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式父母:向左廣場舞,向右當保姆

下載旅行青蛙一個禮拜後,終於湊齊700顆三葉草,為我親愛的蛙兒子買了一隻高級碗!

這期間我和蛙兒子聚少離多,不見蛙影的日子裡愁腸百結,等它家裡蹲了又急得團團轉,

創下一晚上為遊戲貢獻25次日活的記錄,只為看它有沒有出門。

翹首以盼終於收到一張來自遠方的明信片,儘管上面只有它戴著綠帽的背影,竟也忍不住淚目。

養蛙的果然都是空巢老人,娘在這頭,蛙在那頭。

也有人說,蛙是成人後的我們,漂在外頭,而爸媽在家鄉那頭。

或許沒有一個老母親不在含辛茹苦養蛙時,聯想起自己也是那個不懂事的兒子,家裡還有年邁的老爸老媽。

直到我們離開家

他們才開始生活

前幾天老媽忽然宣佈,要把家裡房子賣了,和幾個關係要好的同事換進同一個社區。

沒想到老媽竟然這麼放縱不羈。去年她在縣城邊兒上買了一小塊地,種了點白菜辣椒絲瓜香蔥。

沒事就和老爸騎車10多分鐘去地裡,

這兒扯扯草,那兒澆點肥,家人群聊的畫風主要是蔬菜的長勢報告、口味報告、和北京的成本及農藥含量對比報告,退休老人二次就業心得報告,等等。

她單位裡的好姐妹們一一效仿,幾人還合夥承包了菜地旁一小塊池塘,養了十幾隻鴨子,週末釣魚、聚餐,

大有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之意。

結果昨天就跟我宣佈了她的“養老大計”:要和三個姐妹搬進城郊同一個社區,幾家子一起種菜,養鴨,病了相互照顧,夏天一起去峨眉山避暑。

她們還相約要一起去青海、新疆、日本、義大利、新加坡。

大概是我出門的時間太久,明白該讓我浪跡天涯,而她終於可以瀟灑地只為自己活了。

父母值得更好的晚年生活

但並不限於傳統的生活方式

這麼一想,竟然有點感謝我的蛙兒子不著家。

如果哪天它帶回來一隻蛙媳婦,還生了一堆小小蛙。

作為一對現代社會裡的男蛙女蛙,為了讓小小蛙住上學區房,上個好學校,從此走上蛙生巔峰,它們一定是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忙得只能把小小蛙扔給我。

而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價值觀裡成長起來的合格的老母親,我自然是兢兢業業買菜做飯,平日接送上學,週末還要把小小蛙送去上興趣班。

畢竟,兒孫繞膝就是我最樸素的願望,替蛙兒子分擔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不就是一隻典型性中國蛙的老年生活嗎,為兒女操勞一輩子。

可事實上,作為一個改革春風裡長大的,獨立、自我、秉信“兒孫自有兒孫福”的老母親,我想像中的老年生活,應該是以前看《老友記》,Chandler向Monica描述的樣子:

有個市郊的小房子之類的……我們可以養只貓,脖子上掛上鈴鐺;在車庫上蓋個房子,讓Joey養老。

《老友記》之所以成為經典並被我們在記憶裡不斷溫習,是因為它帶來了全新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念,迫使我們跳出傳統去審視自身的文化傳承。

無論親人還是朋友,相處溫暖、自在的前提,是他們都是獨立且相互尊重的個體。

這六個老夥計和父母之間,幾乎無一例外都有過不愉快的回憶,父母越是介入孩子的生活,雙方就越痛苦。

而幾個年輕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扶持與不依附,才是最舒服的陪伴,才是讓他們老了蓋個車庫也想住在一起的原因。

這也是我想說的:爸媽老了,讓他們去過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歷程,和我們互不依附、相互尊重與獨立,大概才稱得上是美好的老年生活。

我們需要為爸媽提供更好的晚年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需要傳統的生活方式。

高品質、有尊嚴的養老

如何才能實現?

事實上,就算我們不願意,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也已逐漸變得不可能了。

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2.2億。到2030年,60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5.3%。

也就是說,每四個人裡,就有一個老年人。

其實,所有經歷過人口過多的國家都會出現生育率下降、老少比提高的現象。

在生育高峰時期出生的老年人數量龐大,但在低生育率時期出生的子孫數量卻急劇減少。這使得靠家庭養老的傳統養老方式無以為繼。

在傳統家庭模式中,父母年老體衰後由子女照顧。尤其在農村,親朋好友都住在附近,看護也很方便。

但在現代家庭模式當中,子女數量減少,有的老年人甚至沒有子女。

這種由於人口過多而帶來的生育率的下滑,將徹底改變中國的養老模式。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認為,我們腦海裡根深蒂固的、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的這種安全感只是農業社會的產物。

發達國家的先例表明,子女根本不願意和父母一起生活,而老年人也不願意和子女共同生活。

在存款和社會支援使得獨立生活成為可能的前提下,獨立生活才是人們普遍期待的。

那麼,如何在保證獨立生活的同時,確保高品質、有尊嚴的老年生活呢?

