作為投資參考,文中部分來源於互聯網媒體,不代表蜂融網立場,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