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年味越來越淡了,到底是誰造成的?

離2018年春節只剩下短短的半個月左右的時間,相比小時候的春節,似乎每年的新年不再變得那麼受人期待。在很多農民的共識裡,有一點,大家是認同的,那就是年味越來越淡,

過年也覺得越來越沒意思。到底是誰造成了這種現象呢?

曾幾何時,過年是農村人最為傳統和盛大的日子。很多在外務工的農民工一進入臘月便早已經按捺不住內心的回家情結,鎮上的街道上早在過年前十幾天就開始熱鬧起來,人流熙攘,你來我往,

好不熱鬧。農民也早早就已經開始準備置辦過年用的物品,一進入臘八之後,就開始著手準備過年的事了。那個時候總感覺需要買的東西很多,過年的歡樂也很多,雖然錢不是很多。到了臘月二十幾號,年味也越來越濃了,農民每天也有自己的任務,比如說二十四是小年,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割年肉等等。大年三十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晚上吃過晚飯後,大家並不著急睡覺,
而是村子裡的人都聚集在一起玩樂,有的打牌,有的聊天,小孩子到處瞎跑放鞭炮,非常熱鬧。當然過完了大年初一,並不代表年過去,就沒有年味了,農民的新年是要持續到正月十五才結束的。如今隨著社會發展,時代變遷,過去那種“千門萬戶曈曈日”的盛大景象如今在很多農村已經不常見了,而且過年少了一些熱鬧,多了一些冷清,有的農民甚至過年也沒有回來,
家中連對聯和燈籠都沒有掛上,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那麼為何年味越來越淡了?這又是誰造成的呢? 以下這三點答案,你能信服嗎?

①村子裡的人越來越少。年味越來越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村子裡的人越來越少,原來村子裡孩子多,老人也多,人口達到了一個峰值,人多了自然就熱鬧。可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農村遷出去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多村子“空心化”現象嚴重,

很多農民甚至過年也沒有回家,人少了,自然就沒有過去的那種味道。

②互動交流也越來越少。現在農村生活越過越好,可是卻沒有過去那種“窮開心”,有錢之後,大家走動也少了,到哪裡去都是急匆匆的,有的寧願宅在家裡,也不願多出去走動走動,特別是年輕的“農二代”們。本來互相串門拜年的時候現在被手機、電腦、電視等新的娛樂設施取代,過去那種方式自然就被淘汰了。

③滿足感越來越少。為什麼這麼說呢?在過去物質匱乏的年代,過年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可以吃,有鞭炮可以玩,大家對生活要求不高,只要這些滿足了,過年就很開心,對過年就很期盼。如今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吃喝已經不成問題,然而在農村新的可以替代過去滿足感的東西卻越來越少,自然農民對於新年的期待值就沒有過去那麼高了!

無論如何,過去的那種年味也回不去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未來農村人口也將加速城鎮化,過去農村過年那些事,恐怕只能在記憶中找尋了!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未來農村人口也將加速城鎮化,過去農村過年那些事,恐怕只能在記憶中找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