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黑馬基金胡翔:區塊鏈投資 公司消失、VC分叉?

近期,黑馬基金管理合夥人胡翔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做了《從互聯網、人工智慧到區塊鏈》的演講,

分享了從互聯網到人工智慧的一些關鍵驅動因素,並重點分享了關於區塊鏈的一些思考。胡翔認為,區塊鏈可能會對商業邏輯與生產關係的變革產生重大影響,“公司”的消失會讓VC的投資模式面臨重大調整。

來源 | 黑馬基金(ID:heima_jinrong)

口述 | 胡翔

編輯 | 姚瑤

以下為分享節選:

互聯網和人工智慧導致資料的壟斷化與巨頭化

互聯網推動我們進入了數字時代,

人工智慧則會推動從線上到線下世界的全面資料化。在互聯網時代產生了很多擁有資料的互聯網巨頭,AI則有可能導致資料的進一步壟斷化、中心化、巨頭化。

機器有深度學習和自我進化的能力,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給機器喂資料,所以,資料成為AI的核心。我們每天都要產生資料,但自己並不擁有資料,這些資料都貢獻給了巨頭,微信上的行為都貢獻給了騰訊,

去購物的數據貢獻給了阿裡,打車的資料貢獻給了滴滴,巨頭會導致這些資料進一步集中。

Facebook是一個帝國,穀歌也是一個帝國。騰訊現在五千億美金的市值,他構建了一個生態,然後收創業稅。創業者在新領域看到一些機會,創立了一家公司,但當你發展、你想要做大的時候,你會發現不得不去找個爸爸。很可能,這個爸爸要麼姓馬(化騰),要麼還是姓馬(雲)。

你想做大嗎?你進入我的生態,讓我持股,我就收這個稅。如果這個趨勢繼續持續的話,萬億美金市值不是夢。

在互聯網和人工智慧技術演進的過程中,我們還很難看到顛覆性的力量。顛覆巨頭的,會是區塊鏈嗎?

區塊鏈:The Next Big Thing?

區塊鏈現在在實體世界的滲透率還比較低,但它首先帶來的是對我們商業邏輯與思維的重大衝擊。

生產關係的變革?

第一是解決信任問題。

信心比黃金更有價值。

我們原來把資料交給騰訊、阿裡、銀行來記錄,現在區塊鏈創造了一種演算法,用生態裡的算力來共同記錄,放在鏈上不可篡改,從而讓我們有機會從對人對機構的信任轉變成對演算法的信任。中間化的起信任背書作用的機構就顯得不再必要。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是信任演算法還是信任人與機構?我們信任國家,信任銀行,信任阿裡巴巴,信任騰訊,因為他們足夠大。
但是在辛巴威這樣的國家,由於對國家、政府、中間機構的不夠信任,比特幣就成為通行的貨幣。

第二個是數據。

BAT是靠誰撐起的市值?是誰在貢獻內容貢獻資料?是靠我們所有人。我們每個人都在創造資料,但我們自己不擁有資料,資料貢獻給了BAT,成就它們如今的市值。

區塊鏈這個技術,在理論上是自己可以去擁有資料,資料通過加密演算法可以確權和定價,從而進行交易,不管這個資料量是多大,你可以成為這個資料的擁有者,創造者,傳遞者。

第三是激勵和交易。

交易機制中就用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叫token,叫權杖或通證。這個token就是資料所有權和交易的重要載體,我可以去設立激勵機制,使用token進行交易。如果說互聯網技術解決的是資訊流通,那麼區塊鏈技術解決的就是價值流通。

區塊鏈會不會成為變革生產關係的力量,就要看它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去中心化,消除信任成本,使每個人成為價值創造者、傳遞者和定價者。

問題:自由與秩序的矛盾

區塊鏈最早是通過比特幣這樣的一個加密貨幣開始的,比特幣最初是被一幫技術極客和無政府主義者,以及後來被一些在暗網裡面買賣毒☆禁☆品、軍火的一些人使用。現在的整個產業鏈中,也整個是一個蠻荒與叢林的社會,有各種亂象。去中心化和監管、秩序是一對矛盾體。我們需要秩序,所以我們有國家、有機構、有監管。而現在去中心化,沒有監管,所以這就面臨著一個秩序與自由的矛盾。

問題:去中心化能否持續?

