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那些胖出天際的黑洞是怎麼吃成這樣的?

作者:王善欽 南京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編輯:明天

宇宙中有一種特殊的星系,因其中心的黑洞瘋狂吞食周圍物質而發出極強的光芒,但因其發光區域比普通的星系小得多,

乍看之下更類似於恒星,因此被稱為“類星體”。人類通過觀測與分析,確認早期宇宙中的類星體中含有超級巨型的黑洞,它們的品質達到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太陽那麼重。這些黑洞如何在宇宙年齡不到10億年時就長成如此巨大的規模,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熱門課題。不久前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給出了一條新的線索[1]。

類星體與巨型黑洞

早在1960年,天文學家就發現了所謂的“類星體”,

它們比星系小得多,遠遠看上去像是恒星,但亮度卻可以比整個銀河系還亮幾百倍以上。此後不久,就有理論天文學家解釋了類星體的發光原理:星系中心的巨型黑洞在吞食大量物質(氣體和塵埃),這些物質在落進黑洞的過程中相互摩擦、加熱,發出強烈的光芒,就如非洲草原被獅子吃掉的斑馬臨死前發出悲鳴。

對於類星體的研究,最近一些年的一個重要進展是:發現了許多遠古時期的類星體。這些類星體在宇宙年齡僅10億年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並發出強光。比如,2015年,北京大學的吳學兵教授在《自然》 ( Nature)上發表論文[2],宣佈發現一個宇宙年齡僅9億年時(紅移為6.3)的類星體 SDSS J010013.02+280225.8。要知道,當前宇宙的年齡大約為138億年,

9億年只是宇宙的幼年期。更令人驚訝的是,理論計算表明,這些類星體中心的黑洞的品質達到幾十億個太陽,甚至上百億個太陽那麼大。例如吳學兵教授發現的那個類星體裡的黑洞,品質就達到120億倍太陽品質。作為對比,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的品質大約是400萬個太陽品質,只能算小字輩。

銀河系內黑洞的成因很好解釋;但對於早期宇宙中那些幾十億個、甚至上百億個太陽那麼重的黑洞,問題就來了:這些黑洞是如何在不到10億年的時間裡長到那麼大的?

難題:多大的“種子”才能足夠快地形成超級巨型黑洞?

關於這些比幾十億個太陽還重的超級巨型黑洞的來源,當前有個公認的看法:極早期宇宙中,大塊的物質雲因為自身內部的不均勻而開始結團,

最終形成一個個巨大的恒星。這些恒星的品質是太陽的幾千倍以上,是所謂的“第一代恒星”。第一代恒星只要大約100萬年就會結束生命,直接收縮為黑洞。這些黑洞被稱為“種子黑洞”。

種子黑洞一方面會吃周圍的東西,另一方面還會和其他種子黑洞併合,成為更大的黑洞。通過幾億年的吞食與併合,種子黑洞就可以成為幾十億個太陽那麼重的巨型黑洞。

這個理論看似很自然,但需要通過嚴格的計算和數值模擬來驗證。事實上,此前的很多模擬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難。為了能夠在不到10億年的時間裡增長到幾十億個太陽那麼重,要求種子黑洞就得有幾萬個太陽那麼重。但是,如何形成這麼重的種子黑洞呢?

有一個方案似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方案假定早期宇宙中可以形成10萬個太陽那麼重的氣體團,直接坍縮為黑洞。而這個理論的缺點是:必須假定這樣的氣體團附近有明亮的星系,而這並不容易實現。因此,早期黑洞種子的品質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解決問題的新思路:“讓子彈飛一會”

直到不久前,得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天文系與東京大學物理系的Hirano與其合作者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1]。這篇論文宣佈,新的數值模擬表明早期宇宙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讓種子黑洞達到3萬多個太陽那麼重,然後再通過斷斷續續的吞食,在幾億年的時間裡成長為20億個太陽那麼重的怪獸級別巨型黑洞。

他們假定早期宇宙的物質團中的氣體粒子以超過聲速的相對速度(大約40千米每秒)在暗物質中運動。這裡說的“氣體粒子”和“暗物質”是兩種東西,氣體粒子主要是我們熟悉的氫原子與氫分子,而暗物質到現在還不知道它們到底是什麼,只知道它們彌漫在宇宙中,含量大約是我們熟悉的普通物質的5倍。

氣體粒子像頑皮的孩子,暗物質像幼稚園的老師。氣體粒子的高速度逃離與暗物質的引力束縛形成有效對抗,使自身不至於被中心暗物質團的引力輕易地束縛住一起。要注意,暗物質粒子也會結團,中心的暗物質團密度大,彌漫在周圍的暗物質密度小。

