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春運第一天|年味兒淡了,“春運味兒”也淡了嗎?

今天,春運正式拉開大幕。回家的票,你買到了嗎?

據相關機構預計,在接下來的40天內,返鄉和旅遊人數規模將首次突破30億人次。春運,這場被稱為一年一度全球最大的人口遷徙運動,

仍在繼續刷新紀錄。

搶票、回家、團圓,依然是春運的主題詞。

△ 今日春運

據說,“春運”一詞最早出現於1980年的《人民日報》。從這個小小的細節可以看出,作為一種現象,“春運”幾乎是與國家的開放和人口流動趨勢同步出現的。而在即將迎來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今天,

春運的名字雖然沒變,但其“內涵”卻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今天的春運,儼然已不是人們記憶中的那個春運了。

記憶中的春運

那個時候,綠皮車還是佔據絕對主力的交通出行工具。今天,春運期間鐵路系統的壓力雖然依舊大,可綠皮車更多成了懷舊的代名詞,

高鐵承擔了更重要的角色。“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的完善,私家車的普及,使得人們的春運出行有了更多選擇;

那個時候,泡面幾乎是旅客春運路上的唯一選擇。今天,不少高鐵上,人們已經可以叫外賣;

12306高鐵訂餐服務介面

高鐵上也可以吃金拱門了

……

與諸如上述變化相對應的是,近年來春運話題在公共輿論中的熱度明顯衰減,同人們一再慨歎的“年味變淡了”一樣,春運的氛圍,也在淡化。

某種意義上,春運正在擺脫悲情化敘事,趨於尋常。

△ 誰改變了“春運”?

這些年,對於如何化解春運期間的擁擠、出行難題,各方所開出的解藥不少:車票實名制、鐵路體制改革、戶籍改革、城鄉一體化、縮小區域經濟差距等等,這些解藥有些已經“服用”,

一些仍在“製作”過程之中。它們都或多或少對於今天春運的改變起到了不可小視的形塑作用。

還有一種因素,或許不顯山露水,可從長遠來看,對於春運的何去何從,卻將愈發起到決定性作用。

這些年,“恐歸族”話題越來越引發關注。

表面看,這是人情壓力、逼婚等因素對年輕人回家過年構成了壓迫;實際上可能突顯著一種代際關係的重構——“回家過年”這種構建在親情基礎之上的傳統“團圓”觀念,正在鬆動。

就在這幾天,一條“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討伐’父母,12年不回家過年”的新聞刷爆朋友圈。這雖是極端個案,卻未必不是對代際衝突的一種現實注腳。

當個體價值觀崛起,當傳統親情、代際相處模式被重塑,受“回家團圓”的鄉土觀念驅動的春運,最終將趨於弱化,或是水到渠成的連鎖反應。

儘管從資料上看,春運期間的出行人次仍在上升,但出行方向和目的,已經發生很大變化。有統計顯示,今年春節選擇回家與家人團圓的人,只占到55%,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半的人其實已經並非如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視過年,或者不再一定是以回到“老家”的方式過年,資料顯示,有13%的人選擇在春節期間外出旅遊。

某旅行類APP上的春節旅行促銷產品

春節出行方向的多元化,顯然有利於分散春運交通系統的壓力。

△ 春運背後:一個真實的、變化著的中國

有人說,世界上最難戰勝的是人心,最容易戰勝的也是人心。春運的淡化,或在很大程度上應驗了這句話。

春運所對應的春節,作為農耕社會傳遞下來的節日,之所以有著如此強的生命力,在於它背後中國人特有的鄉土觀念。所以,即便對不少“城裡人”而言,回“老家”過年,依舊是一種固定的節日儀式。

但作為一種現實,中國人的重土觀念已日漸式微。特別是對於新生的“城一代、城二代”們來說,故土和老家之於他們,早已變為一個縹緲的符號。

可以預期,隨著時間推移以及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把“回家”作為過年儀式的觀念,有朝一日或許會退下主流地位。那個時候,作為節日的春節或許仍在,但春運,恐怕不復今日之繁忙。當然,這需要時間。

