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市民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貴陽——環境保護從嚴有力 生態優勢更加凸顯

天河潭景區美景宜人。 視覺中國/供圖

時光荏苒,貴陽的生態之路漸行漸寬。

從思想生根,到規劃佈局,再到行動落地,2008年至2017年,貴陽揚長避短,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培植後發優勢,奮力後發趕超,走出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環境保護從嚴有力,生態優勢更加凸顯。

從2008年恢復植被面積9.9萬畝,完成營造林15.8萬畝,到2013年完成營造林24萬畝,新增綠地103萬平方米,再到2017年造林綠化127.76萬畝,恢復中心城區山體植被6000畝;

從2008年拒絕289個涉及投資300多億元的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專案,到2013年淘汰落後產能158.2萬噸,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272萬平方米,再到2016年為企業降低用電、稅費、制度性☆禁☆交易等成本53.09億元,“千企改造、一企一策”完成技改投資62億元;

從2008年扎實推進“兩湖一庫”及南明河全流域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5.8平方公里,到2014年獲批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再到2017年開展南明河治臭變清工作;

從2009年舉辦首屆生態文明貴陽會議,到2013年升格為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再到2017年連續成功舉辦九屆生態文明盛會;

……

十年來,貴陽始終以更加嚴厲的措施保護生態,切實加強生態建設,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比重,實現生態環境的持續好轉,讓市民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環境中,推動生態保護升級。

■足跡

2008年

國內首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出臺。

恢復植被面積9.9萬畝,完成營造林15.8萬畝。

拒絕289個涉及投資300多億元的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專案。

2009年

成功舉辦首屆生態文明貴陽會議。

被列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

完成營造林14.2萬畝,新增綠地25.8萬平方米。

2010年

新上專案中磷礦資源就地轉化率達到100%,現有企業磷、鋁資源轉化率分別達60%、78.5%,迴圈經濟工作走向全國前列。

2011年

南明河大規模清淤工程啟動,清淤河段32.5千米,清淤64.4萬立方米。

首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經驗交流會在貴陽舉行。

2012年

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掛牌成立。

2013年

生態文明貴陽會議升格為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全國首部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性法規《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條例》實施。

空氣優良率居全國省會城市第四。

2014年

貴陽市首屆生態文明創意作品大賽落幕。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在貴陽市舉行。

國家級新區綠色發展聯盟在築宣佈成立,貴州貴安新區、上海浦東新區等9個國家級新區共同簽署倡議,達成區域綠色發展的五項共識。

實施石漠化治理17.2萬畝,新增營造林24萬畝,新增綠地103平方公里。

2015年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發佈《2015貴陽共識》。

《貴陽市藍天保護計畫(2014-2017年)》《貴陽市碧水保護計畫(2014-2017年)》《貴陽市綠地保護計畫(2014-2017年)》正式明文發佈。

“千園之城”建設正式啟動。

2016年

《貴陽市推進“千園之城”建設行動計畫(2015-2020年)》印發。

南明河水環境持續改善,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成率穩定在100%。

2017年

實施“大生態戰略貴陽行動”。

在第四屆中國綠色發展與生態建設峰會上,貴陽榮獲“2017綠色發展與生態建設優秀城市”稱號,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5.8%,水質優良率達93.75%,新建公園227個。

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通過驗收。

■故事

綠了山頭美了家園富了村民

“門前綠水聲聲笑,屋後青山步步春。”這不僅是花溪區久安鄉村民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也是村民每到新年最愛貼的春聯。

“每天一出門看到的都是綠油油的茶山,還有漂亮的冬櫻花,一點都不覺得現在是數九寒天呢。放在以前,這樣的美景想都不敢想。”已近中年的項朝富感慨萬千。在他的記憶中,幾年前,久安鄉到處是黑漆漆的煤、爛兮兮的路、灰濛濛的天。

久安鄉位於阿哈湖上游,煤炭資源豐富,煤窯最多的時候有400多家。2011年之前,全鄉7個行政村4000多戶村民都以挖煤為生,以致久安鄉到處是因挖煤下陷的坡地,還有受污染而變黃的水和遭破壞的山林。為了保護貴陽飲用水源和久安的生態環境,花溪區於2010年果斷作出決定:關停久安鄉的所有煤窯。

