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廈航首批台籍空姐今起服務2018年春運 帶您走近她們的生活

台籍空乘在接受培訓。

台籍空乘在接受培訓。

穿上空乘制服,挽起標準髮髻,標誌性的微笑,輕聲細語地問候……她們就是大家口中的“空姐”。若不是那軟軟的臺灣腔,幾乎不會有人知道,她們來自寶島臺灣,是新晉的廈航台籍空乘。

時光飛逝。去年3月,廈航首次赴臺北組織台籍乘務員專場招聘,經綜合考核後,有60人入圍。

去年8月15日,第一期34位新招收的台籍乘務員抵達廈門,開始乘務業務的專業培訓。在3個月裡,從禮儀裝容,到機型設備、應急處置、水上撤離,這批台籍乘務員經歷了專業系統的訓練,漸漸地從“軟妹子”變成合格的空姐。去年11月底,廈航首批台籍乘務員迎來首次空中飛行。

從“帶飛”(師傅帶飛),到“單飛”(單獨飛行),台籍空乘迅速成長著。不久前,她們剛通過了國際和兩艙的考核,也就是說,她們即將可以服務國際及地區航線、商務艙和頭等艙。

目前,廈航一共有44名台籍乘務員,分三批先後來到廈航培訓,其中43名乘務員將服務2018年春運,這是她們來廈後經歷的第一次春運,以往電視裡才能看到的畫面,即將成為她們工作的一部分。“既期待又緊張,希望自己能做好。”一位台籍乘務員說。

昨天,記者走近4位元廈航首批台籍空姐,還原她們來廈後的生活與工作,分享她們的“空姐養成記”。

吳映嬅:來大陸工作是父母的期望

“早上6點的飛機,3點就起床了。”“辛苦你了,今天飛哪兒呢?”……家庭群裡,吳映嬅每次上機前和落地後都會彙報一次動態,讓遠在臺灣的媽媽、弟弟以及在山東的爸爸安心。

映嬅已逐漸熟悉了大陸的生活環境和工作。

她說,在臺灣出門要帶手機、錢包、鑰匙,這裡只需要帶手機和鑰匙,十分方便。近半年來,她慢慢瞭解了兩地文化的差異。

“一開始,口音重的普通話我聽不太懂,需要多問幾次。”有一次,一位山東乘客對映嬅說“岔子”,她半天也沒聽明白,後來才知道對方說的是“叉子”。

來到大陸工作,是父母的期望。映嬅說,她被廈航錄取後,父母支持她來大陸看看。映嬅的父親是台商,他認為,孩子應該到臺灣之外看看。

最令映嬅興奮的是第一次看到雪。當時是飛哈爾濱的航班,她祈禱能夠下雪,果真心想事成。

蘇家榆:半年瞭解到更真實的大陸

“說話更柔了,更有氣質了。”這是家人對蘇家榆的評價。近半年的大陸生活時日雖短,家榆卻察覺到了自己的變化。

比如,家榆講的話家人聽不太懂了。不久前,家榆跟家人打電話,隨口說了句“你現在幹啥呐”,說完她才反應過來,這是跟東北同事學的“口頭禪”。

又如,家榆愛上了大陸美食。廈門集聚了各地美食,其中,重口味的火鍋是她的最愛。

“最大的改變是觀念的變化,顛覆了之前對大陸的印象。來這邊後,我瞭解到了一個更真實的大陸。”家榆來大陸前做了一年的培訓班老師,“在臺灣時,我聽說大陸很窮,廁所沒有門,來這邊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這裡有的建築比臺灣還好,街道很乾淨很寬敞,市民素質也很高。”

蘇意雯:“老”空姐廈航當“菜鳥”

到廈航前,蘇意雯是復興航空的空姐,有5年的飛行經歷,可謂空乘中的“老前輩”。隨著復興航空倒閉、廈航面試通過,她決定走出臺灣。在廈門,她與所有人一樣,重新學習空乘知識,做一名“菜鳥”。“來的時候我已經調整好心態了,一切歸零。”意雯說。

