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捉妖記2》口碑撲街,仍要拍第三部,你還會為爛片買單嗎?

近年國產電影似乎跟續集杠上了,2018開年賀歲片就續集紮堆,

《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是續作,《西遊記女兒國》和《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相關聯的,《紅海行動》和《湄公河行動》同屬一個系列,連《熊出沒·變形記》都是大電影的第五部了。接下來的續集電影已經確定要拍的有《美人魚2》《寒戰3》《葉問4》《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等等不勝枚舉,就問你驚不驚喜,期不期待!

許多影視劇都逃不過一個魔咒:新版不如舊版,續作不如前作。可為什麼續作還紛紛迎難而上呢?答案只有一個:都是錢鬧的。

製作續集比另起爐灶省事的多。借著前作的熱度,以及成型的觀眾市場,首先就不愁投資,只要電影拍出來,總有觀眾會買帳。何況前作的口碑是續作最好的行銷,宣傳費就能省下一筆。

省錢不是最終的目標,

最主要還是要賺錢。國內電影產業誰說了算?觀眾喜好?電影口碑?那只是美好期望,決定權還是捏在資本手上。比如現在大熱的《唐人街探案2》,背後就是萬達的投資。對於資方來說,什麼是好電影,能賺錢的電影才是好電影!這也是一部電影票房大賣後續作就會提上日程的主因。

那麼,電影續集好拍嗎?答案是好拍也難拍。有珠玉在前,要趕超前作不容易,加倍的心血和創新都未必能實現。但如果只想打造及格的續作,倒是可以完成的任務。只要有相似的故事,原班人馬,同樣的賣點,依葫蘆畫瓢,

就算達不到預期,也有一定的觀眾基礎。好萊塢很多系列電影都是這個模式。如果一路口碑俱佳,還能夠打造出品牌效應,產生觀眾粘性,這樣就形成了良性迴圈。

但羅馬也不是一天建成,國內電影工業化程度距離好萊塢還差的遠。當前的現狀常常是,片方也不清楚怎麼就火了一部電影,為了儘快把錢套現,不惜趕工製作續集。結果劇本編不出新意,製作火候也達不到。連有些原作口碑不怎麼樣的電影,續作都要趕著要上。笑點低情節亂糟糟一團的《煎餅俠》要拍第二部,只有4.9分的《京城81號》也要拍第三部了,你們掂量著看。

那麼,電影品質不及格又該怎麼辦?簡單粗暴,用明星來湊,花大錢請幾個流量明星加盟,不愁沒有腦殘粉買單。影片受眾不夠廣呢,乾脆混合各種元素,做成大雜燴好了。為了成年人,愛情成分是必備的,為了小朋友,故事線索簡單化,再添點奇幻,加點搞笑,搞下煽情,一部色香味俱全,有笑點有淚點的電影就出爐了,這導致整部電影主線不夠明朗,故事零散,笑點尷尬。這樣的創作方式哪裡是乘前作的涼,根本是在砍樹。別問我說的哪個,說的就是《捉妖記2》。

不過,別看《捉妖記2》被罵的這麼慘,出品方早就表示還會拍《捉妖記3》。只要有賺錢的可能,第三部必然會拍,畢竟伏筆都埋好了。好容易火了個IP,不把價值完全榨幹,製片方怎麼會甘休?要知道,現在大部分的觀眾是盲目的。看電影對很多人來說,只是打發時間罷了,文化藝術思想都是次要的,圖個樂而已,反正看完轉頭就忘了情節,跟風罵幾句,下次還會為爛片買單。

另外,所謂IP效應,也是催生續集的原動力。最明顯的例子是《西遊記》這個IP,一次次被搬上螢幕,毀個稀爛。借著《大話西遊》的情懷,周星馳拍了《西遊·降魔篇》又監製《西遊·伏妖篇》,劉鎮偉拍了《大話西遊3》,此外還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悟空傳》,再加上今年的《女兒國》,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這些電影的共同點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讓孫悟空或唐僧談個戀愛再說。對文化母題的不尊重,不成熟的解構方式,讓IP這個概念成了圈錢的工具,完全被消費了。

而續作紮堆,翻拍成風的現象,也側面反應了業內的隱憂,創新力的不足。其實也並非國人缺乏想像力,而是快錢來的太容易。比起存在風險的創新,還是炒冷飯斂財來的簡單。在這種利益驅使下,創作的目的就不單純,又能創造出什麼像樣的作品?

