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不僅遇到“年輕”的你,還知道你年輕時的故事

【2018新春走軍營】

我不僅遇到“年輕”的你,還知道你年輕時的故事

■中國軍網記者 王姍 劉雅娟

得知要認識一個新“朋友”——第75集團軍某旅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充滿欣喜和忐忑的:對他的第一印象,

產生于“黃沙百戰穿金甲”的大漠點兵,銳不可擋,勢如雷霆,心中升騰的敬意滔滔不絕;而我只是工作剛滿半年、年輕又稚嫩的小記者,有資格走進他的內心、瞭解他背後的故事嗎?

可是,瞭解到這樣令世人矚目的他誕生於2017年,半年前才機動移防到位後,我又心裡“暗喜”:如此優秀的他原來也和我一樣這般年輕,內心的膽怯少了幾分,反而開始期待與這個新朋友趕快見面。

走進這支新組建不足一年的部隊,我看到的是設施還在陸續完備的營區,旅隊建設也和我一樣年輕而充滿活力,在成長的道路上躍躍欲試,期待著經歷鍛煉、洗禮,期待著早一天走向成熟。但在逐漸深入的接觸中,我慢慢發現,看上去年輕而稚嫩的他,背後竟然有著這樣厚重的積澱。

山東省文登縣有一個“天賜福地”,名曰天福山。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而讓這座天福山在膠東乃至全國名聲大振的並非仙人也非異事,

而是80多年前的一場武裝起義。也是因為這場起義,才有了這位新朋友的歷史存在。

時光倒溯,讓我們回到1937年12月24日。這一天,中共膠東特委在文登天福山組織發動了抗日武裝起義,這個旅的前身就這樣誕生了。只不過,那時的他還只是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的一部分。不平凡的誕生,註定了他是不平凡的。隨著時光慢慢推移前進,

他在歷史畫卷上留下一道又一道深深的印記。

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後歷經血戰雷神廟、夜襲蓬萊城、力克黃城集、浴血長沙堡、激戰平度城等戰鬥,先後粉碎日寇數十次“掃蕩”“合圍”,鞏固和擴大了膠東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他橫渡渤海、征戰東北,

參加了許多著名的戰鬥。首戰營口、三保本溪、四保臨江……經過屢次整編和擴編,戰鬥力數值飆升,以善打大仗、惡仗、勝仗著稱,是東北解放軍十大主力師和“五虎師”之一,真是厲害了我的朋友!經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又揮師南下,跨黃河,渡長江,鏖戰衡寶,入桂追殲廣西頑敵。這一去,便在廣西紮了根。

新中國成立後,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也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1950年2月解放南澳島、1979年2月參加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每次都漂亮地完成了任務!說到這裡,真為自己結識了這樣的朋友感到慶倖、感到榮耀、感到自豪。

你以為他的故事說到這裡就結束了嗎?那你一定是忘記了1998年長江抗洪搶險有位烈士名叫李向群;或者是忘記了有支部隊在2008年初參加桂北抗冰救災,後來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的親切接見;再不就是忘記了2010年在茂名海訓期間參加“9·21”抗洪搶險,受到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高度讚揚的那支隊伍……

八十餘載光陰,是那麼長久,足以把稚童變成耄耋老人。近三萬個日夜,卻又那麼短,短到說不盡這支部隊的所有故事。

我親愛的朋友,八十多年來,你移防千里換駐地、幾經變更改番號,不懂你的人以為你早已變了樣。但我知道,你“做了那麼多改變,只是為了你心中不變”——“打大仗,打硬仗、守紀律、守忠誠”,這是你矢志不渝的初心,是你“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魂!

整支隊伍氤氳著這樣的魂,想必在那裡成長起來的人也一樣有著這樣的魂吧?

