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產機器人低端過剩魔咒:90%關鍵零部件靠進口

美國國際資料公司近日發佈的報告顯示,中國、日本安川電機(Yaskawa)和發那科(Fanuc)的產品。據廣東省智慧型機器人研究院介紹,以這四家為代表的外國企業佔據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份額超過70%。

發展工業機器人必須突破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技術這一關鍵難題。之所以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被國際巨頭佔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受制於人”,大多依靠進口,從而使得國產品牌機器人成本相比國外品牌機器人並無多大優勢。

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總經理石金博說,目前東莞能夠進行工業機器人關鍵部件研發生產的企業只有零星幾家,多數企業90%關鍵零部件和中高端數控系統均依靠進口。比如,大量進口德國西門子、日本發那科和三菱的高性能數控系統,中低端的則從臺灣地區進口。

此外,很多通用型精密零部件,如導軌、減速機、伺服電機等也必須依賴進口。

目前,在控制器、伺服電機和驅動領域,已出現一批有一定技術水準的本土企業,但與國外產品相比仍存在體積大、輸出功率小等技術差距,而在精密減速器方面則鮮有代表企業。

“我們意識到工業機器人減速機在機器人主機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期望打破國外RV減速機的壟斷,降低機器人主機成本,找到國產機器人的出路。”何敏佳說。據介紹,目前廣州數控的RV減速機達到年產300台套以上,

精度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準。

各地推動機器換人和自動化技術改造給工業機器人產業帶來了巨大市場。廣東省經信委有關負責人披露,未來3年廣東規模企業技術改造投入將達9000多億元。

廣東長盈精密公司董事長陳奇星告訴記者,一套進口工業機器人平均價格為35萬元,加上自動化解決方案和配套設備,則需45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一個企業的改造升級就動輒需要數億元。

不少國際機器人企業已準備和中國企業合作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為即將到來的機器人需求大幅增長提前佈局。一些國產機器人企業負責人說,如果國產企業不在核心技術上突破,很可能出現“中國的扶持政策,火了國外的企業”。

更讓人擔心的是,弱、小、散企業叢生,會不會讓新興的機器人產業在高歌猛進中快速跌入低端產能過剩的魔咒?“若僅憑同質化低端擴張,

而不追求高端突破,國產機器人產業和應用的未來都可能遭遇困境。結果,只能是‘別人吃肉’,我們‘喝湯’。”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說。

搶“風口”更要攻“關口”

機器人被認為是“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自然為各國所青睞。美國提出“製造業回歸”,大力發展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歐盟提出“新工業革命”,大力推進機器人、數位技術等新興產業;日本、韓國也將機器人列為未來戰略新興技術。

工業和資訊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提醒,發展機器人產業,不是要追“風口”,而是要攻“關口”,選准產業的瓶頸進行突破。儘管機器人產業很熱,但地方在發展時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

如何遏制低水準重複建設的苗頭,推進機器人產業邁向中高端?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整合產業的創新資源,推動建立機器人創新中心,重點支持關鍵零部件品質及可靠性能的提升,同時開展機器人試點示範、推廣應用和人才培育。而防止無序擴張、規範行業發展,則將從加強規劃引領、提高准入門檻、制定行業標準等方面著手。

如何沖出“關口”?利迅達創始人霍錦添感觸最深的就是研發和人才的重要。目前公司團隊中70%是研發人員,此前人才主要依賴聘請行業內有經驗的工程師加盟,他希望今後能通過和高校聯合培訓的方式補充人才。

機器人產業是典型的“三高”——高技術、高人才、高投入。資金也是技術攻關的重要保障。以廣州數控為例,去年研發經費達1.5億元,超過企業銷售收入10%,連續10多年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總收入比例5%以上。

企業投入的同時,財政資金發揮的“四兩撥千斤”作用也不可小覷。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對實施機器換人和智慧裝備升級都給予財政資金補貼。雖然有利於降低企業升級的高成本,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步伐,但機器人行業企業認為,有限的財政資源應投向基礎性領域,建議政府推動有實力的企業和科研院所一起,選擇若干核心技術進行協同攻關,支援國產機器人企業在國內外進行商標註冊、專利申報,以及參與制定行業和產品標準,提高在機器人行業的話語權。

工業和資訊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提醒,發展機器人產業,不是要追“風口”,而是要攻“關口”,選准產業的瓶頸進行突破。儘管機器人產業很熱,但地方在發展時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

如何遏制低水準重複建設的苗頭,推進機器人產業邁向中高端?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整合產業的創新資源,推動建立機器人創新中心,重點支持關鍵零部件品質及可靠性能的提升,同時開展機器人試點示範、推廣應用和人才培育。而防止無序擴張、規範行業發展,則將從加強規劃引領、提高准入門檻、制定行業標準等方面著手。

如何沖出“關口”?利迅達創始人霍錦添感觸最深的就是研發和人才的重要。目前公司團隊中70%是研發人員,此前人才主要依賴聘請行業內有經驗的工程師加盟,他希望今後能通過和高校聯合培訓的方式補充人才。

機器人產業是典型的“三高”——高技術、高人才、高投入。資金也是技術攻關的重要保障。以廣州數控為例,去年研發經費達1.5億元,超過企業銷售收入10%,連續10多年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總收入比例5%以上。

企業投入的同時,財政資金發揮的“四兩撥千斤”作用也不可小覷。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對實施機器換人和智慧裝備升級都給予財政資金補貼。雖然有利於降低企業升級的高成本,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步伐,但機器人行業企業認為,有限的財政資源應投向基礎性領域,建議政府推動有實力的企業和科研院所一起,選擇若干核心技術進行協同攻關,支援國產機器人企業在國內外進行商標註冊、專利申報,以及參與制定行業和產品標準,提高在機器人行業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