我們追求去中心化,但是否能持續的去中心化是一個問號。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問題:

第一個是算力的集中。區塊鏈在理論上就是所有人都在記帳,所以當想要篡改一條資料,就需要控制全網超過51%的算力才能去控制這個資料。但現在的問題是原來礦工是通過挖礦來賺取比特幣,大家都很分散。但是後來發現挖礦越來越難,這就使得礦工聯合起來,抱團在一起,成為礦池,然後在這個組織裡面重新進行分配。原來是去中心化的個體,最後變成了一個個組織。中國的礦池據說擁有全世界30%的算力,全世界前五大礦石如果聯合起來就很有機會去控制全網的算力,達到51%這樣的臨界點。這個時候就會面臨算力的中心化問題。

第二個是輿論影響力越來越集中。如今,在幣的世界,在區塊鏈的世界,也有很多有影響力的人,他們一些話語有可能影響到整個幣價,整個市場的變革,這也會形成一個中心化的趨勢,使得去中心化面臨挑戰。

加密貨幣的未來

區塊鏈技術最重要的應用首先是加密貨幣, 現在大家對加密貨幣非常之興奮,很大程度上是認為加密貨幣,包括比特幣是財富的逐漸數位化,這個數位化會形成財富的再分配與再流動,讓一些相對邊緣的人能夠通過這種方式重新去分配財富。但加密貨幣的未來究竟會怎樣還需要我們做更多的思考。

通脹VS通縮:總量恒定VS分叉/競爭幣/山寨幣

理論上比特幣只有2100萬個總量,叫總量恒定,隨著持有的人越來越多,價格會不斷的上升,就是通縮的一種狀態。問題是加密貨幣作為一種技術和解決方案,總會有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所以不停的會有競爭幣和山寨幣出來。當然這裡面還有分叉,所以比特幣總量只有2100萬個,但出現了一個比特幣現金,這就新生一條鏈,出現了替代效應。通過發行各種幣,增加了加密貨幣的供應,那會不會導致通脹的問題?通脹說的就是一個幣會越來越不值錢。

貨幣功能的喪失

現在我們不會再用一萬個比特幣去買披薩了,甚至你也不會用比特幣去買披薩了。它像黃金一樣成為儲值的功能。貨幣我們是要流通的,是要去用的,如果你不能去購物的話,它的貨幣功能就喪失了,因為他的波動性太大。原來是一萬個比特幣換一個披薩,現在是一萬個披薩換一個比特幣。

共識決定定價,但共識是脆弱的

定價取決於共識,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在用,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它有價值,他的價格就會上去。但是共識是很脆弱的。就跟以前荷蘭的鬱金香,大家都覺得它有價值,所以它就上漲。但是一旦大家覺得這個東西其實根本沒有價值,價格就轟然倒塌。

另外,是對現有金融體系的衝擊。加密貨幣的使用能夠輕易的擊穿我們的外匯管制,所以在一些暗網世界裡面通行。大家都認為區塊鏈是一個很好的技術,但是比特幣的未來會不會是一個泡泡呢?

公司形態在多大程度上被替代?

在區塊鏈的世界裡,公司的形態可能是不存在的,重點不是說去建立一個公司,產生多少利潤,而是構建一個社區,讓人們參與,讓社區活躍起來,通過代幣來獲得激勵。

我們原來投項目,創始人沒有控股地位,我們就不投,因為需要給創始人最大的激勵。但在區塊鏈中我們需要反道行之,要去中心化。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我們不知道他究竟是一個人還是化名,他消失了,但比特幣發展的很好。

所以,在這個世界裡,商業邏輯發生了變化。原來去創造產品服務,讓使用者付費,然後去賺錢。而現在,重要的是去構建一套新的規則,以開放式的方式讓更多人來參與,為社區做貢獻去提升這個價值。

互聯網的本質是強調壟斷的,但在區塊鏈領域是從壟斷到開放。不再只強調我公司裡面的人,而是要讓組織,讓外部的人一起來參與這個社區才行。這個時候公司就不再有必要了。

VC分水嶺?