得知這一消息,久安鄉村民炸開了鍋,“沒了煤窯我們吃哪樣?喝哪樣?咋個活法?”一些村民常以“家裡揭不開鍋”為由,三天兩頭去找鄉政府反映難處。

“煤窯剛關那陣,我家一下子斷了生活來源。我們嘗試過種蔬菜、水果等,但因這裡的氣候、土質等原因,長勢不行,後來又試種辣椒、花椒,都不行。”項朝富回憶說。

正值大家陷入迷茫之際,2011年,貴陽吹響了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號角。圍繞“既要保護水源地的生態環境又要發展經濟”這道命題,久安鄉結合全鄉90%的區域屬於飲用水源保護區、有5萬多株古茶樹的實際,發動村民在保護原生古茶樹的同時開始種茶。

起初,好多村民對種茶一頭霧水。於是,久安鄉政府發動村幹部帶頭種。“我想,種茶即便掙不到錢,也能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青山,是件好事。於是,我報名參加了茶樹種植。後來,鄉里引進了龍頭企業貴茶公司,並組織我們到湄潭、鳳岡參觀學習。接下來,成立合作社,採取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模式,讓大家心裡有了底,大夥陸續參與進來。”茶葉種植大戶的馮運才說,“我每年光是入股到貴茶公司的近百畝茶樹,就能分到10萬元左右的紅利,每個月在茶園務工還有工資拿。”

“目前,茶園裡的20000多畝茶樹,每年可產茶青250萬公斤以上,茶葉總產值達9800萬元。在種茶過程中,我們嚴格執行不用化學性農藥、除草劑、催芽素,嚴把茶葉品質關,現在已打造出久安‘千年紅’‘紅寶石’‘綠寶石’等知名品牌。其中,‘綠寶石’已通過歐盟指標監測,遠銷到加拿大、美國、德國等國家。”說起久安茶,茶技師項朝富一臉的自豪,“去年,我們又成立農林專業合作社,開始發展猴頭菇、香菇等產業,謀劃著把閒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

經過幾年的打造與發展,現在,久安鄉三分之二的農戶從事茶產業,修復了挖煤遺留的傷疤。目前,境內森林面積已達36500畝,森林覆蓋率達52.6%,先後獲得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貴州十大最美茶鄉、中國高原古茶樹之鄉、貴州省十大茶旅目的地、2017年貴州十佳美麗鄉村等稱號。

“接下來,我們將圍繞茶產業,繼續探索‘茶菌文旅一體化’發展,以文化塑魂,以旅遊提效,豐富內涵,讓久安的產業從‘挖煤’轉‘種茶’升級為‘挖文化’,經濟從‘黑色經濟’轉‘綠色經濟’升級為‘旅遊經濟’、發展從‘煤鄉’轉‘茶鄉’升級為‘文化鄉’。”久安鄉黨委書記趙蓉道出了久安的發展路徑。本報記者詹燕

■聲音

用實際行動守護“母親河”

75歲老人黃永維:

用實際行動守護“母親河”

“黃師傅,這麼冷的天,還來掃地啊!”1月31日早上,在南明河與電建一公司交接的防洪堤壩處,來往的路人熱情地與一位老人打著招呼。這位老人名叫黃永維,是貴州電力建設第一工程公司退休職工,今年75歲。多年來,他義務清掃桃園路一段的防洪堤壩。

23年前,由於工作調動,黃永維搬遷至貴陽,居住在南明河畔的桃園路。“那時,南明河堤壩還是泥巴路,不好走,也沒有人清掃。”黃永維說。下雨天,汙物便流入南明河。對此,他很揪心,於是萌生出清掃堤壩的想法。

說幹就幹,黃永維拿著一把掃帚、一個籮筐,義務承擔起南明河畔桃園路至四方河約3.5公里堤壩的清掃工作。23年來,他見證了南明河的變化。他說,近年來,南明河沿河兩岸變美了,河水變清了,久違的鳥兒飛回來了,散步的人多了……

