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海紅色故地尋訪之八:三山會館,估計一天也難得有人來看一下

文/葛維屏

上海的會館是上海歷史的一部分,從旅遊圖上看到上海竟然還有一個“上海會館史陳列館”,實在感到有一些意外。

在這之前,對上海的“四明會館”作了一段時期的探究,它本來橫亙在淮海路的盡頭,當年這裡還是法租界的時候,昔日的淮海路一路向東,到了這裡,就被四明會館給攔住了,所以洋人必須打通腸梗阻,而這塊阻隔的地方,又恰恰是中國人最看重的祖墳之地,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中西衝突及武力對抗由此展開,

最後,在洋大人脅迫下,在當時中國政府的退卻之下,中國人的精神領地被洋人一腳踢開了,從此,淮海路暢通地到達了黃浦江,四明會館也被驅離了它的原來的屬地,這裡記載著中國歷史上中華文明節節退讓的一段歷史史實。這種退讓,是否就在歷史的弄堂裡湮滅無聞,恐怕不會這麼簡單,回顧上海的歷史,這一段歷史恰恰可能化成了一種精神的積澱,融入到這個城市的潛伏著的革命的脈絡之中,
中共建立在這裡,是否就有這種脈絡的支撐因素,答案顯然是不言而喻的。

本來想到四明會館去看一看,但是,那裡已經被人民路穿過,根本沒有一點昔日的遺跡,之前也在網上查過一下資料,知道四明會館還殘留著一個門樓,

不知移到哪一條隱秘的路口,其實一直想去尋訪一下的,只是時間緊迫,實在沒有空暇到豫園那兒的旮裡旯落去搜索一下,所以看到地圖上明白地標明還有一個“會館史”陳列館,我立刻作出了不放棄一訪的決定。

我是穿過豫園的小巷向那裡走去的,

走在那些充斥著臭魚味、腐肉味及混雜著水果變質的怪異味道的陋巷裡,可以感受到中國人的聚居住所是習慣將吃放在第一位的,但同時這種吃的低廉處置,使得這種吃充滿了太低俗的煙火味,會讓人在這種混雜的味道面前失去食的興趣。

在這些陋巷中間,時而會突起古怪的巨山似的高樓大廈,它覬覦著這些低矮的破敗的建築,但那些高層建築顯然也從這裡的骯髒與低俗中汲取營養。

一路向南走,終於碰到了中山南路高架橋的長篇巨制,擋住了去路,向遠處看,南浦大橋近在咫尺,在遠處煜煜生輝,其實這裡離黃浦江對面的世博中心已經不遠,看上去相當的空曠,在這裡,我為如何找到三山會館感到了一些困惑。

這時,看到兩個老人在問路,問路的老人,也應該是本地人,背著一件什麼東西,問另一位老人如何走,兩人用滬語對白,我看到被問路的老人面慈語善,便趁機走上前去,問道:“請問三山會館在哪裡?”

我以為老人不會知道,但他卻出乎意料,用手向右邊一指,“三山會館?那個紅色的房子就是。”

果然,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在高架橋的橋洞裡,路的對面,果然有一座孤零零的紅房子,我很高興,沒想到,這麼偏僻的場所,竟然能被我抓到了。

從橋洞裡,走過斑馬線,向那紅房子走去,走近一看,它更像一座廟,牆上塗著醒目的紅色。很高興的是,不收門票,進去之後,發現分割成左右兩塊,左邊是一個展覽館,這裡正舉辦一個叫白丁的畫家展覽,大概是他的親朋好友或者是年齡層次較大的粉絲,聚在門口拉家常,套近乎,就像老年人的集會一樣,這使得這個應該非常僻靜的地方,顯現出不同尋常的熱鬧來。我在一樓看了看畫家的畫,覺得還不錯,但對美術所知甚少,尤其對國畫缺乏認同感,便上樓到會館展覽廳裡去觀摩了。

裡面的東西也算有一點吧,把上海的各個會館的情況都羅列上來了,但必然會導致內容的面面俱到又蜻蜓點水。我最關注的四明會所,在裡面作為一個子項有所涉及,其中還收藏了一塊四明會所的牌樓的殘件,仿造了會所的一個牌樓,大致看了一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下得樓來,看到右側的小門開著,進去細視,這裡應該是三山會所的實際狀況了,總體上看,它像一座廟,正面是一個舞臺,對面是一個建築,裡面供著天后的像,並不大。稍看一眼,回身,對面是一個戲臺樣的高臺,走近去,後邊有一個門,很簡單。又走到兩邊的樓上看了一看,更像是戲臺上的包廂。

這裡地方不大,除我之外,還跟著一個保安一樣的小個子,遠遠地盯著,大概是防止在我裡面搞破壞,令我轉悠都顯得很不舒服。到門口的時候,我怕與他直接睹面,便問道:那是戲臺嗎?