Token與ICO

區塊鏈尤其是公有鏈專案能不能起來,關鍵在於有沒有大量的人用,有沒有一個很活躍的生態,而這個生態很需要有激勵機制,token就是這種激勵機制,沒有token最後這個社區很難被激勵,很難活躍的。當我們需要有token的時候,就不可避免的面臨ICO的問題。

ICO是一種很重要的創新,特別對於做投資的人,做VC的人來講,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但這種創新會被濫用,導致了一堆空氣幣。我們原來在二級市場投資有市盈率,後來有市夢率。在ICO項目裡面沒有市夢率,因為很多項目只有空氣,所以也可以飛的很高,支撐很高的市值,成了圈錢的一種工具。所以政府及時的把ICO給停了,還是很有必要的。但ICO被政府禁止以後,大家都跑到海外去了,因為區塊鏈本身是無國界,去中心化的,所以政府有監管的必要,但是怎麼監管成為一個非常非常關鍵的問題。

所以Token和ICO是好玩意兒,但是現實就是99%都是泡沫,要穿過這99%的泡沫才能喝到1%的啤酒。

VC分叉?

我作為一個“傳統”的VC,過去幾年裡投了上百個專案,也有一些成績可以說,但這些成績在區塊鏈這個世界裡面就不太好意思提了,因為不具有可比性。

流動性問題:我們投一個項目五年退出是很正常的,五年IPO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但是區塊鏈項目通過ICO,一個月或者是兩周就退出了,因為通過發行代幣,直接實現了流通。

投資標的問題:公司都不存在了。我們投資他,不是成為一個股東而是成為一個token持有者,從而投資的方式也要發生變化。

定價問題:以往的估值體系似乎不再適用了,也不再有什麼DCF、PE、PS,價值判斷需要去建立新的體系。

ICO問題:在中國是不允許發ICO的,至少目前是不允許的。如果不發token,你的流動性,你的激勵機制就沒法保證。如果不發Token,是否還能去投?

所以,很重要的一個問題,VC是否會出現分叉?分叉是我們擁有共同的過去,但有人做了轉型。除了分叉外,還有許多的新進入者,以全新的一套打法和體系來面對區塊鏈世界的投資。

項目判斷:大潮之下是否能砌上水泥?

徐小平老師說我們要找到區塊鏈+水泥的項目。但是現在潮很大,水泥可能不容易砌上,在這樣一個市場上,我想講講如何判斷專案是否是有機會砌上水泥的。簡單總結如下:

商業:應用區塊鏈的必要性、資料的可獲得性、信任的價值、能否形成網路。

團隊:為財富or為理想?需要帶點理想主義者,並且能把持有的Token主動長期鎖定。

分配:傳統公司的股權要掌握在創始人手裡,但在區塊鏈裡面需要把幣更盡可能的都發放給社區,讓社區活躍起來,你的平臺才能成長,如果自己中心化持有這個幣,那這個基本上會是死路一條。

目前來講,區塊鏈對比互聯網,大概還處於撥號上網階段。很多美麗的理想多數受限於算力、容量、成本等問題還沒法實現。區塊鏈的應用從比特幣開始,到優化底層協定構建作業系統,到在“黃賭毒”領域的先行嘗試,再到最後進入行業應用領域,還會是一個很長的一個過程,所以如果區塊鏈真的是The next big thing,我們根本不用著急,未來的道路還很長。

泡沫終將破滅,大潮下去,誰在裸泳,誰將站上時代的最前?這時候我們能夠做的最好的就是借用約伯斯的話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不停止對新事物的認知、學習和理解的能力。

人工智慧 胡翔 區塊鏈 VC

不管這個資料量是多大,你可以成為這個資料的擁有者,創造者,傳遞者。

第三是激勵和交易。

交易機制中就用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叫token,叫權杖或通證。這個token就是資料所有權和交易的重要載體,我可以去設立激勵機制,使用token進行交易。如果說互聯網技術解決的是資訊流通,那麼區塊鏈技術解決的就是價值流通。

區塊鏈會不會成為變革生產關係的力量,就要看它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去中心化,消除信任成本,使每個人成為價值創造者、傳遞者和定價者。