Hirano等人的數值模擬表明,當宇宙年齡約為1億年時,氣體中心的暗物質團增長、合併為1000萬個太陽那麼重的大暗物質團(圖3的A圖),形成的引力足以將一些高速運動的氣體束縛住、並形成長條狀的氣體分佈(圖3的B、C圖)。

此前的模擬沒有考慮氣體粒子的高速運動,得到的暗物質團的品質只有大約10萬個太陽那麼重。這個模擬的要點就在於:假定氣體超聲速運動,使得暗物質團必須比之前模擬出的重得多,才可以將這些氣體束縛住。換句話說,就是:“讓子彈飛一會”。

氣體凝聚過程中產生的衝擊波將這些氣體加熱到大約1萬攝氏度,然後降溫到大約8千攝氏度,然後氣體內部溫度一直降到100多攝氏度,氣體內部的氣體團重量達到26000個太陽(圖3的D圖),此時氣體開始變得不穩定,開始迅速收縮,同時這個氣體團周圍的氣體大量向它傾瀉,以每年增加大約1個太陽重量的速度逐漸增大。這個過程使氣體內部的溫度再次升高,最後在氣體中心形成一個原始階段的恒星,即“原恒星”。

原恒星剛形成時品質很小,之後立即開始吃周圍的氣體,只用2千年就能使自身增長到50個太陽那麼重(原恒星增長速度比其週邊氣體增長速度小得多)。7萬年後(圖3的E圖),原恒星發出的高能紫外線將附近“纖維狀”雲團中的氫分子分解為氫原子。隨著紫外線越來越強烈,氫原子被進一步分解為氫離子和電子,使得原恒星的兩極方向上短暫地出現了電離氫為主的雲團(圖3的F圖和G圖,紅色部分);與此同時,“纖維”分離為一個個團塊,團塊到達中心的原恒星(圖3的H圖),被原恒星吃掉一部分。

通過這樣的吞食方式,原恒星在形成後的30萬年內增長到1萬個太陽那麼重的穩定“超巨星”(supergiant),平均每年吃掉的氣體大約是0.04個太陽那麼重。再經過大約1億年,這個超巨星增長到34000個太陽那麼重。

種子黑洞的形成與成長

34000個太陽那麼重的恒星只要經過大約百萬年時間,就會結束生命。由於品質太大,即使內部發生爆炸,也無法將其炸開,只會使自身直接坍縮為黑洞。於是,34000個太陽那麼重的種子黑洞就形成了。

種子黑洞位於之前孕育出原恒星的一大團氣體中間,因此可以不斷吞食這些氣體。種子黑洞越重,吃東西吃得越快,重量也就增長地越快。這項新研究的後續數值模擬表明:經過大約6.5億年時間(此時宇宙的年齡為7.5億年),這個種子黑洞就能增長到20億個太陽那麼重,成為一個超級巨型黑洞。

NASA, ESA, and D. Coe, J. Anderson, and R. van der Marel (STScI)

此前的模擬雖然也可以產生幾萬到幾十萬個太陽那麼重的種子黑洞,但用到了更多特殊的假定。這項新工作去掉那些特殊的假定,只假定氣體粒子高速運動,使得暗物質團必須在非常大時(比此前模擬得到的數值大100倍)才可以讓氣體結成原恒星,然後就讓原恒星在此後開始通過吞食周圍氣體而成為一個34000個太陽那麼重的恒星,再收縮為一個同樣重的種子黑洞。這項研究對於如何解決“形成足夠大的種子黑洞”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作者名片

排版:曉嵐

參考文獻:

[1] Hirano, Shingo; Hosokawa, Takashi; Yoshida, Naoki; Kuiper, Rolf. 2017, Science, 357, 1375

[2] Wu, Xue-Bing; Wang, Feige; Fan, Xiaohui, et al. 2015, Natur, 518, 512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來自果殼網

轉載請聯繫授權: sns@guokr.com

投稿請聯繫scientificguokr@163.com

從論文到科普,只有一步

這個理論看似很自然,但需要通過嚴格的計算和數值模擬來驗證。事實上,此前的很多模擬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難。為了能夠在不到10億年的時間裡增長到幾十億個太陽那麼重,要求種子黑洞就得有幾萬個太陽那麼重。但是,如何形成這麼重的種子黑洞呢?