1月23日,中民投(中國民生投資集團,CMIG)攜手新浪網,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期間舉辦領袖峰會。

席間,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圖左)進行了觀點分享:《達沃斯前瞻 | 未來比你想像的樂觀》,並與中民未來董事長王暉(圖右)參與論壇討論,共話中國“幸福經濟”。迪頓說:

蓋洛普諮詢公司做過的幸福感調查顯示,中國最年輕一代的幸福感最高,最低的是40歲年齡段的中年人,而老年人的幸福感高於中年人。

他還指出,要持續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中國的醫療保健與社會支持必須相應做出改變。

美國就有多種養老模式,其中大部分來自民營部門。這些養老設施確保老年人可以不限時間地獨立生活,並可享受到不同級別的護理服務,例如偶爾探視、全天候護理等等。

這也是中民投切入中國養老的方式—— 社區消費升級+居家養老。

中民投已經在全國範圍內佈局了三級城市養老服務網路,搭建了線上養老服務平臺,並組建了中民養老產業聯盟,通過產業與資本的合作,助推中國居家養老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這不,中民養老在上海小東門街道建設了“長者照護之家”:

中民投做的事不僅僅關乎老人,更讓千千萬萬和你我一樣的蛙兒子放心離家打拼。

本文作者胡不歸。

你更希望父母以哪種方式養老?

應該是以前看《老友記》,Chandler向Monica描述的樣子:

有個市郊的小房子之類的……我們可以養只貓,脖子上掛上鈴鐺;在車庫上蓋個房子,讓Joey養老。

《老友記》之所以成為經典並被我們在記憶裡不斷溫習,是因為它帶來了全新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念,迫使我們跳出傳統去審視自身的文化傳承。

無論親人還是朋友,相處溫暖、自在的前提,是他們都是獨立且相互尊重的個體。

這六個老夥計和父母之間,幾乎無一例外都有過不愉快的回憶,父母越是介入孩子的生活,雙方就越痛苦。

而幾個年輕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扶持與不依附,才是最舒服的陪伴,才是讓他們老了蓋個車庫也想住在一起的原因。

這也是我想說的:爸媽老了,讓他們去過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歷程,和我們互不依附、相互尊重與獨立,大概才稱得上是美好的老年生活。

我們需要為爸媽提供更好的晚年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需要傳統的生活方式。

高品質、有尊嚴的養老

如何才能實現?

事實上,就算我們不願意,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也已逐漸變得不可能了。

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2.2億。到2030年,60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5.3%。

也就是說,每四個人裡,就有一個老年人。

其實,所有經歷過人口過多的國家都會出現生育率下降、老少比提高的現象。

在生育高峰時期出生的老年人數量龐大,但在低生育率時期出生的子孫數量卻急劇減少。這使得靠家庭養老的傳統養老方式無以為繼。

在傳統家庭模式中,父母年老體衰後由子女照顧。尤其在農村,親朋好友都住在附近,看護也很方便。

但在現代家庭模式當中,子女數量減少,有的老年人甚至沒有子女。

這種由於人口過多而帶來的生育率的下滑,將徹底改變中國的養老模式。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認為,我們腦海裡根深蒂固的、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的這種安全感只是農業社會的產物。

發達國家的先例表明,子女根本不願意和父母一起生活,而老年人也不願意和子女共同生活。

在存款和社會支援使得獨立生活成為可能的前提下,獨立生活才是人們普遍期待的。

那麼,如何在保證獨立生活的同時,確保高品質、有尊嚴的老年生活呢?

1月23日,中民投(中國民生投資集團,CMIG)攜手新浪網,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期間舉辦領袖峰會。

席間,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圖左)進行了觀點分享:《達沃斯前瞻 | 未來比你想像的樂觀》,並與中民未來董事長王暉(圖右)參與論壇討論,共話中國“幸福經濟”。迪頓說:

蓋洛普諮詢公司做過的幸福感調查顯示,中國最年輕一代的幸福感最高,最低的是40歲年齡段的中年人,而老年人的幸福感高於中年人。

他還指出,要持續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中國的醫療保健與社會支持必須相應做出改變。

美國就有多種養老模式,其中大部分來自民營部門。這些養老設施確保老年人可以不限時間地獨立生活,並可享受到不同級別的護理服務,例如偶爾探視、全天候護理等等。

這也是中民投切入中國養老的方式—— 社區消費升級+居家養老。

中民投已經在全國範圍內佈局了三級城市養老服務網路,搭建了線上養老服務平臺,並組建了中民養老產業聯盟,通過產業與資本的合作,助推中國居家養老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這不,中民養老在上海小東門街道建設了“長者照護之家”:

中民投做的事不僅僅關乎老人,更讓千千萬萬和你我一樣的蛙兒子放心離家打拼。

本文作者胡不歸。

你更希望父母以哪種方式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