問題:自由與秩序的矛盾

區塊鏈最早是通過比特幣這樣的一個加密貨幣開始的,比特幣最初是被一幫技術極客和無政府主義者,以及後來被一些在暗網裡面買賣毒☆禁☆品、軍火的一些人使用。現在的整個產業鏈中,也整個是一個蠻荒與叢林的社會,有各種亂象。去中心化和監管、秩序是一對矛盾體。我們需要秩序,所以我們有國家、有機構、有監管。而現在去中心化,沒有監管,所以這就面臨著一個秩序與自由的矛盾。

問題:去中心化能否持續?

我們追求去中心化,但是否能持續的去中心化是一個問號。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問題:

第一個是算力的集中。區塊鏈在理論上就是所有人都在記帳,所以當想要篡改一條資料,就需要控制全網超過51%的算力才能去控制這個資料。但現在的問題是原來礦工是通過挖礦來賺取比特幣,大家都很分散。但是後來發現挖礦越來越難,這就使得礦工聯合起來,抱團在一起,成為礦池,然後在這個組織裡面重新進行分配。原來是去中心化的個體,最後變成了一個個組織。中國的礦池據說擁有全世界30%的算力,全世界前五大礦石如果聯合起來就很有機會去控制全網的算力,達到51%這樣的臨界點。這個時候就會面臨算力的中心化問題。

第二個是輿論影響力越來越集中。如今,在幣的世界,在區塊鏈的世界,也有很多有影響力的人,他們一些話語有可能影響到整個幣價,整個市場的變革,這也會形成一個中心化的趨勢,使得去中心化面臨挑戰。

加密貨幣的未來

區塊鏈技術最重要的應用首先是加密貨幣, 現在大家對加密貨幣非常之興奮,很大程度上是認為加密貨幣,包括比特幣是財富的逐漸數位化,這個數位化會形成財富的再分配與再流動,讓一些相對邊緣的人能夠通過這種方式重新去分配財富。但加密貨幣的未來究竟會怎樣還需要我們做更多的思考。

通脹VS通縮:總量恒定VS分叉/競爭幣/山寨幣

理論上比特幣只有2100萬個總量,叫總量恒定,隨著持有的人越來越多,價格會不斷的上升,就是通縮的一種狀態。問題是加密貨幣作為一種技術和解決方案,總會有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所以不停的會有競爭幣和山寨幣出來。當然這裡面還有分叉,所以比特幣總量只有2100萬個,但出現了一個比特幣現金,這就新生一條鏈,出現了替代效應。通過發行各種幣,增加了加密貨幣的供應,那會不會導致通脹的問題?通脹說的就是一個幣會越來越不值錢。

貨幣功能的喪失

現在我們不會再用一萬個比特幣去買披薩了,甚至你也不會用比特幣去買披薩了。它像黃金一樣成為儲值的功能。貨幣我們是要流通的,是要去用的,如果你不能去購物的話,它的貨幣功能就喪失了,因為他的波動性太大。原來是一萬個比特幣換一個披薩,現在是一萬個披薩換一個比特幣。

共識決定定價,但共識是脆弱的

定價取決於共識,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在用,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它有價值,他的價格就會上去。但是共識是很脆弱的。就跟以前荷蘭的鬱金香,大家都覺得它有價值,所以它就上漲。但是一旦大家覺得這個東西其實根本沒有價值,價格就轟然倒塌。

另外,是對現有金融體系的衝擊。加密貨幣的使用能夠輕易的擊穿我們的外匯管制,所以在一些暗網世界裡面通行。大家都認為區塊鏈是一個很好的技術,但是比特幣的未來會不會是一個泡泡呢?

公司形態在多大程度上被替代?

