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日科技速遞」我國首顆X射線衛星“慧眼”投用

我國首顆X射線衛星“慧眼”投用

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

1月30日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正式交付,投入使用。“慧眼”衛星工程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前沿問題的自主創新重大空間科學專案,由國防科工局、財政部批復立項研製,國家民用航太和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共同支持。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提到,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建設捷報頻傳,“慧眼”衛星遨遊太空。該星的投入使用使我國高能天文研究進入空間觀測的新階段,
對提高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看看新聞網

“海洋六號”完成深海科考任務取得五大科考成果

中國科考船“海洋六號”於1月30日完成深海地質調查第5航次和大洋41B航次科考任務返回廣東東莞,

在富鈷結殼資源調查、新資源調查、環境與生物調查以及海洋新技術裝備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五項創新性成果。

——新華社

NASA2018:首次接觸太陽,搜土衛二生命

2018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雄心勃勃。他們已擬定一系列專案,包括派遣生命基礎儀考察土衛二或外太陽系的其他冰冷世界是否有外星生物存在,

並首次啟動接觸太陽計畫——要對我們的恒星進行前所未有的近距離探測。

——《科技日報》

美研究發現:神經反應或可預示友誼

根據《自然—通訊》日前發表的一項研究,朋友們在觀看視頻時,互為朋友的人在觀看相同視頻時,其參與解讀知覺環境和情緒反應的腦區的活動更為相似。不僅如此,研究人員指出,

對於新認識的兩個人,可以使用二人腦活動的相似性來預測他們的友情狀態和社交距離。

——科學網

中國今年或變成第一個5G大國?

國新辦1月30日上午舉行新聞發佈會。會上, 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表示:當前,5G正處於標準確定的關鍵階段,國際標準組織3GPP將於今年的6月份完成5G第一版本國際標準。

今年1月,工信部召開了第三階段規範發佈會,向參與的企業頒發了“課本”和“考試大綱”,這也標誌著研發試驗正式進入了第三階段,將推動5G系統設備基本達到預商用水準,為後續5G規模試驗和手機入網檢測奠定一個好的基礎。

——中國網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發佈

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35 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于北京重磅發佈。作為上海僅有的兩名入選者,也是上海商業界唯一的獲獎人,氪信創始人&CEO朱明傑博士獲評“遠見者”。此次獲獎榜單中,還聚集了國內一批創業獨角獸公司代表,視覺領域曠視科技創始人兼CEO印奇、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徐冰等;科研學界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中國科學院量子資訊和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教授陸朝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資訊技術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查正軍等。

——看看新聞網

《自然》首次就“一帶一路”刊登中國科學家文章

1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遙感與數位地球研究所研究員、“數位絲路”國際科學計畫(DBAR)主席郭華東受邀在《自然》雜誌線上發表了題為“構建數字絲路”的評論文章。這是《自然》雜誌首次就“一帶一路”刊登中國科學家文章,反映了國際科技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高度認可,對科學技術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作用的高度重視。

——科學網

新一波流感病毒來襲上海多家醫院門診量驟增

據中國國家流感中心2018年第3周流感週報顯示: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動仍處於冬季流行高峰水準,其中南方省份依然處於上升趨勢,且檢測到的主要流感病毒,在原來的乙型 B系基礎上,又多了甲型H1N1病毒。上一波乙型流感還未完全退去,甲型流感又接踵而至,受此影響,本市多家醫院的呼吸科門診量依舊居高不下。

——看看新聞網

湖南今年擬再“送”15顆微小衛星上天

從長沙高新區的天儀研究院獲悉,繼研究院成功發射4顆科學用途微小衛星後,今年該院還擬再發射15顆微小衛星。同時,即將正式啟動與清華大學合作開展的“天格計畫”。

——《科技日報》

第二屆“張江傑出創新創業人才獎”評選啟動

第二屆“張江傑出創新創業人才獎”評選工作近日正式啟動。凡在張江示範區內的管理機構、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轉化創新、模式創新、改革創新、服務創新、創新創業環境營造等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隊均可申報。經資格審查、民主評審、專家評議等程式評選出的個人(團隊),將被授予“張江傑出創新創業人才獎”稱號。

——上海浦東

作為上海僅有的兩名入選者,也是上海商業界唯一的獲獎人,氪信創始人&CEO朱明傑博士獲評“遠見者”。此次獲獎榜單中,還聚集了國內一批創業獨角獸公司代表,視覺領域曠視科技創始人兼CEO印奇、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徐冰等;科研學界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中國科學院量子資訊和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教授陸朝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資訊技術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查正軍等。

——看看新聞網

《自然》首次就“一帶一路”刊登中國科學家文章

1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遙感與數位地球研究所研究員、“數位絲路”國際科學計畫(DBAR)主席郭華東受邀在《自然》雜誌線上發表了題為“構建數字絲路”的評論文章。這是《自然》雜誌首次就“一帶一路”刊登中國科學家文章,反映了國際科技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高度認可,對科學技術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作用的高度重視。

——科學網

新一波流感病毒來襲上海多家醫院門診量驟增

據中國國家流感中心2018年第3周流感週報顯示: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動仍處於冬季流行高峰水準,其中南方省份依然處於上升趨勢,且檢測到的主要流感病毒,在原來的乙型 B系基礎上,又多了甲型H1N1病毒。上一波乙型流感還未完全退去,甲型流感又接踵而至,受此影響,本市多家醫院的呼吸科門診量依舊居高不下。

——看看新聞網

湖南今年擬再“送”15顆微小衛星上天

從長沙高新區的天儀研究院獲悉,繼研究院成功發射4顆科學用途微小衛星後,今年該院還擬再發射15顆微小衛星。同時,即將正式啟動與清華大學合作開展的“天格計畫”。

——《科技日報》

第二屆“張江傑出創新創業人才獎”評選啟動

第二屆“張江傑出創新創業人才獎”評選工作近日正式啟動。凡在張江示範區內的管理機構、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轉化創新、模式創新、改革創新、服務創新、創新創業環境營造等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隊均可申報。經資格審查、民主評審、專家評議等程式評選出的個人(團隊),將被授予“張江傑出創新創業人才獎”稱號。

——上海浦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