有一個方案似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方案假定早期宇宙中可以形成10萬個太陽那麼重的氣體團,直接坍縮為黑洞。而這個理論的缺點是:必須假定這樣的氣體團附近有明亮的星系,而這並不容易實現。因此,早期黑洞種子的品質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解決問題的新思路:“讓子彈飛一會”

直到不久前,得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天文系與東京大學物理系的Hirano與其合作者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1]。這篇論文宣佈,新的數值模擬表明早期宇宙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讓種子黑洞達到3萬多個太陽那麼重,然後再通過斷斷續續的吞食,在幾億年的時間裡成長為20億個太陽那麼重的怪獸級別巨型黑洞。

他們假定早期宇宙的物質團中的氣體粒子以超過聲速的相對速度(大約40千米每秒)在暗物質中運動。這裡說的“氣體粒子”和“暗物質”是兩種東西,氣體粒子主要是我們熟悉的氫原子與氫分子,而暗物質到現在還不知道它們到底是什麼,只知道它們彌漫在宇宙中,含量大約是我們熟悉的普通物質的5倍。

氣體粒子像頑皮的孩子,暗物質像幼稚園的老師。氣體粒子的高速度逃離與暗物質的引力束縛形成有效對抗,使自身不至於被中心暗物質團的引力輕易地束縛住一起。要注意,暗物質粒子也會結團,中心的暗物質團密度大,彌漫在周圍的暗物質密度小。

Hirano等人的數值模擬表明,當宇宙年齡約為1億年時,氣體中心的暗物質團增長、合併為1000萬個太陽那麼重的大暗物質團(圖3的A圖),形成的引力足以將一些高速運動的氣體束縛住、並形成長條狀的氣體分佈(圖3的B、C圖)。

此前的模擬沒有考慮氣體粒子的高速運動,得到的暗物質團的品質只有大約10萬個太陽那麼重。這個模擬的要點就在於:假定氣體超聲速運動,使得暗物質團必須比之前模擬出的重得多,才可以將這些氣體束縛住。換句話說,就是:“讓子彈飛一會”。

氣體凝聚過程中產生的衝擊波將這些氣體加熱到大約1萬攝氏度,然後降溫到大約8千攝氏度,然後氣體內部溫度一直降到100多攝氏度,氣體內部的氣體團重量達到26000個太陽(圖3的D圖),此時氣體開始變得不穩定,開始迅速收縮,同時這個氣體團周圍的氣體大量向它傾瀉,以每年增加大約1個太陽重量的速度逐漸增大。這個過程使氣體內部的溫度再次升高,最後在氣體中心形成一個原始階段的恒星,即“原恒星”。

原恒星剛形成時品質很小,之後立即開始吃周圍的氣體,只用2千年就能使自身增長到50個太陽那麼重(原恒星增長速度比其週邊氣體增長速度小得多)。7萬年後(圖3的E圖),原恒星發出的高能紫外線將附近“纖維狀”雲團中的氫分子分解為氫原子。隨著紫外線越來越強烈,氫原子被進一步分解為氫離子和電子,使得原恒星的兩極方向上短暫地出現了電離氫為主的雲團(圖3的F圖和G圖,紅色部分);與此同時,“纖維”分離為一個個團塊,團塊到達中心的原恒星(圖3的H圖),被原恒星吃掉一部分。

通過這樣的吞食方式,原恒星在形成後的30萬年內增長到1萬個太陽那麼重的穩定“超巨星”(supergiant),平均每年吃掉的氣體大約是0.04個太陽那麼重。再經過大約1億年,這個超巨星增長到34000個太陽那麼重。

種子黑洞的形成與成長

34000個太陽那麼重的恒星只要經過大約百萬年時間,就會結束生命。由於品質太大,即使內部發生爆炸,也無法將其炸開,只會使自身直接坍縮為黑洞。於是,34000個太陽那麼重的種子黑洞就形成了。

種子黑洞位於之前孕育出原恒星的一大團氣體中間,因此可以不斷吞食這些氣體。種子黑洞越重,吃東西吃得越快,重量也就增長地越快。這項新研究的後續數值模擬表明:經過大約6.5億年時間(此時宇宙的年齡為7.5億年),這個種子黑洞就能增長到20億個太陽那麼重,成為一個超級巨型黑洞。

NASA, ESA, and D. Coe, J. Anderson, and R. van der Marel (STScI)

此前的模擬雖然也可以產生幾萬到幾十萬個太陽那麼重的種子黑洞,但用到了更多特殊的假定。這項新工作去掉那些特殊的假定,只假定氣體粒子高速運動,使得暗物質團必須在非常大時(比此前模擬得到的數值大100倍)才可以讓氣體結成原恒星,然後就讓原恒星在此後開始通過吞食周圍氣體而成為一個34000個太陽那麼重的恒星,再收縮為一個同樣重的種子黑洞。這項研究對於如何解決“形成足夠大的種子黑洞”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作者名片

排版:曉嵐

參考文獻:

[1] Hirano, Shingo; Hosokawa, Takashi; Yoshida, Naoki; Kuiper, Rolf. 2017, Science, 357, 1375

[2] Wu, Xue-Bing; Wang, Feige; Fan, Xiaohui, et al. 2015, Natur, 518, 512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來自果殼網

轉載請聯繫授權: sns@guokr.com

投稿請聯繫scientificguokr@163.com

從論文到科普,只有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