在區塊鏈的世界裡,公司的形態可能是不存在的,重點不是說去建立一個公司,產生多少利潤,而是構建一個社區,讓人們參與,讓社區活躍起來,通過代幣來獲得激勵。

我們原來投項目,創始人沒有控股地位,我們就不投,因為需要給創始人最大的激勵。但在區塊鏈中我們需要反道行之,要去中心化。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我們不知道他究竟是一個人還是化名,他消失了,但比特幣發展的很好。

所以,在這個世界裡,商業邏輯發生了變化。原來去創造產品服務,讓使用者付費,然後去賺錢。而現在,重要的是去構建一套新的規則,以開放式的方式讓更多人來參與,為社區做貢獻去提升這個價值。

互聯網的本質是強調壟斷的,但在區塊鏈領域是從壟斷到開放。不再只強調我公司裡面的人,而是要讓組織,讓外部的人一起來參與這個社區才行。這個時候公司就不再有必要了。

VC分水嶺?

Token與ICO

區塊鏈尤其是公有鏈專案能不能起來,關鍵在於有沒有大量的人用,有沒有一個很活躍的生態,而這個生態很需要有激勵機制,token就是這種激勵機制,沒有token最後這個社區很難被激勵,很難活躍的。當我們需要有token的時候,就不可避免的面臨ICO的問題。

ICO是一種很重要的創新,特別對於做投資的人,做VC的人來講,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但這種創新會被濫用,導致了一堆空氣幣。我們原來在二級市場投資有市盈率,後來有市夢率。在ICO項目裡面沒有市夢率,因為很多項目只有空氣,所以也可以飛的很高,支撐很高的市值,成了圈錢的一種工具。所以政府及時的把ICO給停了,還是很有必要的。但ICO被政府禁止以後,大家都跑到海外去了,因為區塊鏈本身是無國界,去中心化的,所以政府有監管的必要,但是怎麼監管成為一個非常非常關鍵的問題。

所以Token和ICO是好玩意兒,但是現實就是99%都是泡沫,要穿過這99%的泡沫才能喝到1%的啤酒。

VC分叉?

我作為一個“傳統”的VC,過去幾年裡投了上百個專案,也有一些成績可以說,但這些成績在區塊鏈這個世界裡面就不太好意思提了,因為不具有可比性。

流動性問題:我們投一個項目五年退出是很正常的,五年IPO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但是區塊鏈項目通過ICO,一個月或者是兩周就退出了,因為通過發行代幣,直接實現了流通。

投資標的問題:公司都不存在了。我們投資他,不是成為一個股東而是成為一個token持有者,從而投資的方式也要發生變化。

定價問題:以往的估值體系似乎不再適用了,也不再有什麼DCF、PE、PS,價值判斷需要去建立新的體系。

ICO問題:在中國是不允許發ICO的,至少目前是不允許的。如果不發token,你的流動性,你的激勵機制就沒法保證。如果不發Token,是否還能去投?

所以,很重要的一個問題,VC是否會出現分叉?分叉是我們擁有共同的過去,但有人做了轉型。除了分叉外,還有許多的新進入者,以全新的一套打法和體系來面對區塊鏈世界的投資。

項目判斷:大潮之下是否能砌上水泥?

徐小平老師說我們要找到區塊鏈+水泥的項目。但是現在潮很大,水泥可能不容易砌上,在這樣一個市場上,我想講講如何判斷專案是否是有機會砌上水泥的。簡單總結如下:

商業:應用區塊鏈的必要性、資料的可獲得性、信任的價值、能否形成網路。

團隊:為財富or為理想?需要帶點理想主義者,並且能把持有的Token主動長期鎖定。

分配:傳統公司的股權要掌握在創始人手裡,但在區塊鏈裡面需要把幣更盡可能的都發放給社區,讓社區活躍起來,你的平臺才能成長,如果自己中心化持有這個幣,那這個基本上會是死路一條。

目前來講,區塊鏈對比互聯網,大概還處於撥號上網階段。很多美麗的理想多數受限於算力、容量、成本等問題還沒法實現。區塊鏈的應用從比特幣開始,到優化底層協定構建作業系統,到在“黃賭毒”領域的先行嘗試,再到最後進入行業應用領域,還會是一個很長的一個過程,所以如果區塊鏈真的是The next big thing,我們根本不用著急,未來的道路還很長。

泡沫終將破滅,大潮下去,誰在裸泳,誰將站上時代的最前?這時候我們能夠做的最好的就是借用約伯斯的話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不停止對新事物的認知、學習和理解的能力。

人工智慧 胡翔 區塊鏈 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