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樂園

去年下半年在美國陸續上映了很多部好片,其中大部分直到最近才被國內朋友熟知。

其中就包括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部《弗羅裡達樂園》。

這部片子目前IMDb給出的評分是7.9分,豆瓣8.2分。

這是部講述夢幻美好的童年與殘酷的現實相碰撞的電影。

這部片子很適合跟《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伯德小姐》、《三塊看板》連在一起看。

因為它的品質絲毫不輸於前述三部,而且幾部片子恰好展現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人的生活。

雖然四部電影的主題各不相同,但都能讓人感受世間冷暖,嘗遍天下酸甜苦辣。

本片的故事發生在佛羅里達的狄斯奈樂園附近,這裡有一片名叫“紫色社區”的汽車旅館。

為了呼應迪士尼的夢幻氛圍,這片旅館都被粉刷成了浪漫的薰衣草色。

但與其漂亮外表相反的是,這裡的房客都是美國最底層的民眾。

(本想去狄斯奈樂園,不小心闖進貧民社區的遊客)

他們中有多次蹲過牢房的人,

有酗酒的人,也有付不起房租死賴著不走的人。

就是這麼一個地方,在小女孩莫尼和她的小夥伴看來卻是他們無憂無慮玩耍的天堂。

(中間是莫尼)

莫尼是個十足的熊孩子,她和另外兩個小夥伴——珍妮和斯庫提整個夏天都在瘋玩瞎跑、四處惹禍。

他們站在樓上朝別人家的車窗上吐口水,

跑到控制室拉電閘讓整個旅館停電。

最過分的一次,他們把離旅館不遠的幾棟閒置別墅給點燃了。

這樣的孩子當然沒少被找過家長,不過只要看一眼莫尼的媽媽海莉,就知道這位可能只有二十出頭的母親自己就是個熊孩子。

熊到啥樣呢?管理員因為莫尼闖禍找上門來,她非但不教訓莫尼,反而嘲笑管理員太認真了。

沒有固定工作,為了能少付十美元的住宿費而撒潑耍賴。

和管理員發生爭吵,她直接走出去把姨媽巾抽出來貼在了人家的窗戶上。

總之,這位沒工作又超沒責任感的母親時不時的就會讓自己和女兒的生活滑入危機。

這兩個熊孩子實在讓人愛不起來。

從頭至尾,有很多人試圖幫助過母女倆,但這位母親卻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讓人看了生氣。

所以,如果你愛在朋友圈分享育兒經驗、喜歡對別人進行道德評價、對人有強烈的好惡之分,那我並不推薦你看這部片子。

莫尼的媽媽算不上一位合格的母親,但她有一點比很多家長要強,那就是她總願意陪伴著莫尼。

即使生活再不順,她也從沒把不爽的心情發洩給女兒。

陪著莫尼玩的時候,她自己也像個無憂無慮的孩子。

所以你可以說這對母女過的很窮很慘,但也可以說她們過得很快樂很陽光。

本片用了大量色彩填充畫面,在構圖和配色上都堪稱一絕,再加上一層柔和的濾鏡,從頭到尾讓人看的賞心悅目。

這些鏡頭並非刻意營造,而是導演為我們展示的孩子眼中的世界,一個沒有憂愁的快樂樂園。

本片中,孩子們奔跑、玩耍的鏡頭似乎有些冗長,但並不會讓人看著煩膩,相反多少會勾起你的童年回憶。

小孩子的快樂總來的特別容易。

找人要錢買個霜淇淋,你舔一口我舔一口,好開心。

對著電扇吹口哨,我們小的時候也是這麼玩的。

隨便跑進一座破房子,都能用想像力把它變成一座城堡。

小孩子也特別容易滿足。

曼尼和珍妮坐在大樹下吃塗著果醬的免費麵包,兩人都一臉幸福,仿佛在吃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

海莉用巴掌大的一塊蛋糕給珍妮過了生日,幾個人把遠處迪士尼放的焰火當作為她的生日專屬。

但小孩子天真、快樂並不代表他們什麼都不懂,片子中用很細膩的畫面表現了這一點。

曼尼早熟的跟斯庫提說,我總能分辨出大人什麼時候想哭。

而且小孩子也意想不到的敏感。

曼尼的媽媽逐漸墮落到靠賣淫來賺錢,她每次接客的時候都讓曼尼去洗澡,但曼尼還是覺察到了什麼。

她也逐漸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雖然母親沒心沒肺,但在她和別人大聲爭吵時,曼尼能感到她們的生活漸漸被撕碎。