春運所展現的舉世無雙的遷徙潮,連接的是一個無比真實的城鄉中國。正如不少論者所言,春運是管窺正處於轉型和發展期的中國的最佳視窗之一。

細節:從化肥袋子、編筐到旅行袋再到拉杆箱,

旅客的行囊有了明顯變化

比如,春運人口的遷徙流向,對應著東中西部巨大的發展落差;而人們如何打發春節時間,也是一種國情的細微體現。

走親訪友還是外出旅遊?前者,說明在國人的心中,親情依然佔據著重要分量;後者,則說明腰包鼓起來的國人有了更多的休閒娛樂追求,對家庭價值的呵護,有了更豐富的表達。

上述細節共同表徵著轉型期中國,在跳出傳統與跨進現代之間的種種糾葛與掙扎。而春運,正是這個特殊階段中的特有產物。

必須承認,在浩浩蕩蕩的人流中,春運依然難言輕鬆和從容:人們出行選擇的方式多了,擁擠還是常態;買票不用排隊了,卻還是要“搶”。

但,春運已不是從前的那個春運。這不只是因為技術的進步、交通運力的提升增加了出行效率,更是因為支撐傳統春節及春運的社會背景,特別是文化、價值觀、心理層面的因素,已經發生且還將繼續發生變化。

• end •

觀點流

有價值的觀點在流動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觀點 · 聚合 · 價值

主編 | 劉 昆

副主編 | 龔孟關

撰文 | 朱昌俊

責編 | 侯楠楠

※本號內容專屬於光明日報 · 觀瀾工作室

轉載請聯繫後臺

受“回家團圓”的鄉土觀念驅動的春運,最終將趨於弱化,或是水到渠成的連鎖反應。

儘管從資料上看,春運期間的出行人次仍在上升,但出行方向和目的,已經發生很大變化。有統計顯示,今年春節選擇回家與家人團圓的人,只占到55%,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半的人其實已經並非如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視過年,或者不再一定是以回到“老家”的方式過年,資料顯示,有13%的人選擇在春節期間外出旅遊。

某旅行類APP上的春節旅行促銷產品

春節出行方向的多元化,顯然有利於分散春運交通系統的壓力。

△ 春運背後:一個真實的、變化著的中國

有人說,世界上最難戰勝的是人心,最容易戰勝的也是人心。春運的淡化,或在很大程度上應驗了這句話。

春運所對應的春節,作為農耕社會傳遞下來的節日,之所以有著如此強的生命力,在於它背後中國人特有的鄉土觀念。所以,即便對不少“城裡人”而言,回“老家”過年,依舊是一種固定的節日儀式。

但作為一種現實,中國人的重土觀念已日漸式微。特別是對於新生的“城一代、城二代”們來說,故土和老家之於他們,早已變為一個縹緲的符號。

可以預期,隨著時間推移以及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把“回家”作為過年儀式的觀念,有朝一日或許會退下主流地位。那個時候,作為節日的春節或許仍在,但春運,恐怕不復今日之繁忙。當然,這需要時間。

春運所展現的舉世無雙的遷徙潮,連接的是一個無比真實的城鄉中國。正如不少論者所言,春運是管窺正處於轉型和發展期的中國的最佳視窗之一。

細節:從化肥袋子、編筐到旅行袋再到拉杆箱,

旅客的行囊有了明顯變化

比如,春運人口的遷徙流向,對應著東中西部巨大的發展落差;而人們如何打發春節時間,也是一種國情的細微體現。

走親訪友還是外出旅遊?前者,說明在國人的心中,親情依然佔據著重要分量;後者,則說明腰包鼓起來的國人有了更多的休閒娛樂追求,對家庭價值的呵護,有了更豐富的表達。

上述細節共同表徵著轉型期中國,在跳出傳統與跨進現代之間的種種糾葛與掙扎。而春運,正是這個特殊階段中的特有產物。

必須承認,在浩浩蕩蕩的人流中,春運依然難言輕鬆和從容:人們出行選擇的方式多了,擁擠還是常態;買票不用排隊了,卻還是要“搶”。

但,春運已不是從前的那個春運。這不只是因為技術的進步、交通運力的提升增加了出行效率,更是因為支撐傳統春節及春運的社會背景,特別是文化、價值觀、心理層面的因素,已經發生且還將繼續發生變化。

• end •

觀點流

有價值的觀點在流動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觀點 · 聚合 · 價值

主編 | 劉 昆

副主編 | 龔孟關

撰文 | 朱昌俊

責編 | 侯楠楠

※本號內容專屬於光明日報 · 觀瀾工作室

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