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畫家崔毅與他的三峽繪畫 用獨特的歷史情景表達對三峽繪畫藝術的精神追求

崔毅

崔毅,1987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專業,

2001年畢業于重慶大學繪畫與藝術設計研究生課程班,2005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創新班畢業。

現為油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市高校美術學科高級稱職評審委員會會員,重慶市宣傳文化首批“五個一”專門人才,重慶市藝術教育委員會繪畫與雕塑學會副主任,重慶市社會科學社科專案評審專家組成員,重慶市藝術教育專家組成員。

主要從事美術教育與油畫創作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貌。

創作油畫作品80餘幅、水彩畫作品50餘幅,多幅作品在美術專業刊物發表介紹;50件作品參加全國、省級專業美展,10幅獲獎,15多幅被奧會、國家博物館、美術機構收藏,15餘幅作品個人購藏;撰寫發表美術論文25餘篇,6篇獲全國省級獎;出版美術著作10部;完成省、校級科研專案6項,3項分獲重慶市政府二、三等獎。

我崇信繪畫是一種凝萬變於一瞬間的視覺藝術,把寓情置於景象之中,讓心被重叩。從這個意義來講:我並不想把我最近創作的油畫《三峽繪畫系列》當成一種“歷史的題材”去表現,因為我深知如果只是從三峽歷史題材的角度去解讀它,或者從三峽繪畫題材形式語言的探索中去展現它,

也許更加被大眾喜歡和青睞。

然而問題是每當我在試圖表達三峽繪畫作品的藝術價值取向時,總有一種不同尋常的情感力量將我精神的注意力、生命體驗推向三峽歷史的人文深處。換一種方式說,每當我在面對三峽地域性所呈現的人文空間時,

進入的絕不是由簡單歷史事件(包括三峽移民事件)所構成的歷史情景,而是攜帶大家一起參與到三峽移民的歷史場景和生活場景,讓大家與三峽那段深刻的歷史保持著感性認識的新鮮和生動,讓審美主體和審美物件處在一種不間斷的交流與對話狀態。

在筆者看來,一個真正的畫家,當他在面對三峽本土繪畫,特別是三峽移民繪畫題材的創作與表現時,其藝術精神的追求絕對不會只是簡單的停留在遠距離的觀察位置上,然後作出一種恍若隔世的姿態來,而應該是讓自己藝術創作的視角深入到三峽本土文化的精神空間之中,讓大家在繪畫藝術所精心構築的畫面之中受到人心的感動而進行一些有益的視覺思考和深度選擇。眷顧和撫摸自己正在繪畫的生活,努力做著心底的辯爭,辛勤探索,艱難的建樹。

假如說我的這種判斷沒有偏離一個藝術家或畫家的創作意圖,那麼似乎可以說達成了我進行三峽繪畫創作的目的:繪畫作品中審美主體和審美物件的高度契合,並在這種高度契合中帶領大家一同走進三峽歷史那一段經過概括的人文空間。雖然我不敢說自己能夠像大藝術家、大畫家一樣,對三峽地域性繪畫、三峽移民繪畫題材有著獨特而全息的把握和認識,而且理所當然的還從繪畫創作中加入自身的歷史情感、審美理想、生命體驗等精神元素。

