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錯過了昨夜的超級藍月,千萬別遺憾,選部電影致敬月亮

1月31日晚上 19:48-23:12,超級月亮、藍月亮、月全食三種天象“邂逅”,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看得到。如果你在昨天錯過了賞月機會,也不必遺憾,選部電影來致敬月亮吧!

科普貼:

Q:超級藍月亮真的是藍色的嗎?為什麼說這次的月食150年不遇呢?

A:其實“藍月”並不是說月亮會變成藍色,而是指月亮在同一個月份之內第二次複圓。一般來說,兩次滿月之間相隔大約 29.5 天,平均每過 32 個月,在一個西曆月中才會出現第二次滿月,那麼第二次滿月則為“藍月”,這種情況較為罕見。

然而“藍月”其實看到的是一輪紅月。

此次“藍月” 發生時,月亮恰在近地點附近,因此又被稱作超級“藍月亮”。月全食和超級月亮疊加出現,在20世紀僅出現過5次,上一次發生這種現象的時間為1866年3月31日。

自古人類對離地球最近的星體——月亮保持著欣賞以及好奇的心理。 藝術家們用膠片致敬近地星球的憧憬,用畫筆重現月光下的幻美。

用膠片致敬月球

《月球旅行記》拍攝於1902年,被稱為“史上第一部科幻片”。在14分鐘的時間裡,講述了一個從發明機器到登陸月球再到凱旋而歸的完整故事,創造了充滿幻想色彩的服裝和佈景,

顯得蔚為壯觀。

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更是首次運用淡入淡出、多重曝光等新技術。電影投入在當時是10000法郎,相當於現在《阿凡達》的資金投入,可以說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外星人E.T.》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科幻家庭電影,由梅麗莎·馬西森編劇,亨利·湯瑪斯、德魯·巴里摩爾、羅伯特·麥克納夫頓等主演。

《外星人E.T.》是斯皮爾伯格的成名作,

該片講述小男孩艾裡奧特與外星人建立了純真友誼的故事。在影片裡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們盡力幫助被困在地球上的外星人,而大人們則為所謂的科學研究而四處追捕外星人,E.T.使孩子的自行車騰空而起的段落是全片高☆禁☆潮,背景是那個大大圓圓的月亮。

電影獲第5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配樂獎等四個獎項及另外5項提名;除此之外還獲得第40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電影配樂以及3項提名;在其他全球各地的電影獎項中也均有斬獲。《外星人E.T.》是影響力很大的一部科幻佳作。

《阿波羅13號》講述了執行登月任務的“阿波羅13號”飛船,在航程中機體受損,地球上數以萬計的科學家、工程師自發地聚集到一起,投身於拯救阿波羅13號的行動中,他們在地面上利用天地通話,為宇航員解決了一道又一道擺在面前的難題,使指令艙奧德賽號最終成功返回地球,創造了人類航太史上最偉大的奇跡。

由朗·霍華德執導,小威廉·布羅伊勒斯、阿爾·萊納編劇,湯姆·漢克斯、比爾·帕克斯頓、凱文·貝肯、加里·西尼斯、艾德·哈裡斯等主演。

該片於1995年6月30日在美國首映,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全球票房收入高達3.552億美元,並獲得了次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剪輯、最佳音效獎以及另外9項提名。

用畫筆重現月光

梵古《星月夜》,也被譯為《星夜》(The Starry Night)(荷蘭語:De sterrennacht)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威廉·梵古於1889年創作的一幅著名油畫,是梵古的代表作之一,現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油畫《星月夜》展現了一個高度誇張變形與充滿強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捲曲旋轉的星雲,那一團團誇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輪令人難以置信的橙黃色的明月,大約是畫家在幻覺和暈眩中所見。對梵古來說,畫中的圖像都充滿著象徵的涵義。那輪從月蝕中走出來的月亮,暗示著某種神性,讓人聯想到梵古所樂於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話:“上帝是月蝕中的燈塔”。

《初升月亮下的麥垛》(Landscape with wheat sheaves and rising moon)又名《新月》,描繪的是1889年夏天7月13日晚間月亮剛剛升起時候的情景,地點是聖雷米的鄉間。