當然,成功的續作也不是沒有,比如去年斬獲56.7億票房的《戰狼2》,就成了現象級的電影,這也讓電影人發現國內市場巨大的潛力。這其中不乏機遇的因素,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戰狼2》本身的製作水準足夠過硬,就算不是續集,票房和口碑也不會太差。歸根結底,電影續集能否成功,仍取決於本身的品質。

另外還有經常被忽視的一點,找准作品的定位。某些電影想要討好全部觀眾,老少兼顧,未免太貪心了。將受眾鎖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反而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去年元旦一部小成本的續作《前任3》,就被天上掉餡餅式的好運砸中了,以三千萬的投資豪取19億票房。原因不是片子品質有多高,而是恰好抓住了一部分青年男女的情感訴求。這樣的成功雖然不易複製,卻也值得電影人反思。

而說到電影的準確定位,國內最成功的案例其實是動畫電影,像《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沒》,都製作了五部以上。這些面向兒童的電影,雖然劇情低齡化,卻比那些圈錢爛片都正常的多,至少他們只想賺小朋友的錢,小朋友自身欣賞水準有限,本身就只是圖個樂。

在金錢利益的驅使下,可以預見未來續集電影還是會層出不窮,這是無法改變的趨勢。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別像傻子一樣為爛片買單,只有這樣才能讓爛片徹底撲街,激發影視行業的創新力。(本文由文藝圈作者“入江雲”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片方也不清楚怎麼就火了一部電影,為了儘快把錢套現,不惜趕工製作續集。結果劇本編不出新意,製作火候也達不到。連有些原作口碑不怎麼樣的電影,續作都要趕著要上。笑點低情節亂糟糟一團的《煎餅俠》要拍第二部,只有4.9分的《京城81號》也要拍第三部了,你們掂量著看。

那麼,電影品質不及格又該怎麼辦?簡單粗暴,用明星來湊,花大錢請幾個流量明星加盟,不愁沒有腦殘粉買單。影片受眾不夠廣呢,乾脆混合各種元素,做成大雜燴好了。為了成年人,愛情成分是必備的,為了小朋友,故事線索簡單化,再添點奇幻,加點搞笑,搞下煽情,一部色香味俱全,有笑點有淚點的電影就出爐了,這導致整部電影主線不夠明朗,故事零散,笑點尷尬。這樣的創作方式哪裡是乘前作的涼,根本是在砍樹。別問我說的哪個,說的就是《捉妖記2》。

不過,別看《捉妖記2》被罵的這麼慘,出品方早就表示還會拍《捉妖記3》。只要有賺錢的可能,第三部必然會拍,畢竟伏筆都埋好了。好容易火了個IP,不把價值完全榨幹,製片方怎麼會甘休?要知道,現在大部分的觀眾是盲目的。看電影對很多人來說,只是打發時間罷了,文化藝術思想都是次要的,圖個樂而已,反正看完轉頭就忘了情節,跟風罵幾句,下次還會為爛片買單。

另外,所謂IP效應,也是催生續集的原動力。最明顯的例子是《西遊記》這個IP,一次次被搬上螢幕,毀個稀爛。借著《大話西遊》的情懷,周星馳拍了《西遊·降魔篇》又監製《西遊·伏妖篇》,劉鎮偉拍了《大話西遊3》,此外還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悟空傳》,再加上今年的《女兒國》,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這些電影的共同點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讓孫悟空或唐僧談個戀愛再說。對文化母題的不尊重,不成熟的解構方式,讓IP這個概念成了圈錢的工具,完全被消費了。

而續作紮堆,翻拍成風的現象,也側面反應了業內的隱憂,創新力的不足。其實也並非國人缺乏想像力,而是快錢來的太容易。比起存在風險的創新,還是炒冷飯斂財來的簡單。在這種利益驅使下,創作的目的就不單純,又能創造出什麼像樣的作品?

當然,成功的續作也不是沒有,比如去年斬獲56.7億票房的《戰狼2》,就成了現象級的電影,這也讓電影人發現國內市場巨大的潛力。這其中不乏機遇的因素,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戰狼2》本身的製作水準足夠過硬,就算不是續集,票房和口碑也不會太差。歸根結底,電影續集能否成功,仍取決於本身的品質。

另外還有經常被忽視的一點,找准作品的定位。某些電影想要討好全部觀眾,老少兼顧,未免太貪心了。將受眾鎖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反而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去年元旦一部小成本的續作《前任3》,就被天上掉餡餅式的好運砸中了,以三千萬的投資豪取19億票房。原因不是片子品質有多高,而是恰好抓住了一部分青年男女的情感訴求。這樣的成功雖然不易複製,卻也值得電影人反思。

而說到電影的準確定位,國內最成功的案例其實是動畫電影,像《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沒》,都製作了五部以上。這些面向兒童的電影,雖然劇情低齡化,卻比那些圈錢爛片都正常的多,至少他們只想賺小朋友的錢,小朋友自身欣賞水準有限,本身就只是圖個樂。

在金錢利益的驅使下,可以預見未來續集電影還是會層出不窮,這是無法改變的趨勢。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別像傻子一樣為爛片買單,只有這樣才能讓爛片徹底撲街,激發影視行業的創新力。(本文由文藝圈作者“入江雲”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