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看完這部限制級,你還想養蛙嗎?

雖然已經到了狗年,但小萬身邊養蛙的熱情絲毫沒有褪去。

過年朋友見面上來就先三問:

“你的蛙回家了嗎?你的蛙又去哪了?你蛙寄明信片來了嗎?”

果真是養蛙方知父母恩。

可是遊戲玩兒膩了可以卸載,養育一個孩子卻不可能這麼輕鬆,這是一件開始就不能停止,只能不斷更新升級的事情。

試想一下,當你正想著給蛙帶點什麼吃的出門,精心收拾它的包裹時,突然有人要因為種種原因要帶走你的蛙,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小萬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佛羅里達樂園》中的單身媽媽哈莉,就遇到了這個問題。

這不,兒童權益中心的工作人員正試圖把她6歲的女兒穆妮帶走。

究竟發生了什麼?這還要從頭講起。

影片對白中存在髒話,因此被評為限制級:R

在聊電影前,小萬發現一件很巧合的事——就今年的頒獎季來看,

好幾部熱門影片都涉及了到了母女關係。

有《三塊看板》裡憤怒自責的媽媽,有《我,花樣女王》裡暴力冷漠的媽媽,也有《伯德小姐》裡強勢又嘮叨的媽媽......

這幾部影片裡的媽媽,都不是傳統意義上完美的、優秀的媽媽。

更有不稱職的,對孩子的一生都產生了影響。

而《佛羅里達樂園》中的媽媽又是什麼樣子呢?

穆妮和媽媽哈莉住在迪士尼樂園附近的一家汽車旅館裡。

雖然臨近迪士尼,可這裡卻並不是什麼樂園,長期住在這裡的母女倆的生活並不富裕。

媽媽哈莉,年輕的就仿佛穆妮的姐姐。

她因為拒絕提供額外的“特殊服務”,而被舞廳炒了魷魚。

至今沒有工作的她,只能靠樓下的鄰居接濟一些食物度日。

鄰居在迪士尼餐廳工作,這已經是“旅館住客”中相當體面的一份工作了,至少擁有穩定的收入。

而我們的小穆尼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

看來這一定是那種彌漫著悲傷氣息,連色調都冷冷清清的電影了?

然而影片卻從開始的第一秒就會顛覆你的看法,旅館外牆被老闆精心粉刷上溫柔的紫色,色彩鮮豔亮麗,又帶有一絲神秘色彩,和悲傷完全不搭邊。

但隨著畫面深入,導演慢慢將一個“外表還不錯的”貧民窟完完整整的展現在觀眾眼前。

要知道,每個小小的單間裡都可能住著一大家子人的。

外來遊客的話也證實了這一點

也因為如此惡劣的生長環境,以穆妮為首的住在這裡的小朋友都是非常典型的“熊孩子”。

會往樓下的汽車上吐口水,拒不認錯的同時罵髒話;

騙路人自己得了病,要錢買冰淇淋吃;

把旅館的電閘偷偷拉掉,讓老闆寫了幾小時的材料毀於一旦;

“論及時保存文檔的重要性”

甚至還用打火機點著了一棟房子。

都說在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會有縱容他們的“熊父母”。

這話說得沒錯,畢竟哈莉連自己的生活都照顧不好,又何談孩子的教育呢?

經常在孩子面前髒話連篇毫不顧忌;

偷走遊客的門票,再賣給對方,被發現後還拒不承認;

為了生計甚至在房間裡從事性☆禁☆交易。

從種種這些方面來看,哈莉的確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所以兒童保護協會認定她暫時沒有資格監護穆妮。

他們多次上門,表示要將穆妮暫時送走,現在的環境很不利於她的成長。

可是哈莉是真的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當然不是,她最愛的就是自己的小女兒。

而她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女兒能更好的生活,或者說,能夠得以生活下去。

全片都以未成年人為主,放大之下使未成年人教育問題格外尖銳。

哈莉的三觀會影響她的女兒嗎?她能教育好孩子嗎?

導演並沒有給出答案,他只是用一個個細節去完善了哈莉作為母親最真實的樣子。

當她被告知穆妮往樓下吐口水的行為時,並沒有置之不管,而是讓女兒下樓去給人家擦乾淨;

當她不得不把客人帶回房間的時候,能做的就是讓穆妮呆在浴室,然後把音樂聲開得很大。

很多時候,比起母女,她們更像是一同成長的夥伴。

她會和女兒在大雨中嬉鬧。

她會拿著幾百塊錢,讓穆妮在超市里隨便買東西,推著購物車的兩人樂成一團。

或者帶著穆妮混進迪士尼餐廳吃自助餐。

但其實這是穆妮將被帶走前,她能做的最後的補償。

女兒雖然吃得開心,但她自己卻一口也吃不下。

她知道自己給不了女兒太多,能給的時候,就儘量讓她開心。

雖然片中的哈莉一直在說錯話,做錯事,過著錯誤的生活,然而這種“錯誤的”母愛也正是影片的最重要的部分。

這也是為什麼在穆妮即將被帶走的時候,她突然恍悟一般,哭鬧著要上樓找媽媽吧。

穆妮和汽車旅館的其他孩子一樣,還不懂生活的艱難。

還不懂旁邊那個歡聲笑語的迪士尼樂園,與他們的生活有多遠距離。

在孩子們看來,從這兒到那兒,不過幾步路的距離而已。

而這個汽車旅館也像是一個守護他們天真的堡壘。

旅館老闆鮑比保護著孩子們,他敏銳發現了不懷好意的戀☆禁☆童癖。

員工們也都非常愛這些孩子,包容他們的胡鬧。

他們在旅館的領地內看彩虹、看煙花,不花錢也能很快樂。

影片的最後,穆妮和好朋友一路奔跑,穿行在迪士尼樂園中。

但這些天真還能保留多久呢?

