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厲害了!“慧眼”衛星背後的“科技大牛”張雙南是咱河南老鄉

人物簡介:張雙南,1962年出生,駐馬店確山縣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我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首席科學家。

河南日報用戶端記者 尹江勇

1月30日,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正式開工,標誌著我國新時代“發現極端宇宙”事業的新起航。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負責這樣一個重要科學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是一位來自駐馬店確山縣的河南老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雙南。

“我希望我的預言都錯了”

在半年多的“試用期”內,“慧眼”衛星給出了超乎預期的優異成績。特別是在去年沸騰了整個天文界的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事件中,“慧眼”團隊作為重要貢獻者參加了這篇歷史性論文的核心創作。

成為“正式工”後,“慧眼”衛星面臨著繁忙的工作安排。1月31日,張雙南告訴記者,僅僅來自國內16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90份觀測提案,

就足夠“慧眼”忙活7年。

通過這些觀測任務,“慧眼”預計會幫助科學家們發現一批新的天體源,尤其是中子星和黑洞為主的新的高能天體;通過長期高頻次定點觀測,理解黑洞和中子星系統的活動和演化機制;對中子星和黑洞的基本性質做出新的測量;研究宇宙深處大品質恒星的死亡以及中子星併合等過程中黑洞的形成,等等。

張雙南預計,“慧眼”每年能發現大約一百個伽馬射線暴,

如果有些伽馬射線暴將來能和引力波事件建立關係,將會成為比較重要的進展。

“其實,我希望我現在預言的重要成果都說錯了。”張雙南說,

“那說明,‘慧眼’看到了更重要的秘密。”

“要把科學本身放入教育體系”

在科研之外,張雙南被稱為是最接地氣的“科普達人”,曾獲得2017年首屆“最受媒體歡迎科學家”稱號。去年起,他針對中國學生普遍缺乏思辨能力的現實,呼籲要進行第四次科學啟蒙教育,

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

“目前的教育體系裡面,講得特別多的是知識和技能,而不是科學素質。但要做好科學啟蒙,恰恰要反其道而行之。”張雙南認為,科學素質包括對科學真正的理解、科學起源、科學史、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幾個方面。“要一開始就讓大家瞭解科學是怎麼回事兒,才不至於形成這樣一種局面,就是人們學了很多的科學知識、科學技能,

但是整體科學素養並不高。”

“科普本身是對教育的一種補充。科學素質、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並不是科普能夠教給大家的,而是要納入教育體系。”張雙南解釋,如果大家能在學校就受到很好的科學教育,那麼科普的壓力就會少很多。遺憾的是,目前的教育體系中並沒有太多這方面的內容。“所以我覺得第四次科普啟蒙教育,最關鍵是要把科學本身放入到教育體系裡面去。”

“家鄉的邀請我怎麼可能不去”

為了做科普,張雙南跑了很多地方。但讓他“耿耿於懷”的是,“河南我還一次沒去過,因為沒人邀請我!”

根據多年在國內科普的感受,張雙南認為,科學跟文化密切關聯,文化發達的地方往往科技也發達,如江浙一帶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對於科普的需求就非常強烈。“河南未來要發展,離不開科技驅動。從長遠來看,還是應該注意加強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

另一方面,張雙南認為河南高等教育資源的短板也影響了科普能力。“哪個地方的大學高校、科研院所比較多,這個地方的科普就做得比較好,因為很多高水準的大學教授和科學家願意參與到科普活動中去。”要改變這一局面,河南除了加強對教育和科研的投資之外,

還要學會善用外部資源,以一種開放的姿態,積極主動邀請其他省份的專家學者來做科普。

“我們河南自己也有很多科技人才在外面,如果能提供機會,大家一定願意多回來為科普事業盡力。”張雙南笑著“呼籲”:“如果河南能邀請我,這是我的家鄉,我怎麼可能不去?”

“家鄉的邀請我怎麼可能不去”

為了做科普,張雙南跑了很多地方。但讓他“耿耿於懷”的是,“河南我還一次沒去過,因為沒人邀請我!”

根據多年在國內科普的感受,張雙南認為,科學跟文化密切關聯,文化發達的地方往往科技也發達,如江浙一帶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對於科普的需求就非常強烈。“河南未來要發展,離不開科技驅動。從長遠來看,還是應該注意加強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

另一方面,張雙南認為河南高等教育資源的短板也影響了科普能力。“哪個地方的大學高校、科研院所比較多,這個地方的科普就做得比較好,因為很多高水準的大學教授和科學家願意參與到科普活動中去。”要改變這一局面,河南除了加強對教育和科研的投資之外,

還要學會善用外部資源,以一種開放的姿態,積極主動邀請其他省份的專家學者來做科普。

“我們河南自己也有很多科技人才在外面,如果能提供機會,大家一定願意多回來為科普事業盡力。”張雙南笑著“呼籲”:“如果河南能邀請我,這是我的家鄉,我怎麼可能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