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華臺北”改“中國臺北”釋放了什麼信號?

日前,央視新聞報導:2017亞洲乒乓球錦標賽男女團半決賽中,中國女團(丁甯、朱雨玲、陳夢)以3-0戰勝中國香港;中國男團(樊振東、馬龍、張繼科)3-0戰勝中國臺北,雙雙晉級!傳遞!一起為中國乒乓球加油!

除了張繼科的迷弟迷妹之外,還有一些細心的同學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

更有網友,翻出了前一天女團比賽時候的截圖,請注意右下角。

4月10日,女團比賽:

4月11日男團比賽:

網友紛紛表示:

其實,兩岸關於稱呼的問題,也是由來已久,時間要追溯到國民政府敗退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的時候。

1952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決議通過海峽兩岸的體育隊伍可同時參加赫爾辛基奧運,

但臺灣方面不願同場競技,宣佈退賽。在臺灣方面退出比賽之後,中國大陸代表團從北京出發奔赴賽場,可惜比賽已經接近尾聲。

1956年奧運會在墨爾本舉行,兩岸皆派隊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法接受國際奧會承認兩個中國奧會會籍,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即退出比賽。臺灣當時則以“China”(縮寫CHN)參賽墨爾本奧運。

1959年,在慕尼克舉辦的國際奧會年會上,通過蘇聯的提案,

決議將中華民國奧會(The Chinese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除籍,不同意“中華民國”使用“中國”有關名義做為會籍名稱,但允許以“Formosa”或“Taiwan”代表為名義重新加入奧會。

1960年奧運在義大利羅馬舉行,奧會在同年同意承認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The Republic of China Olympic Committee)會籍名稱,但不能代表中國,所以只能使用“Formosa”名稱,會籍縮寫則是“TWN”。臺灣代表隊在對此表示抗議。

1964年東京奧運,1968年墨西哥奧運,奧會將臺灣官方代表名稱改為“Taiwan”(TWN)。不過,國民黨政府堅持代表中國,

拒絕“Formosa”或“Taiwan”,因此連續三屆向奧會提出抗議。

因1968年的國際奧會同意臺灣以“中華民國”名義參賽,1972年的慕尼克奧運,臺灣以“Republic of China”、縮寫“ROC”參加比賽。不過,到了1976年加拿大蒙特婁奧運會,加拿大政府拒絕給予中華民國奧運代表團簽證,要求代表團必須改稱“臺灣”才能入境。國際奧會同年也決議“中華民國”奧運代表團改以“臺灣”奧運代表團參賽,但國民黨政府拒絕,因此未出賽。

1979年,國際奧會通過《名古屋決議》,恢復中國奧會在國際奧會的權益,且規定臺灣的奧運組織改名為: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中國大陸將此譯為中國臺北奧會。

1984年,臺灣奧運組織接受名古屋決議,同意更名,並將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譯做中華臺北奧會。中華臺北奧會也與國際奧會在瑞士簽訂協定書。規定:中華臺北不得使用國旗與國歌,僅能使用中華臺北奧運會旗以及國旗歌,中華臺北參加奧運時的入場序是T(TPE;Taipei),中國則是C(CHN;China),將兩者區分開來。

1984年洛杉磯奧運,臺灣首度以“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TPE)參加奧運會。

1990年,在兩岸關係回暖的大背景下,臺灣方面也派隊參加了北京亞運會,同時這也是臺灣以“中華臺北”的名義回歸亞奧理事會後,參加的第一屆亞運會。由於當時兩岸關係融洽,臺灣方面也熱情高漲,派出了405人的強大陣容參加北京亞運會,而大陸作為東道主,更是以臺灣歌曲《梅花》作為中華臺北代表隊入場的背景音樂,彰顯兩岸和諧關係。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大陸媒體將臺灣方面的稱為“中國臺北”而不是“中華臺北”,一時間引起臺灣各界的不滿。臺灣方面認為,這樣的稱謂有“矮化之嫌”。大陸方面認為,奧會協定不涉及他人在協議之外使用“中國臺北”的權利,不同意矮化一說。2008年7月下旬,大陸媒體逐漸改用“中華臺北”的稱謂,順利地解決了稱謂爭議。

時至今日,在現階段兩岸關係的大背景下,央視、人民日報等媒體的突然改口到底是在釋放一種什麼信號呢?

恢復中國奧會在國際奧會的權益,且規定臺灣的奧運組織改名為: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中國大陸將此譯為中國臺北奧會。

1984年,臺灣奧運組織接受名古屋決議,同意更名,並將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譯做中華臺北奧會。中華臺北奧會也與國際奧會在瑞士簽訂協定書。規定:中華臺北不得使用國旗與國歌,僅能使用中華臺北奧運會旗以及國旗歌,中華臺北參加奧運時的入場序是T(TPE;Taipei),中國則是C(CHN;China),將兩者區分開來。

1984年洛杉磯奧運,臺灣首度以“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TPE)參加奧運會。

1990年,在兩岸關係回暖的大背景下,臺灣方面也派隊參加了北京亞運會,同時這也是臺灣以“中華臺北”的名義回歸亞奧理事會後,參加的第一屆亞運會。由於當時兩岸關係融洽,臺灣方面也熱情高漲,派出了405人的強大陣容參加北京亞運會,而大陸作為東道主,更是以臺灣歌曲《梅花》作為中華臺北代表隊入場的背景音樂,彰顯兩岸和諧關係。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大陸媒體將臺灣方面的稱為“中國臺北”而不是“中華臺北”,一時間引起臺灣各界的不滿。臺灣方面認為,這樣的稱謂有“矮化之嫌”。大陸方面認為,奧會協定不涉及他人在協議之外使用“中國臺北”的權利,不同意矮化一說。2008年7月下旬,大陸媒體逐漸改用“中華臺北”的稱謂,順利地解決了稱謂爭議。

時至今日,在現階段兩岸關係的大背景下,央視、人民日報等媒體的突然改口到底是在釋放一種什麼信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