《佛羅里達樂園》用夢幻的筆觸,孩童的視角,講述了一個最最現實主義的故事。

情節不複雜,甚至刻意模糊了敘事,將很多生活片段進行疊加,卻像重擊在觀者的心上。

導演用糖衣做包裹,沒有明擺著撕開生活的傷口。

但隱藏其中的現實問題,卻更讓人體會到生活的不易和育人的艱辛。

它也用111分鐘的嬉戲打鬧和色彩斑斕,帶我們看到了母愛不一樣的樣子。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導演慢慢將一個“外表還不錯的”貧民窟完完整整的展現在觀眾眼前。

要知道,每個小小的單間裡都可能住著一大家子人的。

外來遊客的話也證實了這一點

也因為如此惡劣的生長環境,以穆妮為首的住在這裡的小朋友都是非常典型的“熊孩子”。

會往樓下的汽車上吐口水,拒不認錯的同時罵髒話;

騙路人自己得了病,要錢買冰淇淋吃;

把旅館的電閘偷偷拉掉,讓老闆寫了幾小時的材料毀於一旦;

“論及時保存文檔的重要性”

甚至還用打火機點著了一棟房子。

都說在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會有縱容他們的“熊父母”。

這話說得沒錯,畢竟哈莉連自己的生活都照顧不好,又何談孩子的教育呢?

經常在孩子面前髒話連篇毫不顧忌;

偷走遊客的門票,再賣給對方,被發現後還拒不承認;

為了生計甚至在房間裡從事性☆禁☆交易。

從種種這些方面來看,哈莉的確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所以兒童保護協會認定她暫時沒有資格監護穆妮。

他們多次上門,表示要將穆妮暫時送走,現在的環境很不利於她的成長。

可是哈莉是真的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當然不是,她最愛的就是自己的小女兒。

而她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女兒能更好的生活,或者說,能夠得以生活下去。

全片都以未成年人為主,放大之下使未成年人教育問題格外尖銳。

哈莉的三觀會影響她的女兒嗎?她能教育好孩子嗎?

導演並沒有給出答案,他只是用一個個細節去完善了哈莉作為母親最真實的樣子。

當她被告知穆妮往樓下吐口水的行為時,並沒有置之不管,而是讓女兒下樓去給人家擦乾淨;

當她不得不把客人帶回房間的時候,能做的就是讓穆妮呆在浴室,然後把音樂聲開得很大。

很多時候,比起母女,她們更像是一同成長的夥伴。

她會和女兒在大雨中嬉鬧。

她會拿著幾百塊錢,讓穆妮在超市里隨便買東西,推著購物車的兩人樂成一團。

或者帶著穆妮混進迪士尼餐廳吃自助餐。

但其實這是穆妮將被帶走前,她能做的最後的補償。

女兒雖然吃得開心,但她自己卻一口也吃不下。

她知道自己給不了女兒太多,能給的時候,就儘量讓她開心。

雖然片中的哈莉一直在說錯話,做錯事,過著錯誤的生活,然而這種“錯誤的”母愛也正是影片的最重要的部分。

這也是為什麼在穆妮即將被帶走的時候,她突然恍悟一般,哭鬧著要上樓找媽媽吧。

穆妮和汽車旅館的其他孩子一樣,還不懂生活的艱難。

還不懂旁邊那個歡聲笑語的迪士尼樂園,與他們的生活有多遠距離。

在孩子們看來,從這兒到那兒,不過幾步路的距離而已。

而這個汽車旅館也像是一個守護他們天真的堡壘。

旅館老闆鮑比保護著孩子們,他敏銳發現了不懷好意的戀☆禁☆童癖。

員工們也都非常愛這些孩子,包容他們的胡鬧。

他們在旅館的領地內看彩虹、看煙花,不花錢也能很快樂。

影片的最後,穆妮和好朋友一路奔跑,穿行在迪士尼樂園中。

但這些天真還能保留多久呢?

《佛羅里達樂園》用夢幻的筆觸,孩童的視角,講述了一個最最現實主義的故事。

情節不複雜,甚至刻意模糊了敘事,將很多生活片段進行疊加,卻像重擊在觀者的心上。

導演用糖衣做包裹,沒有明擺著撕開生活的傷口。

但隱藏其中的現實問題,卻更讓人體會到生活的不易和育人的艱辛。

它也用111分鐘的嬉戲打鬧和色彩斑斕,帶我們看到了母愛不一樣的樣子。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