影片最後,該發生的終於還是發生了,社工要來帶走曼尼。

她們對曼尼說只離開一小段時間,但早熟的孩子很快意識到了真相。

曼尼跑去找珍妮,她嚎啕大哭。那一刻,童年結束了。

珍妮看著痛哭流涕的曼尼,突然下定決心,拉起她的手跑了出去。

兩人一路跑到狄斯奈樂園,跑過一群群歡樂、正在拍照留念的遊客,整部電影就在兩個小姑娘一路奔跑的鏡頭中結束了。

不得不讚賞一下這部電影中小演員們的表演,自然不造作,情緒也表現的很到位。

本片中另一個演技超贊的角色是威廉·達福飾演的管理員大叔,這是一個外表嚴厲但內心非常善良的角色。

他堅決的將付不起房費的曼尼母女趕出家門,但卻願意為她們掏錢住臨時旅館的費用。

在員警找上海莉時,他默默的將曼尼帶到一邊,不讓她看到激烈衝突的場面。

可以說,這個角色在本片中起到一種協調、平衡的作用。

電影中的各種對比非常明顯:

狄斯奈樂園和貧民區,汽車旅館表面鮮亮、實際潦倒,窮人的生活背景中常有富人的直升機飛過……

這部電影並沒有表現任何道德立場,它只是平靜的講了一個故事,並不算很深刻。

它之所以打動人大概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樂園。

我們嚮往著有一天、哪怕持續時間很短也行,能逃開人世間所有煩惱,逃到這個樂園。

沒有固定工作,為了能少付十美元的住宿費而撒潑耍賴。

和管理員發生爭吵,她直接走出去把姨媽巾抽出來貼在了人家的窗戶上。

總之,這位沒工作又超沒責任感的母親時不時的就會讓自己和女兒的生活滑入危機。

這兩個熊孩子實在讓人愛不起來。

從頭至尾,有很多人試圖幫助過母女倆,但這位母親卻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讓人看了生氣。

所以,如果你愛在朋友圈分享育兒經驗、喜歡對別人進行道德評價、對人有強烈的好惡之分,那我並不推薦你看這部片子。

莫尼的媽媽算不上一位合格的母親,但她有一點比很多家長要強,那就是她總願意陪伴著莫尼。

即使生活再不順,她也從沒把不爽的心情發洩給女兒。

陪著莫尼玩的時候,她自己也像個無憂無慮的孩子。

所以你可以說這對母女過的很窮很慘,但也可以說她們過得很快樂很陽光。

本片用了大量色彩填充畫面,在構圖和配色上都堪稱一絕,再加上一層柔和的濾鏡,從頭到尾讓人看的賞心悅目。

這些鏡頭並非刻意營造,而是導演為我們展示的孩子眼中的世界,一個沒有憂愁的快樂樂園。

本片中,孩子們奔跑、玩耍的鏡頭似乎有些冗長,但並不會讓人看著煩膩,相反多少會勾起你的童年回憶。

小孩子的快樂總來的特別容易。

找人要錢買個霜淇淋,你舔一口我舔一口,好開心。

對著電扇吹口哨,我們小的時候也是這麼玩的。

隨便跑進一座破房子,都能用想像力把它變成一座城堡。

小孩子也特別容易滿足。

曼尼和珍妮坐在大樹下吃塗著果醬的免費麵包,兩人都一臉幸福,仿佛在吃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

海莉用巴掌大的一塊蛋糕給珍妮過了生日,幾個人把遠處迪士尼放的焰火當作為她的生日專屬。

但小孩子天真、快樂並不代表他們什麼都不懂,片子中用很細膩的畫面表現了這一點。

曼尼早熟的跟斯庫提說,我總能分辨出大人什麼時候想哭。

而且小孩子也意想不到的敏感。

曼尼的媽媽逐漸墮落到靠賣淫來賺錢,她每次接客的時候都讓曼尼去洗澡,但曼尼還是覺察到了什麼。

她也逐漸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雖然母親沒心沒肺,但在她和別人大聲爭吵時,曼尼能感到她們的生活漸漸被撕碎。

影片最後,該發生的終於還是發生了,社工要來帶走曼尼。

她們對曼尼說只離開一小段時間,但早熟的孩子很快意識到了真相。

曼尼跑去找珍妮,她嚎啕大哭。那一刻,童年結束了。

珍妮看著痛哭流涕的曼尼,突然下定決心,拉起她的手跑了出去。

兩人一路跑到狄斯奈樂園,跑過一群群歡樂、正在拍照留念的遊客,整部電影就在兩個小姑娘一路奔跑的鏡頭中結束了。

不得不讚賞一下這部電影中小演員們的表演,自然不造作,情緒也表現的很到位。

本片中另一個演技超贊的角色是威廉·達福飾演的管理員大叔,這是一個外表嚴厲但內心非常善良的角色。

他堅決的將付不起房費的曼尼母女趕出家門,但卻願意為她們掏錢住臨時旅館的費用。

在員警找上海莉時,他默默的將曼尼帶到一邊,不讓她看到激烈衝突的場面。

可以說,這個角色在本片中起到一種協調、平衡的作用。

電影中的各種對比非常明顯:

狄斯奈樂園和貧民區,汽車旅館表面鮮亮、實際潦倒,窮人的生活背景中常有富人的直升機飛過……

這部電影並沒有表現任何道德立場,它只是平靜的講了一個故事,並不算很深刻。

它之所以打動人大概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樂園。

我們嚮往著有一天、哪怕持續時間很短也行,能逃開人世間所有煩惱,逃到這個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