有過去的工作經歷,意雯上手很快,有時乘客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她就能領會乘客想要什麼,因此,她很快就融入到新的工作環境裡。在她看來,工作中惟一的阻礙是兩地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拿土豆來說,臺灣說“花生”,大陸說“馬鈴薯”;大陸說“鳳梨”,臺灣說“鳳梨”等等。但時間長了,她也習慣了大陸的表達方式。

春運大幕今天開啟,意雯對此萬分期待。“臺灣沒有春運的概念。”意雯說,她要用最好的狀態迎接旅客。

這些天,意雯已感受到春運前奏時的忙碌:航班基本滿員,大家拿著大包小包的行李,乘機的孩子也多了起來。因此,意雯關注的細節更多,服務更加精細了。

雖然春運期間無法回家,但意雯期待著春運結束後父母來廈門探親。意雯打算帶他們到環島路、中山路、鼓浪嶼遊玩,之後再去北京看看。

李靖妍:有空就出門成了“廈門通”

因為喜歡當背包客,李靖妍來到了廈航。在讀大學和研究生期間,她就曾多次來大陸交流,對大陸也算了解。

“大二的時候我來過廈門,覺得跟現在很不一樣,這裡進步得很快。”李靖妍說,如今她已經漸漸習慣了廈門的生活。雖然來這裡時間不長,遊玩的時間有限,但只要一有空,她就會出門,感覺自己已成為“廈門通”,“基本玩遍,但我還沒有吃夠”。

不久前,李靖妍與臺灣的學弟學妹們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週末,“他們來廈門大學交流結束要回去了,大家就一起騎共用單車環島游,紀念這個日子”。

比如,家榆講的話家人聽不太懂了。不久前,家榆跟家人打電話,隨口說了句“你現在幹啥呐”,說完她才反應過來,這是跟東北同事學的“口頭禪”。

又如,家榆愛上了大陸美食。廈門集聚了各地美食,其中,重口味的火鍋是她的最愛。

“最大的改變是觀念的變化,顛覆了之前對大陸的印象。來這邊後,我瞭解到了一個更真實的大陸。”家榆來大陸前做了一年的培訓班老師,“在臺灣時,我聽說大陸很窮,廁所沒有門,來這邊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這裡有的建築比臺灣還好,街道很乾淨很寬敞,市民素質也很高。”

蘇意雯:“老”空姐廈航當“菜鳥”

到廈航前,蘇意雯是復興航空的空姐,有5年的飛行經歷,可謂空乘中的“老前輩”。隨著復興航空倒閉、廈航面試通過,她決定走出臺灣。在廈門,她與所有人一樣,重新學習空乘知識,做一名“菜鳥”。“來的時候我已經調整好心態了,一切歸零。”意雯說。

有過去的工作經歷,意雯上手很快,有時乘客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她就能領會乘客想要什麼,因此,她很快就融入到新的工作環境裡。在她看來,工作中惟一的阻礙是兩地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拿土豆來說,臺灣說“花生”,大陸說“馬鈴薯”;大陸說“鳳梨”,臺灣說“鳳梨”等等。但時間長了,她也習慣了大陸的表達方式。

春運大幕今天開啟,意雯對此萬分期待。“臺灣沒有春運的概念。”意雯說,她要用最好的狀態迎接旅客。

這些天,意雯已感受到春運前奏時的忙碌:航班基本滿員,大家拿著大包小包的行李,乘機的孩子也多了起來。因此,意雯關注的細節更多,服務更加精細了。

雖然春運期間無法回家,但意雯期待著春運結束後父母來廈門探親。意雯打算帶他們到環島路、中山路、鼓浪嶼遊玩,之後再去北京看看。

李靖妍:有空就出門成了“廈門通”

因為喜歡當背包客,李靖妍來到了廈航。在讀大學和研究生期間,她就曾多次來大陸交流,對大陸也算了解。

“大二的時候我來過廈門,覺得跟現在很不一樣,這裡進步得很快。”李靖妍說,如今她已經漸漸習慣了廈門的生活。雖然來這裡時間不長,遊玩的時間有限,但只要一有空,她就會出門,感覺自己已成為“廈門通”,“基本玩遍,但我還沒有吃夠”。

不久前,李靖妍與臺灣的學弟學妹們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週末,“他們來廈門大學交流結束要回去了,大家就一起騎共用單車環島游,紀念這個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