畫面陳列元素相對單調,充滿了一種深邃的靜謐,由梵古招牌性的細密短線條構造。前景是幾堆麥垛,後面是藍的綠的低矮山脈和高聳山丘,天空的深藍底子裡,濃妝重彩地浮了滿滿一層金色小短線,它們代表了被渲染的、輻射而出的光輝——光源來自那輪日或滿月——在它還未能被鑒定出是日還是月的年月裡,神秘感也許會更能讓它獨善其身。

《第聶伯河上的月夜》是庫因芝的作品之一。阿爾希普·伊凡諾維奇·庫因芝 (1842-1910年)是19世紀俄國最富浪漫主義情調的自然寫實畫家,于1880年在彼得堡舉辦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個人畫展,展覽會上只陳列《第聶伯河上的月夜》一幅作品。這個史無前例的舉動一時間轟動社會,人們雲集展覽會爭相觀賞這幅奇妙的夜景畫。

在觀賞這幅畫時,人們都以為月光和水平面上的反光是配置燈光而產生的效果,足見畫家對月色真實感的描繪技巧達到何種程度。這幅畫的主題就是月光,所以畫家竭力表現雲層中的光、水面上的反光和籠罩在大地上朦朧的光,不同層次的光共同譜寫了一首俄羅斯月夜的交響樂曲。

(部分圖片和資料來自於網路)

The End

電影獲第5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配樂獎等四個獎項及另外5項提名;除此之外還獲得第40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電影配樂以及3項提名;在其他全球各地的電影獎項中也均有斬獲。《外星人E.T.》是影響力很大的一部科幻佳作。

《阿波羅13號》講述了執行登月任務的“阿波羅13號”飛船,在航程中機體受損,地球上數以萬計的科學家、工程師自發地聚集到一起,投身於拯救阿波羅13號的行動中,他們在地面上利用天地通話,為宇航員解決了一道又一道擺在面前的難題,使指令艙奧德賽號最終成功返回地球,創造了人類航太史上最偉大的奇跡。

由朗·霍華德執導,小威廉·布羅伊勒斯、阿爾·萊納編劇,湯姆·漢克斯、比爾·帕克斯頓、凱文·貝肯、加里·西尼斯、艾德·哈裡斯等主演。

該片於1995年6月30日在美國首映,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全球票房收入高達3.552億美元,並獲得了次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剪輯、最佳音效獎以及另外9項提名。

用畫筆重現月光

梵古《星月夜》,也被譯為《星夜》(The Starry Night)(荷蘭語:De sterrennacht)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威廉·梵古於1889年創作的一幅著名油畫,是梵古的代表作之一,現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油畫《星月夜》展現了一個高度誇張變形與充滿強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捲曲旋轉的星雲,那一團團誇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輪令人難以置信的橙黃色的明月,大約是畫家在幻覺和暈眩中所見。對梵古來說,畫中的圖像都充滿著象徵的涵義。那輪從月蝕中走出來的月亮,暗示著某種神性,讓人聯想到梵古所樂於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話:“上帝是月蝕中的燈塔”。

《初升月亮下的麥垛》(Landscape with wheat sheaves and rising moon)又名《新月》,描繪的是1889年夏天7月13日晚間月亮剛剛升起時候的情景,地點是聖雷米的鄉間。

畫面陳列元素相對單調,充滿了一種深邃的靜謐,由梵古招牌性的細密短線條構造。前景是幾堆麥垛,後面是藍的綠的低矮山脈和高聳山丘,天空的深藍底子裡,濃妝重彩地浮了滿滿一層金色小短線,它們代表了被渲染的、輻射而出的光輝——光源來自那輪日或滿月——在它還未能被鑒定出是日還是月的年月裡,神秘感也許會更能讓它獨善其身。

《第聶伯河上的月夜》是庫因芝的作品之一。阿爾希普·伊凡諾維奇·庫因芝 (1842-1910年)是19世紀俄國最富浪漫主義情調的自然寫實畫家,于1880年在彼得堡舉辦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個人畫展,展覽會上只陳列《第聶伯河上的月夜》一幅作品。這個史無前例的舉動一時間轟動社會,人們雲集展覽會爭相觀賞這幅奇妙的夜景畫。

在觀賞這幅畫時,人們都以為月光和水平面上的反光是配置燈光而產生的效果,足見畫家對月色真實感的描繪技巧達到何種程度。這幅畫的主題就是月光,所以畫家竭力表現雲層中的光、水面上的反光和籠罩在大地上朦朧的光,不同層次的光共同譜寫了一首俄羅斯月夜的交響樂曲。

(部分圖片和資料來自於網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