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我作為一個三峽人,一個地道的三峽人,對三峽繪畫創作的關注和表達絕不是出於那種欣賞者的閒適心態,也絕不是以走馬觀花式的樣子簡單的面對三峽移民繪畫歷史,我對於所理解的三峽地域性繪畫藝術精神必定是經過了精心的視覺選擇,即:從三峽繪畫歷史題材的表層意義,提煉出三峽繪畫題材本身的形式語言、符號圖式、形象特徵以及精神意義,並尋找與之相對應的的歷史原因、情感形式、生命體驗等,深融著遙遠神秘敬心的追憶和時代的情懷,用三峽富美多變的情景,刺激著觀者的情緒,激蕩人心,傳道一種時代的企盼的希望。正如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的那一句話:“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基於這種認識和判斷,我在從事三峽移民繪畫題材的創作過程中,始終懷著一種對三峽地域性藝術獨有的移民情結。總是把十多年間百萬移民的場景回留在心裡,那動盪不安,緊張而複雜的矛盾之心是十分特別的情感體悟和反應,無比美妙的場景、故事、形態,刺激著你的想像力,感知著人性的美麗和強大。如《水在我腳下》150×160cm的這幅油畫,視角情結來源於三峽控制性蓄水的重大歷史事件,為了突出這一歷史視角,我運用多樣統一的構圖原則,以畫面上部150.1m二期水位線為整個作品的基調,人物被集中安排在畫面下部的約三分之一處,並與畫面平行,造成一個形式連帶的右看動作、動作表達歷史情緒的敘事性網路,所有人物圍繞三峽工程二期水位線而獲得和諧統一。頌揚了舍小家為大家宏大壯觀事件和對人的生存本性的肯定。

再譬如,如圖2《移民娃守望淹沒》的創作源泉也是來自于三峽移民的歷史情結,作品用油畫形式表現了一個真實的三峽移民場景。為了還原這個真實的移民事件,我採用150×140cm的構圖設計,以重慶奉節的夔門為背景,以帶著移民證的三個短髮小孩構成主體,畫面中心是個炯炯有神的小女孩,兩個小男孩分別置於小女孩左右,人的形象、物的形象、景的形象全部都帶上一種偏冷的藍色調,他們身著樸素、目光如炬,溫靜中隱透著冰涼的寒意,那是因生活壓力所迫而歷經風霜的移民娃面孔,也是一顆充滿迷茫和好奇的靈魂對未來生活的期待與嚮往,希望被因交織在複雜的表情狀態,而受到人性的感動。

總之,關於三峽移民繪畫創作中的藝術形象,我習慣將三峽背景與人物組合在一起用精細逼真的寫實手法達成對三峽歷史的精神訴說,尤其是那些帶著著各自身份的三峽移民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主觀的這種歷史意識被瞬間定格,不斷地催促我進行繪畫表達。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希望《三峽繪畫系列》作品可以向人們提供了一個隱喻,並借此呈現出一種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峽繪畫題材與當今油畫創作潮流之間的關係。換一句話說,我藝術創作的動機和起點是以三峽繪畫題材為作品創作的價值依據,意在表現出個體與三峽地域性繪畫以及整個當今油畫創作潮流之間的關係,也反映了個體最近一個階段藝術創作面貌的狀態。要反應出作品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需要分庭擴禮,以自己獨有的審美體驗和人文關懷,去彰顯生命的光輝和生存希望之光,表現人類的美麗與價值取向,讓我們看到人類對純潔、崇尚的人性美的追求。

如《夕染峽江》,只有建立在對三峽地域深刻的生命體驗、生活觀察基礎之上才可能將自己的藝術追求和審美理想真正意義上的在作品中發揮出來。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我從不敢輕易對一個藝術家、畫家的藝術追求妄下定論。就像我確信的那樣:“作為一個三峽人,應該深愛著這片土地,眷念這塊土地,我手中的畫筆就是要以表現三峽獨特的精神美作為審美追求、審美理想。”對我而言,我喜歡以三峽美的切身生命體驗、生活感悟為藝術創作的原點,並通過獨特的歷史情景來表達對三峽繪畫藝術的精神追求,而這種藝術追求超越了任何一種確定性的主題詮釋。

雖然如此,我堅信對三峽地域性繪畫藝術的歷史語境、創作圖式、人文意義和藝術形象等相關要素的接近仍然是有局限的。因為藝術創作不僅體現的是對繪畫形式語言的有效探索,而且還要從繪畫創作的藝術形象和藝術意蘊的縱深層次去進行視覺思考和極限表達。如果說以前,我在觀察、發現、體悟、創作三峽繪畫題材的形式語言、藝術形象、藝術意蘊更多的帶有一種知識份子的自信和人道主義的情意;而現在則更多的是變成了一種人文主義的精神關懷——設身處地,樂其所樂,哀其所哀;用一種全新的形式語言去透視三峽地域性繪畫的人文意義。如我不喜歡用三峽繪畫題材中的移民元素去迎合當代藝術創作的潮流一樣,而是以獨立的面貌面對同行、以帶著獨立的文化姿態致力於藝術精神的形式語言、藝術形象、藝術意蘊等縱深層次的探索。