他的回答倒也是熱情,說是的。我說,這是新造的嗎?他說,這是舊的,過去就這樣。我說,那是重新翻造的嗎?他說,是新修過的。

其實我不過是與他消解兩個人在這麼大空間裡的猜忌與尷尬,本質上根本不想理他,所以,說完幾句話之後,就走出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還是第三次上海武裝起義的指揮部,只是這裡只有一個標識,而沒有任何涉及這方面的物品展示。

總體上來看,這是上海的實體紀念地裡最簡單的一個,畢竟它的內容有一點過分偏向了,估計一天也難得有人來看一下。它更像是一個可以祭禮的地方,三山會館應該是福建人建築的,供奉的是媽祖之類的神靈,它的邊上就是上海市福建商會,我估計福建商會對此也擔負了維護的責任。

這時,看到兩個老人在問路,問路的老人,也應該是本地人,背著一件什麼東西,問另一位老人如何走,兩人用滬語對白,我看到被問路的老人面慈語善,便趁機走上前去,問道:“請問三山會館在哪裡?”

我以為老人不會知道,但他卻出乎意料,用手向右邊一指,“三山會館?那個紅色的房子就是。”

果然,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在高架橋的橋洞裡,路的對面,果然有一座孤零零的紅房子,我很高興,沒想到,這麼偏僻的場所,竟然能被我抓到了。

從橋洞裡,走過斑馬線,向那紅房子走去,走近一看,它更像一座廟,牆上塗著醒目的紅色。很高興的是,不收門票,進去之後,發現分割成左右兩塊,左邊是一個展覽館,這裡正舉辦一個叫白丁的畫家展覽,大概是他的親朋好友或者是年齡層次較大的粉絲,聚在門口拉家常,套近乎,就像老年人的集會一樣,這使得這個應該非常僻靜的地方,顯現出不同尋常的熱鬧來。我在一樓看了看畫家的畫,覺得還不錯,但對美術所知甚少,尤其對國畫缺乏認同感,便上樓到會館展覽廳裡去觀摩了。

裡面的東西也算有一點吧,把上海的各個會館的情況都羅列上來了,但必然會導致內容的面面俱到又蜻蜓點水。我最關注的四明會所,在裡面作為一個子項有所涉及,其中還收藏了一塊四明會所的牌樓的殘件,仿造了會所的一個牌樓,大致看了一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下得樓來,看到右側的小門開著,進去細視,這裡應該是三山會所的實際狀況了,總體上看,它像一座廟,正面是一個舞臺,對面是一個建築,裡面供著天后的像,並不大。稍看一眼,回身,對面是一個戲臺樣的高臺,走近去,後邊有一個門,很簡單。又走到兩邊的樓上看了一看,更像是戲臺上的包廂。

這裡地方不大,除我之外,還跟著一個保安一樣的小個子,遠遠地盯著,大概是防止在我裡面搞破壞,令我轉悠都顯得很不舒服。到門口的時候,我怕與他直接睹面,便問道:那是戲臺嗎?

他的回答倒也是熱情,說是的。我說,這是新造的嗎?他說,這是舊的,過去就這樣。我說,那是重新翻造的嗎?他說,是新修過的。

其實我不過是與他消解兩個人在這麼大空間裡的猜忌與尷尬,本質上根本不想理他,所以,說完幾句話之後,就走出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還是第三次上海武裝起義的指揮部,只是這裡只有一個標識,而沒有任何涉及這方面的物品展示。

總體上來看,這是上海的實體紀念地裡最簡單的一個,畢竟它的內容有一點過分偏向了,估計一天也難得有人來看一下。它更像是一個可以祭禮的地方,三山會館應該是福建人建築的,供奉的是媽祖之類的神靈,它的邊上就是上海市福建商會,我估計福建商會對此也擔負了維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