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民國首任總統曾作出一項偉大決定,一旦實現當今中國將更加強大

作者:打火機

民國剛剛成立初期,袁世凱領導的政府提出了一個“五族共和”的國策,

大意讓“漢,蒙古,滿族,回族和藏族”這是讓中國最大的五大種族和睦共處,其中的回族包括當今西北的維吾爾,哈阿克斯坦等民族。當然這五大民族,文化習慣和信仰傳統各不相同,彼此之間的差異比較大,要想達到“共和一體”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這個目標過於簡單粗暴,只求同不存異,但是反過來看,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民國能夠從最初的“驅除韃奴,

恢復中華”這種比較狹隘的民族觀念到“五族共和”是一種很大程度的進步,對於我國民族發展具有穩定性的推動。1912年5月,袁大總統提出“五族共和”國策,基於當時國內不穩定的局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國家領土完整,所以很多參議院的大員們基本都投了贊成票,結果全票通過後,五色條旗正式被定為國旗。

五色國旗的五種顏色,紅黃藍白黑分別對應漢滿蒙回藏,這一政策不僅向國人宣佈了北洋政府捍衛國土完整的觀念,也告訴世界滿洲和蒙古以及西藏都是中國領土,五個民族缺一不可,政策宣佈後緊接著發生了兩件事情,一件是春節放假的事情,一件是“殺胡口”改名的事情,這兩件事情對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進步意義。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歷史傳承悠久。1913年袁世凱將每年的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並且要在春節放假。當時有人提出節假日應該為元旦,端午,中秋,冬至分別為春節,夏節,秋節,冬節,不過袁世凱只批准了春節。他認為春節是舉國歡慶的節日,如果把漢族其他幾個節日拿出來定為制度節日,反而忽略了其他民族的感受,十分不利,

所以他只定春節為國假。

而殺胡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處於陝西和內蒙交界處,明朝時候此地多次抵抗蒙古入侵,所以被叫做“殺胡口”,當時這個地方跟緊張的民族關係有牽連,死了不少人,是一個充滿民族血淚史的地方。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走西口”也在此地,

明朝時山西,甘肅,陝西河北等地的農民和失敗的一些起義軍為了生計,背井離鄉,鋌而走險到了長城之外,企圖討到富貴的生活,是當時人們迫於無奈而做出的一種選擇,而且該地也是通往蒙古和俄羅斯的重要通道。

基於這些原因,袁世凱上臺之後就把“胡”(泛指匈奴,鮮卑族,吐蕃,蒙古,女真等)改為諧音“虎”,希望這一段漢族跟各民族的仇恨見證地能夠煙消雲散,各民族友好相處,並且袁世凱還在此設立了稅收分局,關卡專門負責徵收東自天鎮、西至陝西神木一帶的關稅。並且還規定:“商人運載貨物,例需直赴殺虎口輸稅,不許繞避別口私走”。可見袁大總統的一片良苦用心,可是事與願違,袁世凱因為違反民國意志,稱帝搞獨裁,在一片叫駡聲中倒臺了,他的“五族共和”國策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袁世凱上臺之後就把“胡”(泛指匈奴,鮮卑族,吐蕃,蒙古,女真等)改為諧音“虎”,希望這一段漢族跟各民族的仇恨見證地能夠煙消雲散,各民族友好相處,並且袁世凱還在此設立了稅收分局,關卡專門負責徵收東自天鎮、西至陝西神木一帶的關稅。並且還規定:“商人運載貨物,例需直赴殺虎口輸稅,不許繞避別口私走”。可見袁大總統的一片良苦用心,可是事與願違,袁世凱因為違反民國意志,稱帝搞獨裁,在一片叫駡聲中倒臺了,他的“五族共和”國策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