我已經沒有對社會和他人過於沉重的使命感和過多權義性要求,用一種出對社會共性的主題價值和普遍關懷的態度來對待藝術創作。而是強調現實文化氛圍與個人理念部的審美關懷。作品內涵。堅持作品作格調上樸素與高雅、自然與平實,追求、黃雅、溫潤的油畫語言。如《三峽女孩》,我試圖用三峽那一片土地、一江碧水獨有的視覺景象來探索描繪出三峽女孩對未來世界美好的憧憬一樣,整個作品用偏冷的藍色調統率畫面,這是一顆天真無邪的心靈對生活的觸摸,也深藏著幸福的嚮往。

《移民小青》秉承了現實主義人文繪畫的精神,表現了一個三峽移民的歷史場景,用獨特而真切的三峽自然環境與人的精神心靈融匯在一起,反映和揭示三峽現實社會變遷的壯景,將長江囤船之上,以大小不一、顏色各異、自然擺放的包裹,寧靜寬廣的平湖,穿越平湖間長長的輪船,迷蒙、丘陵式且主觀低的遠山,營造出一種自生動、清新的格調,油畫語言塑造的移民娃之形象細膩真實,以求其童真、無憂無慮自我式快樂的呈現。這裡的移民娃是一個符號、一種隱喻、一種象徵,是為表達移出希望、移出快樂與無憂的一種移民精神,表現出三峽人民承擔大義,讓我們用於銘記歷史事件和跨越發展的景貌,進而構建了時代主流文化的價值取向。

站在三峽繪畫的角度,可以從本土藝術的視野來審視三峽繪畫藝術創作。我的看法是這樣,“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在本質上是一個鄉土畫家,或者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本土畫家。”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任何一個藝術家而言,其藝術創作的源泉都應該來自於歷史語境和現實生活之間,就像塞尚所說:“畫面自由其真實性”,而這種藝術的真實,只有以歷史和現實為基礎的審美實踐活動才具有價值和意義,否則其藝術創作的整體面貌就會出現一種虛無主義氾濫,成為一種無根的狀態。

作為三峽地域的一個本土繪畫創作者,我始終將藝術創作的關注點集中在三峽地域性的歷史情景、圖式符號和人文意義等方面;或者說,我往往偏向將藝術創作的視角紮根於三峽本土的這塊地域性文脈,並從三峽這地域性的文脈裡吸收有益的精神營養,以便可以為具有鮮明三峽繪畫特色的審美藝術形象和當下油畫藝術創作的潮流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覺圖式和視覺選擇。一言蔽之,畫家之為畫家的道理,在於能將自己藝術創作的出發點置在本土藝術的文化立場上,並忠實的描繪自己眼中和內心的精神世界,以“畫其所見”的主張,站在了一個藝術家正確的位置上。

眷顧和撫摸自己正在繪畫的生活,努力做著心底的辯爭,辛勤探索,艱難的建樹。

假如說我的這種判斷沒有偏離一個藝術家或畫家的創作意圖,那麼似乎可以說達成了我進行三峽繪畫創作的目的:繪畫作品中審美主體和審美物件的高度契合,並在這種高度契合中帶領大家一同走進三峽歷史那一段經過概括的人文空間。雖然我不敢說自己能夠像大藝術家、大畫家一樣,對三峽地域性繪畫、三峽移民繪畫題材有著獨特而全息的把握和認識,而且理所當然的還從繪畫創作中加入自身的歷史情感、審美理想、生命體驗等精神元素。

