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成都,他以個人之力維繫一份傳統

李維毅先生手跡

在成都的藝術品收藏界,年近八十的李維毅老師是專家級的。

這不只是指其藏品豐富,還包括他與成都老一代藝術家多有交集,如與陳子莊、徐無聞、余中英諸先生皆有往來。有一個故事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少藝術家生活不夠理想,需要靠畫竹簾畫維持生計,青年李維毅有事沒事就到他們家裡去,聊聊天,或者僅僅是看望而已,他的熱忱讓那些受到排擠的藝術家們感受到雪中送炭般的溫暖。藝術家也常常將作品贈送給李維毅。
這是一段美妙的藝壇佳話。

收藏,不僅是在於藏品精彩,也還包含了人品的要求。當我們今天再來看某些藝術家與藏家之間的利益關係時,不能不感歎世風的變遷,尤覺李老師的精神可貴。

正是由於對老一輩藝術家的熟悉,李老師對他們作品的真偽鑒定有著獨特的視角,無論是繪畫技巧,還是作品尺幅,他都有著精准的把握。某次,我在微信朋友圈曬一位藏家所藏的陳子莊作品,

李老師一見就說是偽作,“這不是陳子莊的作品。”

每個周日送仙橋茶聚,常常聚集形形色色的人物,李老師總是會到場的,他書畫篆刻的鑒定無一不精,因之時常有人帶著藏品來這裡請他指點一二。我在旁邊聽一聽也長了不少成都藝壇見聞,

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的史料,若不是親歷者,斷難發現藝術家的隱秘舊聞。

印象中的李老師除了寫詩,少有著述。那些藝術珍聞對他來說如數家珍,但他從來不炫耀,就好像那些故事已經化到了生命裡。李老師對藝術的理解,

頗有心得,“藝術家的創造,帶給我們的是美好”。他對當下的藝術發展態勢,也有著獨立見解。他總是將作品放在首位,“沒有作品的藝術家,哪兒是藝術家?”

在成都的藝術領域,李老師讓我看到了藝術的傳承。他說起成都的藝術家故事也有特點,比如陳亮清先生如何創作,江梵眾先生如何繪畫,凡此等等皆是藝術的智慧,一筆一劃,都有自己的趣味。

成都藝術的拓展,不只是需要眾多藝術精湛的大家,

也需要有李維毅老師這樣的鑒賞家。也許,在不少專業人士看來,在藝術品收藏領域李維毅先生可能算不上大家。然而,在成都藝林能像他這樣的人絕少。他和藝術家的交往,絕非是為了今天的藝術品的升值,而是為了保存一份成都傳統,事實上,這樣的成都傳統在今天依然有價值。在這一點,李老師所做的貢獻,大概需要拉開時間的距離才能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