“這幾年,雖然有專門的保潔員清掃南明河沿岸,可我還是閒不住,每天還是要去清掃一下堤壩,聽一聽南明河的水聲,看一看沿途風景,心情也會好很多。”黃永維說,雖然自己75歲了,但還是會堅持用實際行動守護“母親河”。本報記者尹香力

家門口就能親近大自然

市民田景鴻:

家門口就能親近大自然

這段時間,田景鴻和老伴幾乎天天帶著孫子來登高雲山森林公園遊玩。“家門口建了公園,一家人在城裡也能親近大自然。”田景鴻對城市公園建設頗為滿意。

田景鴻在貴陽生活了幾十年。他說,以前,家門口沒公園,飯後想散步都不知道去哪裡好。“現在不一樣了,登高雲山公園建成啟用,生活很愜意。”

據瞭解,2017年,貴陽新建各類公園237個,其中森林公園24個、濕地公園11個、山體公園33個、城市公園105個、社區公園64個,建成示範性公園7個。

除了各類公園遍地開花,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飲用水水質等也在改變。在合群路做了十幾年生意,現在退休在家休息的李華鳳感知最為明顯。

“過去,合群路環境衛生問題較為嚴重,到處是蒼蠅垃圾。”李華鳳牽著年邁的婆婆坐在公園休閒椅上回憶道。

“不過,這幾年,合群路變化很大。前幾天,我到以前做生意的地方,簡直都快不認識了,環境乾淨整潔的很。”李華鳳說。

“千園之城”建設正式啟動。

2016年

《貴陽市推進“千園之城”建設行動計畫(2015-2020年)》印發。

南明河水環境持續改善,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成率穩定在100%。

2017年

實施“大生態戰略貴陽行動”。

在第四屆中國綠色發展與生態建設峰會上,貴陽榮獲“2017綠色發展與生態建設優秀城市”稱號,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5.8%,水質優良率達93.75%,新建公園227個。

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通過驗收。

■故事

綠了山頭美了家園富了村民

“門前綠水聲聲笑,屋後青山步步春。”這不僅是花溪區久安鄉村民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也是村民每到新年最愛貼的春聯。

“每天一出門看到的都是綠油油的茶山,還有漂亮的冬櫻花,一點都不覺得現在是數九寒天呢。放在以前,這樣的美景想都不敢想。”已近中年的項朝富感慨萬千。在他的記憶中,幾年前,久安鄉到處是黑漆漆的煤、爛兮兮的路、灰濛濛的天。

久安鄉位於阿哈湖上游,煤炭資源豐富,煤窯最多的時候有400多家。2011年之前,全鄉7個行政村4000多戶村民都以挖煤為生,以致久安鄉到處是因挖煤下陷的坡地,還有受污染而變黃的水和遭破壞的山林。為了保護貴陽飲用水源和久安的生態環境,花溪區於2010年果斷作出決定:關停久安鄉的所有煤窯。

得知這一消息,久安鄉村民炸開了鍋,“沒了煤窯我們吃哪樣?喝哪樣?咋個活法?”一些村民常以“家裡揭不開鍋”為由,三天兩頭去找鄉政府反映難處。

“煤窯剛關那陣,我家一下子斷了生活來源。我們嘗試過種蔬菜、水果等,但因這裡的氣候、土質等原因,長勢不行,後來又試種辣椒、花椒,都不行。”項朝富回憶說。

正值大家陷入迷茫之際,2011年,貴陽吹響了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號角。圍繞“既要保護水源地的生態環境又要發展經濟”這道命題,久安鄉結合全鄉90%的區域屬於飲用水源保護區、有5萬多株古茶樹的實際,發動村民在保護原生古茶樹的同時開始種茶。

起初,好多村民對種茶一頭霧水。於是,久安鄉政府發動村幹部帶頭種。“我想,種茶即便掙不到錢,也能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青山,是件好事。於是,我報名參加了茶樹種植。後來,鄉里引進了龍頭企業貴茶公司,並組織我們到湄潭、鳳岡參觀學習。接下來,成立合作社,採取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模式,讓大家心裡有了底,大夥陸續參與進來。”茶葉種植大戶的馮運才說,“我每年光是入股到貴茶公司的近百畝茶樹,就能分到10萬元左右的紅利,每個月在茶園務工還有工資拿。”

