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970年毛主席與許世友密談:不要選我做國家主席

核心提示:他當即向毛澤東表態:“我馬上回去做說服工作。”隨後許世友在華東組內部做了大量工作,使不明真相的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配合中央粉碎了林彪反黨集團有組織、有預謀、有準備的一場用和平手段搶班奪權的陰謀活動。

毛澤東與許世友合影

許世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頗富傳奇色彩,“是一個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王震語)。少年時代,因家境貧寒,許世友曾給武術師傅當雜役,

後出家少林寺,當了8年和尚。走上革命道路後,他襟懷坦白,敢作敢為,處事果斷,雷厲風行,鑄造了特殊的性格;指揮作戰時,他驍勇頑強,善於開拓,勇於創新,成為聲名顯赫的戰將;建國以後,他屢立新功,並在同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中,為黨和人民立下了特殊的功勳。正因為如此,許世友深受毛澤東的關愛與倚重。

長征路上初見面改名“世友”傳佳話

許世友16歲時,

離開少林寺,到洛陽參加了童子軍,從此踏上軍旅。1926年,他在武漢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任連長時,接受革命思想,脫離了舊軍隊,到黃安、麻城一帶去找共產黨。當年9月,他參加了共產主義青年團,投身革命。1927年8月,許世友來到楊泗寨,參加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後經共產黨員胡德魁、於緒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參加了著名的黃麻起義。

毛澤東與許世友的首次見面是在1935年的長征途中。

其時,毛澤東所在的紅一方面軍與許世友所在的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會師後,紅四方面軍負責人張國燾依仗自己的實力大大超過紅一方面軍,私欲膨脹,擁兵自重,目空一切,主張向荒僻的青海、新疆、川康地區退卻。為儘快確定戰略方針,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兩河口會議,通過了《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戰略方針的決定》。8月初,中央政治局召開毛兒蓋會議,
通過了《中央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駁斥了張國燾悲觀主義的形勢估計,重申了兩河口會議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會後,部隊編制被重新調整,即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混編成左、右兩路軍,成立一個混編的指揮部,朱德任總司令,張國燾任總政委,劉伯承任總參謀長,最高司令部隨主要由紅四方面軍組成的左路軍行動。右路軍設有前敵總指揮部,
由紅四方面軍徐向前負責,葉劍英任參謀長,陳昌浩任政委,毛澤東與周恩來、張聞天、博古、李德和中央直屬隊編入右路軍。

右路軍建立後,許世友任軍長的第四軍擔任後衛。正是在這個時候,毛澤東與許世友有了直接接觸。第一次相見時,毛澤東就對許世友說:“我經常聽到你的名字,知道些你的傳奇經歷,沒有看到你這個人。你的名字是哪幾個字呀?”許世友回答說:“我的幼名叫友德,姓是言午許,家譜上是‘仕’字輩,父母給取名許仕友。參加紅軍後,我有空就學認字,才發覺‘仕’是做官的意思,不如把‘仕’改為‘士’。這個時候想,這一字改後,當了紅軍戰士就名副其實了。”說完,許世友憨厚地笑了,接著問毛澤東:“您看我這個名字改得可好?”毛澤東爽朗地笑了笑,說:“好是好,不過,咱們商量一下再改個字,把‘士’字改為世界的‘世’好不好?叫許世友,世界之友哇。我們這次是北上抗日,眼光要往遠看,放眼世界嘛!所以,要做世界之友。”毛澤東為許世友改名一事傳為佳話。這次見面和改名,使許世友終生難忘,他對毛澤東善於溝通心靈、縮短心理距離的藝術和超凡的吸引力十分敬佩。從這以後許世友一直照毛澤東的改法使用自己的名字,並且果真成了名揚世界的革命將領。

延安窯洞一席話羞愧難當解疙瘩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又一次給許世友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1937年3月,黨中央在延安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張國燾錯誤的決定》。《決定》指出:過去紅四方面軍所犯的錯誤,應該由張國燾負主要責任,反對把同張國燾的分裂主義的鬥爭擴大為同紅四方面軍全體幹部的鬥爭,並對紅四方面軍幹部站到黨中央的立場上來給以鼓勵。根據這一會議精神,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開展了對張國燾錯誤的批判。總體而言,這次思想教育活動是平穩的,大多數紅四方面軍的幹部態度端正,擁護中央的決定,積極參加學習討論,敢於揭發張國燾的錯誤。但也有一些紅四方面軍的幹部出於對党的樸素感情,對張國燾還有些迷信,把他看作紅四方面軍的化身和代表,對“抗大”進行的學習討論反感,甚至對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也產生不滿,再加上在教育過程中,對紅四方面軍的一些高級將領也有一些過火言論與擴大化傾向,在這些情況下,身為“抗大”學員的許世友想不通,一時感情衝動,竟萌生了重回四川打遊擊的念頭,並策劃了拖槍逃路未遂事件。

姓是言午許,家譜上是‘仕’字輩,父母給取名許仕友。參加紅軍後,我有空就學認字,才發覺‘仕’是做官的意思,不如把‘仕’改為‘士’。這個時候想,這一字改後,當了紅軍戰士就名副其實了。”說完,許世友憨厚地笑了,接著問毛澤東:“您看我這個名字改得可好?”毛澤東爽朗地笑了笑,說:“好是好,不過,咱們商量一下再改個字,把‘士’字改為世界的‘世’好不好?叫許世友,世界之友哇。我們這次是北上抗日,眼光要往遠看,放眼世界嘛!所以,要做世界之友。”毛澤東為許世友改名一事傳為佳話。這次見面和改名,使許世友終生難忘,他對毛澤東善於溝通心靈、縮短心理距離的藝術和超凡的吸引力十分敬佩。從這以後許世友一直照毛澤東的改法使用自己的名字,並且果真成了名揚世界的革命將領。

延安窯洞一席話羞愧難當解疙瘩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又一次給許世友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1937年3月,黨中央在延安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張國燾錯誤的決定》。《決定》指出:過去紅四方面軍所犯的錯誤,應該由張國燾負主要責任,反對把同張國燾的分裂主義的鬥爭擴大為同紅四方面軍全體幹部的鬥爭,並對紅四方面軍幹部站到黨中央的立場上來給以鼓勵。根據這一會議精神,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開展了對張國燾錯誤的批判。總體而言,這次思想教育活動是平穩的,大多數紅四方面軍的幹部態度端正,擁護中央的決定,積極參加學習討論,敢於揭發張國燾的錯誤。但也有一些紅四方面軍的幹部出於對党的樸素感情,對張國燾還有些迷信,把他看作紅四方面軍的化身和代表,對“抗大”進行的學習討論反感,甚至對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也產生不滿,再加上在教育過程中,對紅四方面軍的一些高級將領也有一些過火言論與擴大化傾向,在這些情況下,身為“抗大”學員的許世友想不通,一時感情衝動,竟萌生了重回四川打遊擊的念頭,並策劃了拖槍逃路未遂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