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我作為一個三峽人,一個地道的三峽人,對三峽繪畫創作的關注和表達絕不是出於那種欣賞者的閒適心態,也絕不是以走馬觀花式的樣子簡單的面對三峽移民繪畫歷史,我對於所理解的三峽地域性繪畫藝術精神必定是經過了精心的視覺選擇,即:從三峽繪畫歷史題材的表層意義,提煉出三峽繪畫題材本身的形式語言、符號圖式、形象特徵以及精神意義,並尋找與之相對應的的歷史原因、情感形式、生命體驗等,深融著遙遠神秘敬心的追憶和時代的情懷,用三峽富美多變的情景,刺激著觀者的情緒,激蕩人心,傳道一種時代的企盼的希望。正如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的那一句話:“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基於這種認識和判斷,我在從事三峽移民繪畫題材的創作過程中,始終懷著一種對三峽地域性藝術獨有的移民情結。總是把十多年間百萬移民的場景回留在心裡,那動盪不安,緊張而複雜的矛盾之心是十分特別的情感體悟和反應,無比美妙的場景、故事、形態,刺激著你的想像力,感知著人性的美麗和強大。如《水在我腳下》150×160cm的這幅油畫,視角情結來源於三峽控制性蓄水的重大歷史事件,為了突出這一歷史視角,我運用多樣統一的構圖原則,以畫面上部150.1m二期水位線為整個作品的基調,人物被集中安排在畫面下部的約三分之一處,並與畫面平行,造成一個形式連帶的右看動作、動作表達歷史情緒的敘事性網路,所有人物圍繞三峽工程二期水位線而獲得和諧統一。頌揚了舍小家為大家宏大壯觀事件和對人的生存本性的肯定。

再譬如,如圖2《移民娃守望淹沒》的創作源泉也是來自于三峽移民的歷史情結,作品用油畫形式表現了一個真實的三峽移民場景。為了還原這個真實的移民事件,我採用150×140cm的構圖設計,以重慶奉節的夔門為背景,以帶著移民證的三個短髮小孩構成主體,畫面中心是個炯炯有神的小女孩,兩個小男孩分別置於小女孩左右,人的形象、物的形象、景的形象全部都帶上一種偏冷的藍色調,他們身著樸素、目光如炬,溫靜中隱透著冰涼的寒意,那是因生活壓力所迫而歷經風霜的移民娃面孔,也是一顆充滿迷茫和好奇的靈魂對未來生活的期待與嚮往,希望被因交織在複雜的表情狀態,而受到人性的感動。

總之,關於三峽移民繪畫創作中的藝術形象,我習慣將三峽背景與人物組合在一起用精細逼真的寫實手法達成對三峽歷史的精神訴說,尤其是那些帶著著各自身份的三峽移民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主觀的這種歷史意識被瞬間定格,不斷地催促我進行繪畫表達。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希望《三峽繪畫系列》作品可以向人們提供了一個隱喻,並借此呈現出一種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峽繪畫題材與當今油畫創作潮流之間的關係。換一句話說,我藝術創作的動機和起點是以三峽繪畫題材為作品創作的價值依據,意在表現出個體與三峽地域性繪畫以及整個當今油畫創作潮流之間的關係,也反映了個體最近一個階段藝術創作面貌的狀態。要反應出作品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需要分庭擴禮,以自己獨有的審美體驗和人文關懷,去彰顯生命的光輝和生存希望之光,表現人類的美麗與價值取向,讓我們看到人類對純潔、崇尚的人性美的追求。

如《夕染峽江》,只有建立在對三峽地域深刻的生命體驗、生活觀察基礎之上才可能將自己的藝術追求和審美理想真正意義上的在作品中發揮出來。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我從不敢輕易對一個藝術家、畫家的藝術追求妄下定論。就像我確信的那樣:“作為一個三峽人,應該深愛著這片土地,眷念這塊土地,我手中的畫筆就是要以表現三峽獨特的精神美作為審美追求、審美理想。”對我而言,我喜歡以三峽美的切身生命體驗、生活感悟為藝術創作的原點,並通過獨特的歷史情景來表達對三峽繪畫藝術的精神追求,而這種藝術追求超越了任何一種確定性的主題詮釋。