“目前,茶園裡的20000多畝茶樹,每年可產茶青250萬公斤以上,茶葉總產值達9800萬元。在種茶過程中,我們嚴格執行不用化學性農藥、除草劑、催芽素,嚴把茶葉品質關,現在已打造出久安‘千年紅’‘紅寶石’‘綠寶石’等知名品牌。其中,‘綠寶石’已通過歐盟指標監測,遠銷到加拿大、美國、德國等國家。”說起久安茶,茶技師項朝富一臉的自豪,“去年,我們又成立農林專業合作社,開始發展猴頭菇、香菇等產業,謀劃著把閒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

經過幾年的打造與發展,現在,久安鄉三分之二的農戶從事茶產業,修復了挖煤遺留的傷疤。目前,境內森林面積已達36500畝,森林覆蓋率達52.6%,先後獲得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貴州十大最美茶鄉、中國高原古茶樹之鄉、貴州省十大茶旅目的地、2017年貴州十佳美麗鄉村等稱號。

“接下來,我們將圍繞茶產業,繼續探索‘茶菌文旅一體化’發展,以文化塑魂,以旅遊提效,豐富內涵,讓久安的產業從‘挖煤’轉‘種茶’升級為‘挖文化’,經濟從‘黑色經濟’轉‘綠色經濟’升級為‘旅遊經濟’、發展從‘煤鄉’轉‘茶鄉’升級為‘文化鄉’。”久安鄉黨委書記趙蓉道出了久安的發展路徑。本報記者詹燕

■聲音

用實際行動守護“母親河”

75歲老人黃永維:

用實際行動守護“母親河”

“黃師傅,這麼冷的天,還來掃地啊!”1月31日早上,在南明河與電建一公司交接的防洪堤壩處,來往的路人熱情地與一位老人打著招呼。這位老人名叫黃永維,是貴州電力建設第一工程公司退休職工,今年75歲。多年來,他義務清掃桃園路一段的防洪堤壩。

23年前,由於工作調動,黃永維搬遷至貴陽,居住在南明河畔的桃園路。“那時,南明河堤壩還是泥巴路,不好走,也沒有人清掃。”黃永維說。下雨天,汙物便流入南明河。對此,他很揪心,於是萌生出清掃堤壩的想法。

說幹就幹,黃永維拿著一把掃帚、一個籮筐,義務承擔起南明河畔桃園路至四方河約3.5公里堤壩的清掃工作。23年來,他見證了南明河的變化。他說,近年來,南明河沿河兩岸變美了,河水變清了,久違的鳥兒飛回來了,散步的人多了……

“這幾年,雖然有專門的保潔員清掃南明河沿岸,可我還是閒不住,每天還是要去清掃一下堤壩,聽一聽南明河的水聲,看一看沿途風景,心情也會好很多。”黃永維說,雖然自己75歲了,但還是會堅持用實際行動守護“母親河”。本報記者尹香力

家門口就能親近大自然

市民田景鴻:

家門口就能親近大自然

這段時間,田景鴻和老伴幾乎天天帶著孫子來登高雲山森林公園遊玩。“家門口建了公園,一家人在城裡也能親近大自然。”田景鴻對城市公園建設頗為滿意。

田景鴻在貴陽生活了幾十年。他說,以前,家門口沒公園,飯後想散步都不知道去哪裡好。“現在不一樣了,登高雲山公園建成啟用,生活很愜意。”

據瞭解,2017年,貴陽新建各類公園237個,其中森林公園24個、濕地公園11個、山體公園33個、城市公園105個、社區公園64個,建成示範性公園7個。

除了各類公園遍地開花,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飲用水水質等也在改變。在合群路做了十幾年生意,現在退休在家休息的李華鳳感知最為明顯。

“過去,合群路環境衛生問題較為嚴重,到處是蒼蠅垃圾。”李華鳳牽著年邁的婆婆坐在公園休閒椅上回憶道。

“不過,這幾年,合群路變化很大。前幾天,我到以前做生意的地方,簡直都快不認識了,環境乾淨整潔的很。”李華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