帶著這樣的猜想,進一步探尋這位新朋友的經歷。翻開厚厚的歷史冊子,“果然!”我不禁嘴角上揚,思緒也再一次被帶到了炮火紛飛的年代。

塔山,這是個既沒有塔也沒有山的小村莊,平時並不惹人注意。然而,1948年10月,這個小村莊卻成了一個寶貝,誰都想搶過來。原因很簡單,通往錦州的道路從這裡穿過,誰佔據了它,誰就佔據了戰場的主動。沒錯,這就是解放戰爭時期遼沈戰役中的重要一戰——塔山阻擊戰。面對國民黨軍10萬餘人的“西進兵團”和由11個師組成的“東進兵團”,解放軍原121師官兵堅守陣地,浴血奮戰,寸土不讓,多次挫敗了國民黨軍精銳部隊的進攻。“死守陣地”“寸土不失”“與陣地共存亡”,在這樣堅毅的口號聲中,官兵苦戰六晝夜,終於粉碎了蔣介石的“北援計畫”。李培江、程遠茂、陳生福、於純舉、張連喜、吳連勝、紀守法……這些當時不過二十出頭的小夥子,成為在這場戰鬥中湧現出來的戰鬥英雄。或血肉模糊依然參加戰鬥,或以少勝多出色完成阻擊任務,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這支隊伍魂的體現!

英雄不會遲暮,因為英雄氣概一代代被繼承下來。該旅史冊上記錄的英模人物,一個個都是那麼的年輕,或許這也是這支隊伍經歷雖然厚重,卻看上去依舊朝氣蓬勃的原因吧。

年輕卻又深沉,厚重難抑熱血。軍隊改革大潮之中,這支部隊繼續帶著它的初心走在成長的道路上,萌發出耀眼的芳華。

1950年2月解放南澳島、1979年2月參加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每次都漂亮地完成了任務!說到這裡,真為自己結識了這樣的朋友感到慶倖、感到榮耀、感到自豪。

你以為他的故事說到這裡就結束了嗎?那你一定是忘記了1998年長江抗洪搶險有位烈士名叫李向群;或者是忘記了有支部隊在2008年初參加桂北抗冰救災,後來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的親切接見;再不就是忘記了2010年在茂名海訓期間參加“9·21”抗洪搶險,受到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高度讚揚的那支隊伍……

八十餘載光陰,是那麼長久,足以把稚童變成耄耋老人。近三萬個日夜,卻又那麼短,短到說不盡這支部隊的所有故事。

我親愛的朋友,八十多年來,你移防千里換駐地、幾經變更改番號,不懂你的人以為你早已變了樣。但我知道,你“做了那麼多改變,只是為了你心中不變”——“打大仗,打硬仗、守紀律、守忠誠”,這是你矢志不渝的初心,是你“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魂!

整支隊伍氤氳著這樣的魂,想必在那裡成長起來的人也一樣有著這樣的魂吧?

帶著這樣的猜想,進一步探尋這位新朋友的經歷。翻開厚厚的歷史冊子,“果然!”我不禁嘴角上揚,思緒也再一次被帶到了炮火紛飛的年代。

塔山,這是個既沒有塔也沒有山的小村莊,平時並不惹人注意。然而,1948年10月,這個小村莊卻成了一個寶貝,誰都想搶過來。原因很簡單,通往錦州的道路從這裡穿過,誰佔據了它,誰就佔據了戰場的主動。沒錯,這就是解放戰爭時期遼沈戰役中的重要一戰——塔山阻擊戰。面對國民黨軍10萬餘人的“西進兵團”和由11個師組成的“東進兵團”,解放軍原121師官兵堅守陣地,浴血奮戰,寸土不讓,多次挫敗了國民黨軍精銳部隊的進攻。“死守陣地”“寸土不失”“與陣地共存亡”,在這樣堅毅的口號聲中,官兵苦戰六晝夜,終於粉碎了蔣介石的“北援計畫”。李培江、程遠茂、陳生福、於純舉、張連喜、吳連勝、紀守法……這些當時不過二十出頭的小夥子,成為在這場戰鬥中湧現出來的戰鬥英雄。或血肉模糊依然參加戰鬥,或以少勝多出色完成阻擊任務,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這支隊伍魂的體現!

英雄不會遲暮,因為英雄氣概一代代被繼承下來。該旅史冊上記錄的英模人物,一個個都是那麼的年輕,或許這也是這支隊伍經歷雖然厚重,卻看上去依舊朝氣蓬勃的原因吧。

年輕卻又深沉,厚重難抑熱血。軍隊改革大潮之中,這支部隊繼續帶著它的初心走在成長的道路上,萌發出耀眼的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