雖然如此,我堅信對三峽地域性繪畫藝術的歷史語境、創作圖式、人文意義和藝術形象等相關要素的接近仍然是有局限的。因為藝術創作不僅體現的是對繪畫形式語言的有效探索,而且還要從繪畫創作的藝術形象和藝術意蘊的縱深層次去進行視覺思考和極限表達。如果說以前,我在觀察、發現、體悟、創作三峽繪畫題材的形式語言、藝術形象、藝術意蘊更多的帶有一種知識份子的自信和人道主義的情意;而現在則更多的是變成了一種人文主義的精神關懷——設身處地,樂其所樂,哀其所哀;用一種全新的形式語言去透視三峽地域性繪畫的人文意義。如我不喜歡用三峽繪畫題材中的移民元素去迎合當代藝術創作的潮流一樣,而是以獨立的面貌面對同行、以帶著獨立的文化姿態致力於藝術精神的形式語言、藝術形象、藝術意蘊等縱深層次的探索。

我已經沒有對社會和他人過於沉重的使命感和過多權義性要求,用一種出對社會共性的主題價值和普遍關懷的態度來對待藝術創作。而是強調現實文化氛圍與個人理念部的審美關懷。作品內涵。堅持作品作格調上樸素與高雅、自然與平實,追求、黃雅、溫潤的油畫語言。如《三峽女孩》,我試圖用三峽那一片土地、一江碧水獨有的視覺景象來探索描繪出三峽女孩對未來世界美好的憧憬一樣,整個作品用偏冷的藍色調統率畫面,這是一顆天真無邪的心靈對生活的觸摸,也深藏著幸福的嚮往。

《移民小青》秉承了現實主義人文繪畫的精神,表現了一個三峽移民的歷史場景,用獨特而真切的三峽自然環境與人的精神心靈融匯在一起,反映和揭示三峽現實社會變遷的壯景,將長江囤船之上,以大小不一、顏色各異、自然擺放的包裹,寧靜寬廣的平湖,穿越平湖間長長的輪船,迷蒙、丘陵式且主觀低的遠山,營造出一種自生動、清新的格調,油畫語言塑造的移民娃之形象細膩真實,以求其童真、無憂無慮自我式快樂的呈現。這裡的移民娃是一個符號、一種隱喻、一種象徵,是為表達移出希望、移出快樂與無憂的一種移民精神,表現出三峽人民承擔大義,讓我們用於銘記歷史事件和跨越發展的景貌,進而構建了時代主流文化的價值取向。

站在三峽繪畫的角度,可以從本土藝術的視野來審視三峽繪畫藝術創作。我的看法是這樣,“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在本質上是一個鄉土畫家,或者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本土畫家。”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任何一個藝術家而言,其藝術創作的源泉都應該來自於歷史語境和現實生活之間,就像塞尚所說:“畫面自由其真實性”,而這種藝術的真實,只有以歷史和現實為基礎的審美實踐活動才具有價值和意義,否則其藝術創作的整體面貌就會出現一種虛無主義氾濫,成為一種無根的狀態。

作為三峽地域的一個本土繪畫創作者,我始終將藝術創作的關注點集中在三峽地域性的歷史情景、圖式符號和人文意義等方面;或者說,我往往偏向將藝術創作的視角紮根於三峽本土的這塊地域性文脈,並從三峽這地域性的文脈裡吸收有益的精神營養,以便可以為具有鮮明三峽繪畫特色的審美藝術形象和當下油畫藝術創作的潮流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覺圖式和視覺選擇。一言蔽之,畫家之為畫家的道理,在於能將自己藝術創作的出發點置在本土藝術的文化立場上,並忠實的描繪自己眼中和內心的精神世界,以“畫其所見”的主張,站在了一個藝術家正確的位置上。